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当》2000,(4):56-65
“太极十三丹“或”十三丹太极拳”,后人惯称“十三丹”,是李瑞东老先生颇具匠心的重要创作。它在李派太极三大主拳中属人盘拳(五行捶)这一体系。由于它取十三种动物之特性和动作特征,相形取义,缘理悟化而成法式,故而形成了罕见的作势风姿和特强的导引功效,备受后人珍爱。术数十三,本于八、五,蕴含“演八卦、运五行、调阴阳、合太极”之理。而以物象演法定式又寓“亲和自然,爱惜自然”之义。换言之:依法演武,演武合道(自然之理)。  相似文献   

2.
漫话五行捶     
杜子宇 《武当》2011,(9):14-16
五行捶是李派太极拳的集中代表,也是李瑞东先师的代表作。五行捶响誉武林,名录典籍,成为李派太极拳弘扬较广的拳法之一。本文在此谈谈笔者修炼五行捶的感想:一、文化理性太极拳内功太极拳,借拳练内功,拳显法于外,功运化于内,而拳功之本的文化哲理更隐于秘。故说"学拳容易攻理难"。传统太极拳的文化底蕴、造化机理恰恰是指导文修  相似文献   

3.
黎大志 《武当》2003,(1):16-19
众所周知,武当内家拳以“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为其主流,都与道家道教之阴阳太极五行八卦九宫之学密不可分。特别是内家太极拳,运用我国古代道家哲理阴阳学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行规律,形成  相似文献   

4.
张兴洲  李同喜  赵峰 《武当》2008,(4):26-26
太极、八卦、形意同属内家拳派,其拳理形同源,贯于一脉,又各成体系。道家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理论而演化生发出八卦转九宫功法。而形意拳则以太极、八卦之理,演化形成以五行生克之五行劈、崩、钻、炮、横。  相似文献   

5.
杜子宇 《武当》2000,(5):13-15
李派太极拳,对应“三才”,而成“三盘”主拳。但就其劲势特点,无非刚柔两架,密合阴阳相抱的生化机理。柔架的代表是天盘拳,它相应三十六天罡,故成三十六式。天为圆为阳,但取阳中之阴,故其风格绵柔、和缓、缠转、轻灵、圆活、流畅、温文尔雅,武林称其为“文太极”。但观其文,文中藏武;看其至柔,然柔中寓刚。它文火温养,突出心法,重在“留意”,运化精微,意在聚精固气凝神。循经走脉,畅达气机,融通一身,呼吸细匀绵长,密契开合动静。它讲究内外一气,拳功合一。刚架的代表是地盘拳,即“八法奇门拳”。  相似文献   

6.
太乙五行拳以道家的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学说思想为指导,注重内外修为.太乙五行拳要求动静结合,内外合一,身形兼修,溶技击的身体训练与意念活动为一体,通过有步骤的练形、练意、练气、练功,达到化柔为刚,积柔成刚,以意领气,阴气归元,意气劲形,内外双修,强进功力,旨在筑基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李建祯  李仲良 《武当》2004,(7):16-17
太极拳运动,是“天理运人生,人生适合天理”的运动。天人相应.悟道养生。太极拳与哲学之祖——《易经》之五行八卦相照应,由八五十三势组成,分别代表运行之八门方位,与顺逆生克之五行转换:以阴阳鱼之玄机为标志的太极图象征着天地阴阳之无穷变化.太极拳祖师张三丰所传授的“拳诀歌”日:  相似文献   

8.
开合顺其自然,阴阳互为其根,螺旋缠绕,自始至终。该拳架依据阴阳消长之理,遵循自然运动之规律,采用螺旋缠绕之心法,取八卦变化之数,名曰六十四势。顺其一开一合、一屈一伸之自然,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互为其根,“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相似文献   

9.
吴宪民 《精武》2005,(12):25-25
戴先师之五行拳,以豫脉四把捶艺为宗,虽尝效法于李政,而能由繁趋简变化自成一体,虽刚猛不如中州浑厚,而松柔实过之。窃意二家宗派,当调停相济,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势本相因而理无偏胜,要而论之,若中五拳大法之精良者,能通其一,即为绝学。五拳兼通,必天下至聪明之人乃能治之。五拳趋时取巧变化不可胜数,奇正相成,俯拾即是。而其运用之难亦在因人变化,技必因之不拘成格而滥觞。  相似文献   

10.
张绍堂 《武当》2000,(4):2-4
天人万物是一个整体,同受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主宰。这一普遍规律古人称之为“道”。“道”者,道理,规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阴阳及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无不是阴阳运变的结果。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进一步指出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古人主张取象于天,并动用阴阳八卦五行之理探索宇宙万物。故《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命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11.
孔德 《武当》2001,(5):42-44
道也者,生天地,育万物,放之则包罗虚空,敛之则退藏于密。两仪、日月、五行都是道中造化耳。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五行顺而生入生物,五行逆而成仙成佛。故云,五行顺则法界火坑,五行逆则天地七宝。这五行之精,秘于四大形山,不内不外之密处,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耳。民可使由之。顺行也;不可使知之,逆行也。夫鱼在水中,不知其为水也;人居气内,不知其为气也。此譬喻当潜心研究,回光返照,明心见性,果证仙佛,复何难哉!  相似文献   

