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常会提及审美一词,孩子要"审"的"美"究竟为何物?每个孩子都具备感知美的能力吗?作为父母,又该如何带领孩子走进美的世界,拥有美的力量呢?我认为美育就是一种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两个方面:一是要有美的需求,二是要会创造美。所以儿童美育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保护儿童敏锐的感受力,二是培养创造美的能力。美,是带孩子去感受不同现代人们的很多心理疾病的起源都是因为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断裂。人能够感受到美,是人没有跟自然关系断裂的一个明显的标识。  相似文献   

2.
微笑既然有那么多好处,为什么不多给孩子些微笑?每天对孩子笑几次。应是你每天必需完成的作业。如果你每天都愁眉苦脸,或者怒气冲天,或者满腹牢骚,或者板着一张脸,孩子高兴得起来吗?敢高兴吗?能不紧张吗?你只要想想如果你的上司,或你的同事整天一张长脸的情形,你就会明白了。  相似文献   

3.
儿时一首脍炙人口的《童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至今回想起,时不时会抿起嘴角轻轻一笑。可当今的孩子,他们真的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吗?长大后,他们能拥有许多自己美好的童年  相似文献   

4.
李宏 《湖南教育》2005,(10):38-39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我给大家带来了三位淘气的小客人,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大家猜猜看。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猜想。师:到底谁猜对了呢?我们一起去瞧一瞧好吗?(出示三只形态各异的小猴吃桃的图片,小朋友们看着图片开心地笑了)师:大家为什么都开心地笑了呢?我想知道,能告诉我吗?(学生说出笑的原因)二、教学0的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师:大家说了这么多笑的原因都有道理。有些小朋友猜测小猴是因为吃桃子的个数不一样而出现形态各异让人发笑的表情,还真让你们猜中了。但它们分别吃了几个呢?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表情呢?你们猜猜看。学生猜…  相似文献   

5.
1 一位孩子的爸爸苦着脸诉说:“我的儿子今年五岁了,在幼儿园中班,画图、唱歌都喜欢,就是讨厌做算术。”我笑了,告诉孩子爸爸,只要办法好,可让孩子高高兴兴学算术,试试好吗? 我取出一张彩色画片,与孩子对起话来。“小弟弟,你喜欢吗? 它象什么? 你能说说吗?”“象胖娃娃,不倒翁,木偶姐姐。”“真聪明,再看看胖娃娃是什么形状组成的?”  相似文献   

6.
<正>爱是一种本能,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更是每一个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阳光和雨露。爱孩子,可以说是每一个家长都共同拥有的天性,哪一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从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做父母的心里就充满无限的爱,全家老小,上上下下,无不为孩子的到来而感到欢欣鼓舞,激动异常。孩子是我们的心头肉,为孩子付出我们全部的爱,每个家长都无怨无悔。可是,我们会爱吗?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的爱让孩子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伤  相似文献   

7.
<正>三年前,我和父亲一起旅游。中午的时候,我们来到一个山间小镇,走进一个小吃店吃饭。店里人挺多。我们看到一张桌旁坐着一个年轻的母亲,她打扮得很利索,抱着孩子,身边还有个包。我走过去,问:"我们可以坐这儿吗?"她微笑着点点头。那个母亲哄着孩子,一边笑,一边给孩子喂饭。孩子约有两三岁大,很可爱,张大嘴巴等着妈妈用勺子喂。  相似文献   

8.
一千张糖纸     
那是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我去北京外婆家做客。正是“七岁八岁讨人嫌”的年龄,加之隔壁院子一个名叫世香的女孩子跑来和我做朋友,我们两个人的种种游戏更使外婆家不得安宁了。表姑在外婆家养病,她被闹得坐不住了。一天,她对我们说:“你们知不知道什么叫累呀?”我和世香互相看看,没有名堂地笑起来。是啊,什么叫累呀?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累的问题。有时候听见大人说一声:“喔,累死我了!”我们会觉得那是因为他们是大人呀,“累”距离我们是多么遥远啊。当我们终于笑得不笑了,表姑又说:“世香呀,你不是有一些糖纸吗,为什么不再多找一些漂亮的糖纸…  相似文献   

9.
夏青峰老师的这节《分数的意义》,打破了概念教学传承了多年的模式,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演绎了一堂生动的、充满人文气的数学课,引发了我许多的感慨与思索。课前交流——看似无心,实则有意“是青蛙还是马头?是一个人在吹喇叭还是一张漂亮女孩的脸?1 1=1吗?”两张奇妙的图画,几块柔软的橡皮泥,几个让大家笑了又笑的问题……不知不觉间,夏老师就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温和且宽松的学习氛围,孩子们的紧张情绪得到了舒缓,师生间的情感达到共融……这  相似文献   

