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国维悲剧思想之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悲剧”概念的学者。从借用西方近代美学、哲学思想研究本国文学到深入挖掘我国古典文学的美学价值,王国维在悲剧的内涵、题材内容、艺术特征、美学价值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悲剧思想体系。但以往论者对王氏的悲剧思想往往笼统言之,未能注意到其悲剧思想也有一个逐步发展成熟的演变过程,影响了对正氏悲剧思想之美学价值的进一步挖掘。本文仔细辩析了王国维前后悲剧思想之异同,理清其发展脉络,进一步论述其悲剧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以深化对其悲剧思想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任何伟大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悲观的,但是任何伟大的悲剧归根结底又必然是乐观的。衡量一部伤口是不是悲剧应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观照。依其形态特征的不同,可分为古典悲剧和现代悲剧。现在看来,典型的古典悲剧已不复存在。与古典悲剧迥然不同的现代悲剧,其思想基础建筑在现代科学之上,其构成就发生了变化,因此,有人称现代悲剧为世俗悲剧。中国学被认为没有产生过严格意义上的悲剧,这种情形最突出地表现在大多数古典剧作中。而现代学史上名作家的作品,如《子夜》,《家》,《骆驼祥子》与《日出》等,均堪称现代悲剧的范列。在当代中国坛一度没有悲剧作品。但悲剧并不会永远消灭,悲剧美永远给人以鼓舞。  相似文献   

3.
试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其悲剧美表现在:催人泪下的悲剧冲突,光彩照人的悲剧形象,首尾呼应的悲剧氛围。  相似文献   

4.
复杂的悲剧美也是丘逢甲诗歌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在丘缝甲的诗歌创作中,他把现实生活的悲剧痛感转化为学作品的悲剧美感;悲壮之美、悲愤之美和悲怆之美使其诗作具有更丰富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悲剧”这一美学概念最早由西方介绍到中国并被运用于文学研究,是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开始的.王国维在大量吸收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并对其进行继承和改造,形成新的悲剧美学思想.主要从人生痛苦本质的描绘——“真”、无用之用的审美观——“善”、彻头彻尾的悲剧——“美”三方面分析《〈红楼梦〉评论》中的王国维悲剧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令现在大多数人感到奇怪,我喜欢读莎士比亚,尤其是他写的悲剧。什么是悲剧?1922年,冰心先生在上海一次演讲上说,悲剧意味着自由意志的选择。二十世纪初,正是我们国家民不聊生,兵连祸结的时代,有识之士纷纷塑造英雄人物,以唤醒我们的民族,而英雄人物的文学承载,就是悲剧。文艺作品的美,单就语言与表达技巧去分析只能流于表面,本质是美在于引起“观众”心灵的震撼。悲剧的美也不在于情节以及演出时的舞台效果,而存在于它给了我们怎样的心灵交汇。悲剧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崇高的。他们的崇高,其全部力量就在于在艰难的抉择面…  相似文献   

7.
解读《老人与海》的悲剧美与崇高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个英勇奋战的失败者。他在大海上与厄运顽强搏斗,最后的战利品却是一副残剩的鱼骨,这种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将悲剧色彩推向高潮。悲剧艺术,实际上就是拿被毁灭的美给人看,美的规律就此产生,因而其感染力是强烈的、长久的。然而,圣地亚哥的自信、勇气、力量和尊严震撼人心、催人奋进,崇高美由此产生。悲剧通过丑对美的暂时的压倒,强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终的必然的胜利。《老人与海》特殊审美魅力就在于由悲剧美超越到了崇高美。  相似文献   

8.
《古诗十九首》以现实的普通人作为悲剧的主角,真切地表现普通人心灵深处的悲伤,表现个体生命意识的张扬和人生的深刻体验,毫不隐瞒地抒写了性压抑饥渴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表达了对爱情对人生对本能对欲望的肯定和呼唤,其强烈的悲剧激情、悲剧矛盾、悲剧冲突、悲剧结局等因素,构成了丰富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9.
莪菲丽娅悲剧是凡人式的悲剧,折射着莎士比亚深刻的哲学理想。她以一个“几乎无事”者的命运显示出普遍性原理。作为妇女悲剧心理的典型呈现者,她的死具有深刻和广泛的意义。莎翁用“抽搐状态”的表现手法刻画了这个形象,将莪的“抽搐”美集中展现在“临死的舞蹈”这个特定艺术场景中。莪的悲剧是其性格与社会尖锐对立的结果,是美丽注定悲哀。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哈姆雷特,他在轰炸罪恶的同时炸毁了无辜善良的少女,表现了一种唯我主义的权力意识。莪的悲剧美也呈现出泣鬼神的效应,其形象与哈一样不朽。人类是踏着悲剧前进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仫佬族人民世代生息的地理环境及特有的历史进程,形成了其具有哲学意义上的悲剧性的民族性格。由此形成了该民族颇具特色的悲剧性的民间文学,具体说来就是,其民间文学作品或者反映仫佬先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悲剧,或者反映阶级斗争和普通人身上美善与邪恶相冲突的悲剧,或者反映青年男女追求婚恋自由平等的悲剧。文章逐一论析了该民族民间文学中的自然悲剧、社会悲剧和爱情悲剧。并由此概括出仫佬族特有的悲剧意识:以悲为美,在悲剧艺术审美中彻底纯粹的悲剧精神。由此可见其民族心理的强健、自信、勇敢和成熟。  相似文献   

