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声字趣谈     
据传:王安石曾解释“波”字是“水之皮也”。苏东坡反驳道:“依汝之说,滑字岂非水之骨?”这一反问,竟使王安石无言以对。王安石错在没有弄清“波、滑”都是形声字。三点水是形旁,表示与水有关。“皮”和“骨”是声旁,表示与之相似的读音。但今天“波、滑”的读音却与“皮、骨”相差甚远。这是因为这些声旁表示的是古人所念之音。例如“滑”字现在大都念huá,而在古代却念gǔ。《史记·滑稽列传》中的“滑稽”就读作gǔjī。而今所说的“滑稽”却读作huájī。运用形声字巧对对联也很滑稽有趣———据传有一秀才外出春游,见一貌美女…  相似文献   

2.
记得一个文人写过一篇文章叫《字说》,其中有这么种说法,“波”是水之皮,当时便有人讥讽他:“那样的话,‘滑’应当是水之骨了。”一时传为笑谈。笑过之后,想一想,就觉得说“渡”是水之皮,不无道理,只不过不能推而广之罢了。又比如说文言文中有一个“孥”字,我不解其意,一查,才知道应当作“儿女”解。看看字形,可不是吗?  相似文献   

3.
古文今解     
文力 《初中生》2007,(9):1-1,10
[古文]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①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②秦穆公.'信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  相似文献   

4.
郑铁生 《现代语文》2006,(9):117-117
数词"亿"在秦汉之前,既表达两种不同的进位的实数,又是极言之多的虚数,而且后世演化逐渐统一.有些人对此不甚了解,常常造成古文今译的错误.《国语·越语》:"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这一例句经常出现在古代汉语的一些书籍里,其中对数词"亿"的解释,多数都译为"一亿".如唐瑞琮《古代汉语语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2页),译为:"现在吴王夫差有一亿零三千人穿着水犀皮的铠甲."楚永安《古汉语表达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16页),"按'亿三千'即一亿三千."汤可敬《古代汉语》(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此句译为:"现在吴王夫差穿着水犀皮的铠甲的士兵有一亿零三千人."我们不用再列举了,根据当时中国人口的总数量去审视,没有也不可能有某个诸侯国拥有一亿人以上的军队.可见,上述翻译有误.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苏轼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是怎么回事? 答:毛主席在1941年作的《关于农村调查》的重要讲话中有一段说:"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见《红旗》杂志1979年第1期,第5页)"八面受敌"一词见于苏轼(东坡):《又答王庠书》(载《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六  相似文献   

6.
    
水向来为人所赞誉。老子日:“处世若水之谦卑,存心若水之亲善,言谈若水之真诚。为政若水之条理,办事若水之圆通,行动若水之自然,人品若水之纯洁。”大将军黑田孝高,善于用水作战,在日本历史上有“如水”的别  相似文献   

7.
苏轼天性爱水,认为水具有因物赋形、令姿奇趣的特点.通过赏玩领悟,他借水抒发了厌倦宦游、渴望归隐的情怀;与前人因水之奔流不息而感伤生命的流逝不同,苏轼则以"心无所住"的态度积极面对短暂的人生;以雨与晴两种对照鲜明的自然现象观照人生命运,促成了其精神形象中的乐观旷达.苏轼还以水为喻论艺:万斛泉源、行云流水、随物赋形即分别从艺术创作、艺术表达、艺术鉴赏的角度阐述其文艺现.  相似文献   

8.
关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名句,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趣事:张子野(张先)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宋祁)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日:"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邪?"遂出,置酒尽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一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9.
墨韵与线条的质感包世臣《艺舟双楫》说: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俱备。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  相似文献   

10.
春秋之世,奴隶反抗、逃亡,和奴隶主禁止奴隶反抗逃亡的事例,以及掠卖人为奴隶,拐骗他人子女为奴隶的事例,史不绝书.有一条齐晏婴赎奴的材料,诸书所记,互有异同.记述这则故事最早的典籍,当推《晏子春秋》.其文为:"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美学风格论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说苏轼在一次歌宴上问"善歌"的"幕士":"我的词和柳永的词比,有什么不一样吗?"答者以"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说柳永的词,以"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说苏轼的词,形象准确地把握住了苏柳词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2.
苏轼难荆公有一次,东坡指着“坡”字请教王荆公(安石)字义。王安石解释道:“‘坡’乃‘土’之‘皮’。”东坡听了,反问道:“那么‘滑’乃‘水’之‘骨’喽?”安石闻之,半天默然无语。三分诗,七分读诗人郭祥正有一次把自己写的诗送给苏东坡鉴赏。未等东坡看诗,他自己先有声有色地吟诵起来。吟完  相似文献   

13.
涸辙之鲋     
阅读链接一 涸鲋 庄周①家贫,往借米于其友.友曰:"俟我得金②,以二百金借于子,可乎?"周忿然曰:"周昨日来,有呼于路中者,回首视之,见车辙中有涸鲋③焉,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有升斗之水足以活④我否?'周曰:"诺,我将取西江之水以活子,可乎?"鲋鱼曰:"我只须升斗之水,足以活矣.君言如此,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相似文献   

14.
正师:古代一位鉴赏家提到苏轼《前赤壁赋》时,曾说"以风月立骨"。请大家找找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几次提到月呢?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生:第一段,"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第三、四段中有四处。师:第二段中有没有提到"月"呢?仔细找  相似文献   

15.
一导入新课 师:《诗经》里有一只大老鼠的故事,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描写过一群不怕猫犬的老鼠,宋朝大文豪苏轼笔下的老鼠更神奇,想见识一下吗? 生:(齐)想!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黠之鼠》…… (出示幻灯片) 黠之鼠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日:"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相似文献   

16.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城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见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相似文献   

17.
苏轼作品高频出现"水"意象.包括"水"及其水的各种变态如"雨""霎""雪""波""江""河""湖""海""溪""泉""流"等在内,"水"意象在苏轼作品中出现竟达29000多次.苏轼对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同时,他对水也有独特的理解.在他的"水"世界里,透着他的思辨光芒.  相似文献   

18.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相似文献   

19.
想水说水     
宇宙是透明的,月亮皎洁,星星晶莹,皆因长沐银河之水。天籁即水之丁冬,屏息静听,误以为是心声。《尚书》有曰:“非水无以淮万里之平,非水无以通道任重也。”  相似文献   

20.
[场景]课堂上师生通译课文<〈论语〉十则>. [问题]一个学生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译为:"子贡问道:'有一句话可以终生奉行的吗?'孔子回答说:'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施加给别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