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陶诗秀 《新读写》2023,(5):56-57
<正>爱尔兰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歌词是爱尔兰诗人托马斯·摩尔写的,感叹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在同伴纷纷凋零飘落后还兀自孤寂地绽放。玫瑰花,一般都是高贵傲然、鲜艳夺目的灿烂形象,在爱尔兰人眼中却另有一番解读。爱尔兰人看到的不是炎炎夏日蓬勃绽放的娇艳玫瑰,而是夏末枝头独自摇曳的最后一朵玫瑰,多愁善感的诗人情怀表露无遗。伴着这首歌的旋律,  相似文献   

2.
威廉·勃特勒·叶芝是爱尔兰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渗透着浓烈的爱尔兰情感和明显的爱尔兰因素,古爱尔兰的浪漫神话故事是叶芝诗歌萃取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叶芝对爱尔兰神话故事的运用有利于帮助爱尔兰人民族集体记忆的恢复,爱尔兰历史的重建,以及爱尔兰民族身份的确立。  相似文献   

3.
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作中承载"舞蹈"意象的舞者多为女性,在与同代诗人笔下的"舞者"形象进行比较时,考察叶芝对于男女两性的思考并认为其笔下的女性舞者具有独立的主体性。叶芝将"舞蹈"意象安插在爱尔兰本土的神话传说构成的背景之中,在唤醒爱尔兰人欢乐和悲哀的心理残迹之时激活深蕴着民族性的集体无意识,进行民族身份的追寻和认同。  相似文献   

4.
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也是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渴望创立纯粹的爱尔兰文学,让世界认识到爱尔兰的历史,并勾画出爱尔兰民族文化的轮廓。本文从诗歌《丽达与天鹅》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挖掘叶芝诗歌中的爱尔兰情思来探寻诗人的民族文化身份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也是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渴望创立纯粹的爱尔兰文学,让世界认识到爱尔兰的历史,并勾画出爱尔兰民族文化的轮廓。本文从诗歌《丽达与天鹅》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挖掘叶芝诗歌中的爱尔兰情思来探寻诗人的民族文化身份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大量的爱尔兰人迁居美国,主要原因是为了摆脱贫困和饥饿。爱尔兰人在美国的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爱尔兰人进入美国后,一方面必须熟悉和掌握美国文化,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母文化依依不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爱尔兰移民与主体社会的一致性越来越多,差异性逐渐减少。因此,爱尔兰移民集团与美国主体民族的和谐是主要的,矛盾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7.
王方家 《陕西教育》2007,(11):125-125
在古爱尔兰人的生活中,音乐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专业的竖琴师享有比其他的乐师更高的荣誉。在社会地位方面,竖琴师是贵族阶层中的最高层。这种贵族没有自己的土地,但是他们有大量的牲畜。在爱尔兰,那时已经有了很多的竖琴学校,正如在威尔士,那时有很多的诗人学校一样。在这些学校里,竖琴师要接受几年集中的训练。爱尔兰竖琴师在他们的音乐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相似文献   

8.
吴国杰 《考试周刊》2011,(74):21-22
由于长达上百年的被殖民统治经历,长期以来.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爱尔兰人被类型化为保守、狭隘、软弱、爱幻想、懒惰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斯蒂芬和埃德娜·奥布莱恩的《暮色》中的伊丽劳拉都是具有“自我”意识、坚强勇敢、坚毅不屈的爱尔兰人.这种重新塑造的爱尔兰人物形象给了爱尔兰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让当时的爱尔兰人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在爱尔兰,酒不是装在胃里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因此,酒吧是爱尔兰人最常去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庆祝他们的欢乐,倾诉他们的悲伤,或是浪漫的约会,或是朋友间聚会。可以说,在世界各地有太多的爱尔兰风格的酒吧,但都没有在爱尔兰的酒吧里感受来得真切——不管男女老少每天晚上去酒吧喝黑啤酒、侃大山、唱乡村歌曲,是爱尔兰人雷打不动的夜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10.
爱尔兰位于欧洲西部,毗邻英国,是欧盟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只有350万人。爱尔兰有自己的语言——盖尔语,但它却是欧洲除英国之外唯一一个英语国家。自从1922年脱离英国取得独立以来,爱尔兰人一直拥有一个稳定的民选政府、一个和平宁静的社会生活。爱尔兰北部被称为北爱尔兰,至今仍属于英国,因此爱尔兰与电视新闻中经常出现的暴力冲突频频的  相似文献   