10.
人妖漂亮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耳闻目睹的各种新事物愈来愈多,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也愈来愈多,有时猛地冒出一个问题,让我这当母亲的都有点不知说什么好。前些天,一位亲友去泰国旅行,照了好多有关当地风土人情的照片。儿子好奇心起,抱着相册一张张问,这是哪儿?照片上都是什么人?有一张照片吸引了大家,是亲戚和几个美女的合影。亲戚指着这张照片问大家,能猜出这些人是男是女吗?“当然是女的。”儿子最先肯定地回答。亲戚笑了:“错了,这是男的,是泰国特有的人妖。”儿子就问:“男的?怎么看起来像个女的呀?他们是怎么变成这样子的?”从内心讲,…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见到老师一声"小组交流",孩子们就七嘴八舌地嚷嚷开了,四人小组好像每个人都在张嘴,可是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一到汇报的时候,站起来发言的孩子不紧不慢地说着,多数孩子却依然做着自己的事情.当老师问到有没有不同看法时,后面的孩子又重复着前面孩子的答案……于是,我们就开始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连起码的尊重都不会?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难道全是他们的责任吗?就只有学生应该懂得倾听吗?我们是否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耐心倾听的姿态?  相似文献   

12.
3年前,我和父亲一起旅游。中午的时候,我们来到一个山间小镇,走进一个小吃店吃饭。店里人挺多。我们看到一张桌旁坐着一个年轻的母亲,她打扮得很利索,抱着孩子,身边还有个包。我走过去,问:“我们可以坐这儿吗?”她微笑着点点头。那个母亲哄着孩子,一边笑,一边给孩子喂饭。孩子约有两三岁大,很可爱张大嘴巴等着妈妈用勺子喂。我在一旁,好像感觉到有点异样。对,是那个母亲的动作。她把孩子放在右腿上,双手抱着,然后,用嘴咬着勺子的一端,很熟练地低头在她的盘子里舀菜,再喂到孩子的嘴里。开始,我以为她在逗孩子玩,但她那麻利的动作,告诉我另有…  相似文献   

13.
招手即来     
"招手即来"是什么意思呢?它可是我们五年级三班特有的名词。记得我刚接管五年级三班的时候,觉得一切都还如意。可时间一长,我就发现在班级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点:不会的问题不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我的态度太强硬了吗?是因为孩子们觉得害羞吗?还是有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孩子,你快乐吗? 我常常会问女儿这样的问题。作为母亲我不仅仅希望我的孩子每一天都拥有快乐,而且还希望她能学会自己去寻找快乐和用内心去感受快乐。“五一”劳动节对我们全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个节日,有7天的长假,而且是因为这一天是我女儿小妞妞的生日。孩子的生日和节日赶在了一起,全家上下自然增添了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因此,“五一”节也就  相似文献   

15.
品茶     
说不清茶是什么时间以怎样一种方式进入中国人生活的,也说不清它为什么可以那么广泛那么长久地与那么多不同的中国人相伴。是因为它口感良好,宜于啜饮吗?是因为它能祛病延年,利于养生吗?是因为它品性清新雅致,有助静思吗?是因为它清香微苦的特性,暗合了文人们的心境吗?……是,也不全是。似乎没有人能给出圆满的答案。好在穷根究底并不是茶的秉性,我们大可直接吃茶去。或许在茶香的萦绕中,我们倒可以悟出点什么。  相似文献   

16.
凭借技术的、诊断性的、工具性的语言来对待孩子,实际上就是在精神上放弃孩子。父母或老师如何看孩子?有一种独特的、教育学的方法吗?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看孩子的方法。也许,这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因为看是一种感官行为,难道我们不都是以相同的方式看孩子吗?比如说,我们看见的是同一个面貌、同一个动作、同一个孩子在跳绳或画画。  相似文献   

17.
<正>总有这样一群跟不上节奏的人,一起看综艺,大家都在笑的时候他呆呆的,一秒、两秒、一分钟过去了,他开始笑得停不下来,天知道这反射弧是有多长?我们形容一个人反应慢,都会用反射弧绕地球一圈这样的说法,那反应慢真的是因为"反射弧"太长了吗?无处不在的反射弧日常生活里,我们的一切行为都要受神经调节。不论是吃饭、喝水,还是看书、学习,或者打游戏、看动漫,甚至是呼吸、眨眼,我们所有的行为和想法本质上都是神经系统在起作用。而神经系统由一个个神经元组成,基本活动  相似文献   

18.
正父母是不是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财商素养?财商=理财吗?你的孩子善于管理自己的事物和钱吗?7月23日北京市妇联携手父母必读育儿传媒、养育科学研究院特邀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韩锦,为大家分享"家庭财商培育计划"。作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素质,财商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不但要提高自己的财商素  相似文献   

19.
《同学少年》2016,(2):10-11
<正>总有那么多见义勇为的英雄,或是助人为乐的楷模,让我们由衷"点赞"。可是,也总有一些批评的声音,说我们的社会缺乏正能量。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的英雄义士太少了吗?难道一定要每一个人都做出可歌可泣的光荣事迹?每一个人都舍己救人、每一个人都勇斗歹徒、每一个人都捐赠巨额善款的社会,就是一个更好的社会吗?不,英雄自古都是少数。正能量并不是只存在于  相似文献   

20.
35根蜡烛     
正是风馨时节,张老师家里挤满了学生。一数是35人。一个都不少。桌上放着一个大蛋糕,上面插满了蜡烛。一数,恰好是35根,是代表35个学生?哦,今天不是自己的35岁生日吗?35个学生给35岁老师过生日,张老师欣慰地笑了。一晃35岁了,张老师突然看看自己35岁的模样,镜中的他头顶已“抛荒”,周围只长了圈“杂草”。这时,皱纹便在他脸上蠕动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