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它认为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同学对“矛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模糊认识,这些模糊认识已经成为大家学好唯物辩证法的绊脚石,必须予以澄清。【模糊认识之一】矛盾就是对立和斗争。【评析】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即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统一即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把两者割裂开…  相似文献   

2.
1.对立统一原理【基本观点】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又相互吸引、相互联结,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方法论】(1)要求我们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  相似文献   

3.
权力与权利是西欧中世纪社会中两个相互依存且又相互制约的因素。权力与权利在君权与教权争夺基督教世界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一再地被强调,并因此兴起了对罗马法的研究.确立了法律的权威。西欧中世纪社会各个阶层的权利源自采邑制度,各种不同的权利导致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各个社会阶层在维护已经获得权利的斗争中提出了参与的要求,以限制专制王权,由此在中世纪的晚期产生了议会制政体。  相似文献   

4.
矛盾新解     
矛盾是怎样形成的,矛盾的结构是怎样的,矛盾的同一性是否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否是绝对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矛盾解决的形式是什么,这些问题长期争论不休,一直困惑着人们的思维。如果运用层次思维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也许能够走出困惑,给矛盾以新的解释。什么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对立又相互同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矛盾既包括矛盾双方相互对立、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6.
误区一:矛盾就是对立。简析: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此观点只看到了矛盾双方关系的一面,即矛盾的对立性。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该观点有合理的成分。此观点忽视了哲学矛盾双方关系的另一面,即矛盾的统一性。统一属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有两种情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种观点没有全面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7.
向宏茂 《中国德育》2007,2(8):75-76
马克思主义认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过程。辩证法告诉我们,对立统一关系普遍地客观存在于事物中,两个矛盾方面在对立中不断斗争打破统一继而打造新的统一。这种统一的不断打破和不断建立,昭示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和谐。在构建和谐班集体的过程中,班主任要运用辩证法管理学生,处理班组事务。  相似文献   

8.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既统一,又对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  相似文献   

9.
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是普遍联系的一个整体,是这一整体中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争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转化,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是这一艺术形式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基于此,我们既要充分肯定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坚决反对钢琴伴奏可有可无的"陪衬论",同时,又要反对无限拔高钢琴伴奏的"独立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认识.  相似文献   

10.
辩证转化峰回路转袁鹤栾(广东省高州中学525200)世界上任一事物都有其正与反的两个侧面,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体,数学中充满着矛盾,解题就是不断有目的地、有效地转化矛盾,沟通条件与结论的联系,最终解决矛盾,促成对立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针对时下流行的关于思维规律前三律在三值逻辑中失效的观点,本文从辩证法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认为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为了保证人们正确思维的普遍规律对人类思维具有普遍指导作用,不会在三值逻辑这一具体的思维科学领域内失效;但刻画这三条规律的人工语言表达式具有特殊性,在不同的思维科学中应用不同的表达式去刻画。二值逻辑中刻画中这三个规律的语言表达式在三值逻辑中失去永真式的特殊地位,不能证明这三个思维规律在三值逻辑中失效。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规律思想是其逻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详细论述其逻辑思维规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各个规律的地位,最后探寻亚里士多德特别重视矛盾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与人性善恶的逻辑关系取决于社会实践中的人伦关系设定。中国古代专制的形成是以性恶论与家国一体的现实为基础的,法律成为一种压抑人的自律意志的对立物;而西方由自然法推演出民主法治的关键在于承认以人的存在与需要来评价法律的合理性,法治是与人性相一致的自律性规范体现。人性与法律之逻辑关系的正确理解是推进中国特色的法制现代化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14.
韩非在中国逻辑史上提出了著名的“矛盾之说”,并从客观事物的矛盾中巧妙地概括出矛盾律思想,提出了自相矛盾的问题。他的矛盾律不仅存在于客观事物中,思维领域中也存在。而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律只是对人的思维过程中的某种规律和必然性的断定,因此它们之间有相同之处和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5.
从辩证法的角度观察,破产制度涉及到债权人与债务人、各债权人之间以及破产与社会效益三大矛盾。这三大矛盾的均衡构成了破产制度以及破产法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通过均衡矛盾的观点来分析新破产法中几个主要的制度创设和新增亮点,进而与旧破产法进行比较,强调均衡矛盾是认识破产法本质的一项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法律规避是国际私法中适用冲突规范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和各国法律制度的差异等原因导致了法律规避现象的产生,它体现着当事人意图与一国强行法规则间的冲突。文章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角度分析了法律规避与公共秩序保留的关系,进而得出法律规避的独立性质,对法律规避的效力根据双方当事人身份及主观态度的不同进行讨论,以避免法律规避当然无效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学说的基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同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规律是我们党认识自我,明确工作重心,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牢牢把握和实践科学的唯物史观是我们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构建社会秩序的理论,市民社会理论一直致力于界定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与之相应,市民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公与私的矛盾,必然成为国家与社会现实架构中的内在关照。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深刻反映或集中体现了这个核心矛盾。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然而逻辑基本规律的现有表述并不科学。史天治提出了广义矛盾律,同时对逻辑基本规律进行了新的表述。新表述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公式,二是客观规律,三是思维法则。同一律适用于词和命题,矛盾律和排中律仅适用于矛盾命题,广义矛盾律适用于互斥性命题。表达逻辑基本规律应以客观的语言形式(词和命题)为基础,而不是以主观的思想事物(概念、判断、推理)为基础。论文利用逻辑基本规律解决了说谎者悖论和罗素悖论。  相似文献   

20.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此学术界早已有了共识和定论,但对其辩证统一关系具体内容的理解,仍存在一定分歧。文章认为,绝大多数哲学教材和论著的理解中存在前后矛盾,正确的理解应是:二者的统一针对它们的存在,二者的对立针对它们的实现,并且它们的存在与实现也是辩证统一的。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存在与实现及其辩证关系,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