11.
位于欧洲西北部的爱尔兰是个面积仅有 7万平方千米、人口 370万的岛国 ,由于自然环境优美而得“绿宝石岛”之称。如今 ,她又以“软件之都”誉名全球。昔日的“欧洲农村”转眼间变成了今天的“欧洲之虎” ,成为欧盟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软件产品出口国爱尔兰的巨变似乎有些突然 ,以至世界始料不及 ,连经济学家也感不解。因为就在五六年前 ,爱尔兰还被欧盟列为重点扶贫的“欠发达国家”之一 ,每年有大量爱尔兰人背井离乡 ,到英美等国出卖苦力。为此 ,一些英国人常以轻蔑的口吻说 ,爱尔兰只有三种产品———泥炭、漂亮姑娘、廉价…  相似文献   

12.
在爱尔兰岛过新年,还是3年前的事情了。2001年12月30日,为了实践已持续10年“到一个新的国度迎接新年“传统,我飞抵爱尔兰首都都柏林(Dublin)。都柏林印象都柏林作为爱尔兰的首都,1988年曾庆祝其千年建城史。早在公元988年前,当地凯尔特(Celtic)族人就定居在莱菲河(Liffey)两岸。如追溯得更久远,是维京人(Viking)最先发现爱岛。这些北欧诺曼第人(Norman)留在岛上建教堂,传福音,经商发展经济。爱尔兰人认为诺曼第人与他们的关系,与其说是“统治”,不如说是“融合”。都柏林在中世纪末被苏格兰人入侵(1316年)1348年还遭受流传的黑死病的蹂躏…  相似文献   

13.
风笛文化是当代爱尔兰人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它浓缩了古凯尔特文化的精髓。爱尔兰的风笛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从嘴吹风笛到田园风笛再到尤铃风笛的演变,风笛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也在曲折中传承发展。无论经历怎样的时代变迁,风笛始终代表着爱尔兰人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逆境中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它的流变与其所处的历史语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是爱尔兰文化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陶阳 《海外英语》2013,(19):200-202
《阿拉比》是乔伊斯众多作品中杰出的小说之一,描绘了爱尔兰人颓废的精神生活。小说中夹杂着爱尔兰社会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可以通过前苏联哲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进行解析。对话中的冲突与和谐彰显了主人公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这种巴赫金式的解读充分让读者体会到小说的中心思想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5.
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然而在爱尔兰长期被殖民的民族历史下,诗人深感身份缺失的苦闷,其诗歌表达了对民族强烈的守望之情,富有浓重的乡土意识。诗人以故乡斯莱戈为基点,试图通过重塑爱尔兰民间故事和歌谣,重建爱尔兰民族救亡之梦,而拜占庭是叶芝理想的艺术殿堂,诗人从中看到了未来的爱尔兰。  相似文献   

16.
短篇小说《死者》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代表作,讲述了在都柏林一场圣诞晚会期间发生的故事。乔伊斯在小说中运用“精神顿悟”这一艺术手段,深刻展现了爱尔兰人精神层面上的瘫痪状态,凝聚了作者对处于瘫痪、麻痹状态下的爱尔兰人的痛切感悟。在精神顿悟视角下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解读,可以加深读者对乔伊斯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7.
Lily 《出国与就业》2011,(5):76-77
爱尔兰人热爱音乐,喜欢饮酒,民族血液里奔流着浪漫主义情怀,其独特的民族斗争史又为这种浪漫增添了“血与火”铸就的深沉。在环海的空气里,这样的情绪宛如陈酿美酒,不断被发酵,催化出更浓烈香醇的醉人气氛。也许正因此,在爱尔兰才能诞生出世界上最美的民歌,最空灵的音乐。  相似文献   

18.
爱尔兰作家布朗姆·斯托克的长篇小说《德拉库拉》描写了人类与吸血鬼之间的殊死搏斗。长期以来《德拉库拉》被视为一部供人消遣的吸血鬼题材小说,然而在其吸血鬼故事框架之下却隐藏着一个深刻的社会叙事文本。斯托克以当时流行的哥特式小说来隐射19世纪中后期爱尔兰人在大英帝国统治之下的生活处境,以及英国人对于包括凯尔特民族在内的异族文化的焦虑与恐惧。小说暗示自我与异类、主体和客体之间只有彼此了解,和谐共处才能维护社会和自身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略论叶芝其人其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四个不同层面去论述本世纪初爱尔兰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巴特勒·叶芝的人生哲学、创作思想及其主要诗作:一、探索诗人在追求永恒艺术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双重意识,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二、剖析诗人的贵族理想主义和对人民大众的态度;三、探讨诗人对待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的复杂态度、矛盾心态及其理想的英雄观;四、简述诗人在世界风云突变面前所描绘的梦魇般的幻像及其对世界未来的预言.不断探索永恒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相互关系,是诗人一生从事诗作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笑话作为一种典型的幽默现象,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阐释幽默现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爱尔兰笑话中有关英国人的部分很具特色。对爱尔兰笑话的社会语言学进行分析,通过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爱尔兰人对英国人所持有社会固见的具体表现、其形成原因与社会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爱尔兰笑话中呈现出的微妙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