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转型时期,中国教育在面临了传统教育与西方近代教育的交锋之后该做怎样的选择,该时期山东基础教育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山东是齐鲁化的故乡,它在转型时期的发展特点不仅反映了山东教育发展的特点,也体现了中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疆界绵长。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构成了今日我国版图的基础。新中国陆上疆界  相似文献   

3.
序:先秦时期新疆与内地的密切联系第一集:西汉时西域正式归放中国版图第二集:魏晋南北朝时西域与内地的一体化格局第三集:隋唐统治下的辽阔疆域第四集:高昌王朝等地方政权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第五集:元明时期对新疆的管辖第六集:清朝统一新疆及新疆建省尾声  相似文献   

4.
王丽娜 《历史学习》2001,(10):31-32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教材开篇介绍说。清朝的衰落是从乾隆后期开始的。事实上。从康熙、雍正到乾隆前期。清朝的国势的确蒸蒸日上。近代中国的版图正是在这个时期固定下来的。那么,是否可以说。中国从乾隆后期开始落后?显然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5.
1972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一部分同志,接受了编写《中华民国史》的任务,到现在已经六年多了。本文拟就这项工作进展的情况、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和我个人在参与这项工作中的片断体会,作一些介绍,向关怀的同志们提供点情况,以便给予指导;同时也借以促进大协作的开展。 (一)编写民国史任务的提出及其必要性《中华民国史》,顾名思义,它是从“中华民国”的创立到其完结的历史,也就是中国剥削社会制度最后一个朝代的兴亡史,用历史学的传统说法,是“中华民国”这一代的断代史。我们以1905年孙中山创建同盟会到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清朝统治为其创建时期,以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1949年推翻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诞生为其存在时期。这个断限应该说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安徽地区行政区划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安徽的行政区划在明朝时期初具雏形,在清朝时正式设立。明朝时期安徽全境首次被纳入一个行政区划,凤阳府的设置和督抚辖区的划分,使得安徽省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清朝康熙六年(1667)苏皖分省,安徽省在历史上始出现,经过雍正年间对省以下州府县的调整,安徽省的政区机构大致确定。经历了明清五百余年,从无到有再到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行政系统,安徽地区行政区划的这些变化背后蕴含着许多社会和政治问题,了解这些变化的原因,对当今安徽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资源配置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清朝则是我国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三个朝代既顺次相接,又距今最近。元、明、清的疆域版图、地方体制对我国当下的疆域版图、地方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探索元、明、清的地方体制,有助于我们在对比之中发现三个朝代地方体制的异同,架构三个朝代地方体制的演化脉络,进而深刻理解和认同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独特国情。  相似文献   

8.
刘炜平 《新高考》2006,(11):36-39
【考点指津】1.概括并分析明清时期政治的总体特征及其历史影响。要学会综合各个层面的历史知识、多视角看问题,把这段历史放到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特别应把这段历史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轴坐标中。其主要特点有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清朝疆域辽阔并且奠定了今天我国疆域的基础;面对外来  相似文献   

9.
清雍正以来西南土司区域大规模的改流活动,对中国西南疆域的整合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改流,独立的土司辖区不复存在,被纳入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版图内,行政区划与内地划一.随着行政区划的统一,中原王朝"夷夏大防"的文化隔离政策随之取消,转而在原土司区域大力推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汉文化.在此过程中,西南土著居民自愿不自愿地完成中原文化认同.行政区划的统一,中原文化认同的加强,西南土司区域自此被完全整合进中国国家疆域之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中国钓鱼岛     
中学历史教科书记清朝疆域:“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今介绍钓鱼岛、赤尾屿如下。钓鱼岛、赤尾屿等小岛礁位于台湾基隆以东120海里,总面积6.3平方公里,其钓鱼岛最大,4.3平方公里。明代使臣陈侃从福州出发到琉球(今冲绳),经过钓鱼岛等岛屿,其《使琉球录》记这些岛屿在我国海域之内,岛上无人居住,但有台湾渔民作季节性居留,中国称此群岛为“钓鱼群岛”。明代为防备倭寇,编了本海上防务的书《筹海图编》,记述了台湾基隆以东的这些岛屿,已将钓鱼群岛列入海上防御区域之内,显然是中国版图。1683年,清朝汪楫出使琉球,作《出使…  相似文献   

11.
我国行政区划的沿革源远流长。远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相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出现,行政区划便因国家对国内进行区域管理需要孕育而生。随着社会向前发展,在我国所历经的数十个朝代和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我国的行政区划都伴随着因国家名号、疆域的变化,或因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或因国家政治、军事上的需要而合理的,适时的变更,这样有利于建立严密的行政机构,以利于区域管理,  相似文献   

12.
行政区划是将国土按不同区域和层级进行划分,以便于治理的制度。对于疆域广大的中国来说,行政区划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大多数时期也颇为有效。我国的行政区域原则上划分为三级,即省、县、乡。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为促进城乡结合和工农结合,则打破条块分割,充分发挥城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纳入近代国际政治的格局.洋务思想家作为这一时期知识阶层的精英,通过上疏、著书、办报等形式,将其近代外交观念传播于晚清朝野,由此影响到晚清基本外交制度的某些变化以及传统外交观念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东北的林海》教案设计牡丹江市教育学院郑金枝,张秀荣,曹雅茹教学设想本课作为中国地理分论部分的第一课,是在学习了我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划等简况的基础上,从祖国各区域的角度来认识东北部地区的地理状况。本课主要是掌握东北山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及林业生产概况。...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纳入近代国际政治的格局,洋务思想家作为这一时期知识阶层的精英,通过上疏,书,办报等形式,将其近代外交观念传播于晚清朝野,由此影响到晚清基本外交制度的某些变化以及传统外交观念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生活习俗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文章通过以山西近代服饰变化为视角,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知识,考察了从清朝到民国以山西地区服饰为代表的近代服饰变迁的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样式和特点,阐述了推动这一变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认为近代山西服饰的变迁与近代中国政治革命、经济发展和文化冲突相一致,分析了近代山西服饰变迁的特点。从而论证服饰作为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它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即作者试图通过对山西服饰变迁的研究,反映出其背后所表征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从另一个侧面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统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有这样的描述:"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清朝前期,中国成为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国家,中国的版图至此基本奠定……学习这段历史,重点是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同时了解君主专制的弊端,以及清朝中期以后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8.
生活习俗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文章通过以山西近代服饰变化为视角,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知识,考察了从清朝到民国以山西地区服饰为代表的近代服饰变迁的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样式和特点,阐述了推动这一变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认为近代山西服饰的变迁与近代中国政治革命、经济发展和文化冲突相一致,分析了近代山西服饰变迁的特点。从而论证服饰作为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它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即作者试图通过对山西服饰变迁的研究,反映出其背后所表征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从另一个侧面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为了自己上复习课的需要,我们共同草拟了这份复习课的提纲。这份提纲缺点一定很多,仅供同志们参考。同志们可以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来修改应用,使它更切合实际,并且希望多多提出批评和意见。甲复习目的复习明清时期的历史,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并巩固下列历史知识:一、明清时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二、在明清时期的历史里,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反映出一些封建社会末期的特点;三、我国现在这样辽阔的疆域,在清朝前期已经  相似文献   

20.
人道主义思潮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主流,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显示了一定的影响力。从改良运动时期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人道主义思潮对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影响,历经自改良派、革命派到民主派的相继推动,呈现出了阶段性分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