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文章思路的常见类型甘其勋什么是思路?“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这种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把这些印象、看法、...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谈语文教学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到五个字,“遵路识斯真”,可见,思路是打开一篇文章的钥匙。什么是思路呢?他说:“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做思想走的路。”张志公先生有个更具体的诠释:“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就是所谓思路”。  相似文献   

3.
"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这种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就是所谓思路"。(《张志公文集》三第255页《怎样锻炼思路》)  相似文献   

4.
引导学生放开思路学古诗文/陈坚红在古诗教学中,释词解句,体会作者感情及领悟诗歌意境,教师切不可囿于教参答案,轻易否定学生的发问或答问。例如,教学《锄禾》,一年级小朋友根据“锄草”是作“把草锄掉”解释的印象,也会把“锄禾”理解成“把禾苗锄掉”。对于此类...  相似文献   

5.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这就表示,我们要在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多角度切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6.
1991年笔者曾有幸拜读过北京大学张筑生教授的一篇题为“让解题的思路来得自然”的文章,感触颇深.文章是以高等数学为题材展开论述的,现在虽然早巳不记得文章的内容,但文章的题目却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而且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时时不忘“让解题的思路来得自然”,总是想方设法让思路的分析来得清晰、自然.事实上,数学题型浩如烟海,我们无法将每一道题或每一类题型的解法记住,  相似文献   

7.
练习的全新设计,是新教材的特色之一,它集中体现了教材修订的意图,大纲的基本精神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把握练习在设计上的变化,对于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作用,改革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以新教材初二册的练习做简要分析:一、强化整体阅读新教材的练习,大大削减了题目的数量,但整体性加强了,力求着眼全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文章的思路,了解课文的表达方式。如《敬畏生命》第一题,要求回答“作者为什么‘说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为什么说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要抓文章思路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引起了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研究的兴趣,各自发表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打破了万马齐瘖的局面,活跃了学术研究的气氛,真是好得很!通过争鸣,可以求同,也允许存异,这是对待学术研究的正确的态度。我把各地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者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提出的不同意见,归纳为以下三点:(1)关于文章结构与文章思路的关系问题;(2)抓住思路是不是阅读教学的“纲”;(3)动静、顺逆、详略、内外诸关系,是不是文章思路的逻辑关系。现在我就把这三个问题,根据近年来各地教师的教学实践,发表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循思路读《族行家树》文/李竺蔓《旅行家树》是一篇寓意深刻的状物散文,文章的思路是:描写旅行家树的外形美→描写旅行家树的内在美→作者的联想。教学时应紧扣讴歌旅行家树“造福于人”这一中心,顺应文章的思路,设计教学步骤。一、感情朗读,了解旅行家树的外形美。...  相似文献   

10.
房蕊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5):111-112
用素质教育的理念关照当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三方面切入。整体思路是为体现高等师范特色,凸显“体育运动”、“人体解剖学”的学科特点,以知识、方法为逻辑线索,以能力、态度、观念为价值脉络,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莫。”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只有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人手,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认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讲授(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本文教学内容十分丰富,而理后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当是摸清写作意图的一把钥匙。文章的标囫就是全文的中心,但如何理解作者文中表达的看似前后矛盾,实际部驻合丰富深意的话语呢?作者先写到:“我也早觉得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之后又说“…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彼此之间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知人论世”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力方法,教学过程中若能让学生做到知人论世,也就便于学生把握文本思路,领会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深入探讨的兴趣,从而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张光华 《学语文》2013,(5):19-20
“反复”作为语文修辞方法的一种。是指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某种结构。朗读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手段,《现代汉语词典》把它解释为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反复”朗读既是阅读教学中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也是检验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高凤元 《新高考》2005,(7):22-23
【考点释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这一考点分开来说,“概括”是指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的时代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一个考生能否把握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和态度,并给予正确评价,是衡量其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无疑是要融会着思想品德教育的。但我一直不赞成使用“德育渗透”这个概念在语文教学中。因为,“渗透”是比喻一种事物逐渐进入到其他事物之中,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却是它本身就具有的功能,并且还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的语文素养界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应归属于“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曾有计划地探讨文章思路培养的问题。文章思路的培养问题,我过去一直不够注意、重视,因而在教学中不能自觉地抓好这一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代自序)》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就是说“遵路”才能“入境”;“入境”才能把握文章的精髓,领会文章的奥妙。学生也只有“遵路”“入境”,才能理解内容,激发感情,把握结构,学到技巧。一、思路问题的引起古人曾说,文章要有物有序。“物”就是指思想内容,“序”就是说文章要脉络分明,  相似文献   

17.
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很难读懂一篇没学过的文章;有的学生写文章没思路,一句一句地硬“挤”硬“拼凑”;还有的学生高考前面对厚厚的六本语文书束手无策,不知道怎样复习。这些问题常常让我们语文教师甚感头痛。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抓好“思路教学”。所谓“思路教学”就  相似文献   

18.
所谓教学思路,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教学流程,如同文章作者动笔之前所勾勒出的一个大致框架一样。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学思路的安排占具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常说的“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就往往体现在这教学思路上。由于教学思路讲究教学过程的流畅之美,讲究教学内容的组合之美,讲究教学时空的造型之美,讲究教学双方的活动之美,所以不管是从“科学”还是从“艺术”的角度讲,人们都可以从“思路”上窥见设计者的水平、风格、特色。新修订的试用本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充满新意,在教学设计上,它表现出对过多的分析和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观察和思维的反映,体现了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条理。思路是文章的一条主线,文章的具体内容无不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展开叙述。抓住思路,就抓住了文章脉络,抓住了“纲”。实践证明,认真抓住文章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学会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思路教学抓得得力,能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谈谈我们一点不成熟的做法。  相似文献   

20.
我对南通教育的看法,可以用一个时髦的主题词来描述,有很深的“体验”。这种体验就像十几年来与南通人交往给我留下的一种印象和感受,既有一种显而易见的智慧,也有一种显而易见的神秘。当我说是一种“体验”时,意味着我无法也无须保持一种超然的、客观的、中立的彻底态度,尽管我会非常努力地剔除个人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