11.
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延续两千余年而未衰的诗学理论,他承认了文艺的客观真实性,建立了艺术有机整体以及和谐的概念,并肯定了文艺的社会功用。然而其诗学理论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逐渐显现出其特定的局限性。本文结合韩国著名悲剧电影《假面》,从摹仿说和悲剧论(包括悲剧的定义、悲剧的有机结构、过失说和净化说)两大角度试探讨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在当代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成功的文学作品都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悲剧亦然。悲剧的美指的是作品展现的是悲剧的情节,却给读者以美的艺术感受。元杂剧的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作品,从内容来说,他所选取的题材,不是佳人才子的风流艳事,也不是那些神仙佛道的虚幻思想,而是取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或历史传说。  相似文献   

13.
晚唐社会的衰亡破败,个人事业的失意、困顿,家中亲人的生离死别,决定了李商隐一生的悲剧性。试从“含蓄”和“悲美”两个角度分析李商隐悲剧人生对其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朱湘悲剧的内涵体现在他极强烈的自尊与自卑的个性中,这种个性悲剧与理想中的唯美主义产生激烈的碰撞,使得他的作品表现出极具个性的美,这种美既有与这种悲剧内涵相一致的同一性又有与此相背离的矛盾性,二的相融相合完成了朱湘悲剧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5.
古代爱情悲剧的作品,象一派浩浩荡荡的洪流,带着古代化思想的光辉,驾着历史风云的呼啸,包含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流过荒郊的原野,淌过人类心灵交融的轨迹,留给欣赏永恒的回忆。描写人的痛苦、灾难和毁灭,让欣赏潸然泪下,这是悲剧的本质所在,然而对这一本质进行深层发掘,就会发现,悲剧的真正本质不仅在此,而是通过这一过程的描写把人生潜藏的价值加以肯定,使有价值的东西得以回归。为了取得强烈的悲剧效果,悲剧作家总是在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中表现悲剧人物的价值,唯有对美的破坏更能激起人们对丑的憎慨;唯有对善的压制,更能唤起人们对恶的愤慨。  相似文献   

16.
高乃依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领军人物,其悲剧美学思想完备系统,其悲剧作品遵守规则而又富于创新。《雷雨》是中国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悲剧,秉承了东西方的悲剧美学思想和传统。本文以高乃依悲剧美学思想为框架,探讨分析了曹禺笔下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17.
叔本华和尼采的悲剧学说是各自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它们之间既有继承和发展关系,又有背叛和颠覆关系,可以这么说,尼采的悲剧学说是以叔本华的悲剧思想为基础的,但其悲剧思想里却处处显示着批判他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8.
武松报恩悲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报恩思想表现武松的悲剧命运,是《水浒》人物描写的一大特色,武松的报恩思想是其悲剧的内在根源,支配了其一生命运失一过程,封建传统文化是产生报恩思想的基础,小生产意识和缺少人性呵护是报恩思想形成的原因,有恩于已的所有人都是报恩的对象,武松以结局表现了作者对报恩思想的否定。  相似文献   

19.
中西悲剧毁灭都是正义战胜邪恶,这就是美。只不过这种美,中西悲剧的表现各自不同而已。中国悲剧表现在外在的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过程中,西方悲剧则表现在内在的人性善战胜人性恶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悲哀美:时代苦闷与女性苦闷的绝叫者庐隐游友基庐德说;“我无作则已,有所作必皆凄苦哀凉之音”,“我简直是悲哀的叹美者.”①悲哀美成了庐隐创作的基本美学形态.“悲哀美属于悲剧美的范畴,悲剧美包括悲壮美,悲哀美,乃至颓废美……悲壮美具有积极向上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