12.
关振军 《精武》2006,(12):44-44
太极拳有“八门五步十三势”之说。八门讲的是八种手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五步说的是五种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太极拳先贤把阴阳、八卦、五行引入拳理,用以表示太极拳动作的变化。太极拳手舞八方之位,足踏五行之轨,合之数为十三。  相似文献   

13.
郭树璞 《武当》2011,(4):8-10
武当追风掌、风雷掌和白云掌,这三种拳术套路是道门内秘传护法上乘武学绝技。白云掌,又名三路炮捶,是三套拳之精华。它姿态古朴优美,技法精巧,结构严谨,三盘互应,阴阳虚实,刚柔相济  相似文献   

14.
孔德 《精武》2006,(5):16-17
[原文]人聚五行之精而生,必借五行所化而养。人身之有元精,如五谷中之有稻米,种于春,长于夏,结实于秋,得纯阳之气,又根养于水,花扬于午,借水火既济而生,炼以三伏烈日之气而成。所以,养人之物,稻米为上,足补人身阴阳结成之元精。至五行所化青黄赤白黑、咸苦酸辛甘之物,五行所属东南西北中之产,皆非纯阴纯阳,辅助元精则可,生养元精则不能。可用以治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之病,不能补元阳真阴之不足。[译文]  相似文献   

15.
王书春 《武当》2013,(8):19-19
太极拳大师孙剑云先生曾对太极拳之"中和"作过描述。他坦言道:需要说明的是,内劲生于中和,而中和源于身体内外系统之和合。于内则生于五脏之相和,行于经络之畅通。于外则生于身体运作之中而不倚,动而若静,协调一家,行于起钻落翻之循环鼓荡。然而,内外和合,需得其契;不得其契,内外不能相合;内外不合,内劲难成。其契为何?内外八卦(即先后天八卦)相合之理也。故内外相合方可称拳,练拳即为修内劲。孙氏太极拳乃是依易学,参丹经,基于先后天八卦相合之理所创之拳,故能使人内外和合于一,培养一派中和之气——至纯至善之内劲。此  相似文献   

16.
太乙五行拳产生于道门。它以道家的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学说思想为指导,注重内练修为,在追求长生久视的长期修炼活动当中,逐步形成了'柔韧圆活,动如蛇行,以胯带腰,两手环抱,脚走括弧,指穴擒拿'的神功玄技。太乙五行拳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全部内容,要求动静结合,内外合一,神形兼修,溶技击的身体训练与意念活动...  相似文献   

17.
词曰:世人都晓尊三是尽向鼻祖问端详。谁识文武同一理,内修外练两平常。细思量,莫彷徨;上药三品存神王。练操有形俗能受,修求无迹论短长。(《鹧鸽天》) 三皇炮捶拳拳名的含义:炮者足也,捶者手也,以修炼人之三宝精、气、神合而为一,所显现的拳脚功夫,三皇之名所由起也。伏羲(天皇)主神、神农(地皇)主气、黄帝(人皇)主精。创始人以古圣先贤之名依附于拳名之上,暗藏玄机于不露。以人修炼三宝附诸古仙道,实为神仙学,是修道、修人的大功夫。故而有“神拳”之美誉。 一、“三皇门”既有拳谱,又有功法“三皇炮捶拳”手抄本拳…  相似文献   

18.
谢军 《精武》2005,(11):20-21
太极者阴阳之母也,想练好快拳,必须懂阴阳之理,明五行之道,全身照顾到阴阳方能平衡。人体气为阳,血为阴,气为卫,血为营。然气为君,血为臣,卫为重,营为轻,故血有不足可以暂生,气而不生,立即死矣。人身所恃以生者,此气也。所以练拳调息非常重要,因气出中焦,总统于肺,外护于表,内行于里,出入升降,全体周章,须臾不息,昼夜恒常,所以鼓血进行者,惟此气也。气分两种,气呼吸深沉,自然培元内气,内气足,  相似文献   

19.
徐明霞  冉东 《武当》2009,(9):9-11
铁龙炮捶为河南派心意拳经典套路之一,其结构严谨、神形合一,该拳多腾步与跳步,演练时要求腾落闪展,快捷灵敏。它是一种炮捶,发出去的力要长而有劲,且又是龙形,腾得高,蹦得远,具神秘莫测之感。  相似文献   

20.
杨群力  时保平 《武当》2012,(12):43-46
武当武术的理论基础根植于老庄哲学,在传统文化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发展,自然融汇了易学、道学、中医学、伦理学、兵法、天文、地理、养生等传统文化。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道"理为指导和规范,其文化内涵深厚,功理深博,功法精妙。主要特征如下:清静为基、圆柔为用、阴阳为本、养气为宗、自然为韵、丹拳合一、性命双修、整体圆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