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建文 《襄樊学院学报》2010,31(2):62-64,73
大众体育具备启动体育举国体制的几个重要条件,大众体育举国体制符合我国国情和体育发展规律.目前我国大众体育举国体制主要状况是:举国体制偏重于竞技体育;体育组织社会化程度低下;法规体系滞后;缺乏科学的指导;缺乏场地与器材.为此,政府要处于主体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大众体育管理法规体系;设立社区体育指导员岗位;推进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化建设进程.使体育润泽中华民族的身心,成为人人享有的权利,这才是真正的举国体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做了有益的探讨,诸如:树立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健康意识与参与意识培养;重视体育的环境建设;实行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针对专业体能要求进行体育教学;开设体育公共选项课;加强体育社团建设;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3.
根据体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指出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是:1.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2.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3.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4.健心健脑的新型运动项目出现;5.体育的形式多样化;6.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未来体育学校的主要形式。因此,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身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本文建议:1.培养未来社会意识;2.从整体上加强体育知识学习;3.把身心问题,体育与心脑功能,未来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的研究,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方面;4.要求体育学生树立信息意识,注重指导;5.加强在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4.
胜利油田师专在目前开展的体育素质教育中,确立了"淡化竞技、注重健身、以人为本、重在时效、快乐体育、终身受益"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设置了多样化的体育选项课;将理论课落实到了实处;改革了考核办法;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加大体育课程设置改革力度;切实加强理论教学;进一步改革体育课程考核办法;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弥补学时偏少的现实;开设了体育俱乐部.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学科本身的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理论构建和深入研究。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矛盾主要反映在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体育教育目标的矛盾;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体育教学行为的矛盾以及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应与高校教育目标一致;高校体育教学行为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体育隐蔽课程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程的延伸和补充,具有教育作用,与体育显性课程共同作用于校园体育教育。文章论述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建设对策:强化校园体育文化的运作机制建设;强化体育隐蔽课程的教学规划建设;强化体育隐蔽课程的物质文化建设;强化体育隐蔽课程的团队文化建设;强化体育隐蔽课程的精神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郑学美 《成人教育》2012,32(2):109-110
成人体育继续教育质量状况影响着我国终身体育教育体系质量;促进国民体育素质发展,必须以实现成人体育继续教育改革与终身体育观相融合为核心,坚持培育以人为本的成人体育教育观点;加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利用;转变教学模式,培育终身体育教育观念;发挥政府在推动成人体育继续教育,促进终身体育观形成中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文献资料法和抽样调查法对嘉兴市两区、五县市的社区体育现状进行调查,从11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具体分析:街道领导对社区体育工作重视程度;社区管理人员对社区体育工作的实施情况;社区体育辅导站或健身点的组织管理人员情况;体育彩票健身工程的实施;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场所选择;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程度;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形式;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动机;影响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因素;市民参加社区体育的消费状况.  相似文献   

9.
运用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法对安徽省特教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特殊学校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发现特教学校体育资源配置方式单一,主要以政府预算配置为主;学校体育资源配置不充分,总量短缺;学校体育资源利用率低,可适性有待改善;体育资源配置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并提出对策:以政府预算配置为主体,激励社会和市场的广泛参与;提高体育资源配置的总量,增加特殊体育需要的专门场馆和器材;配置适应性体育资源,提高体育资源利用率;畅通体育资源配置信息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述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校园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的基本措施: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意识的培养;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的建设;加强校园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建设高水平的传统体育项目,提高学校体育的影响力;组建体育俱乐部;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节.  相似文献   

11.
胜利油田师专在目前开展的体育素质教育中 ,确立了“淡化竞技、注重健身、以人为本、重在时效、快乐体育、终身受益”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设置了多样化的体育选项课 ;将理论课落实到了实处 ;改革了考核办法 ;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加大体育课程设置改革力度 ;切实加强理论教学 ;进一步改革体育课程考核办法 ;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 ,弥补学时偏少的现实 ;开设了体育俱乐部  相似文献   

12.
为推动当前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应确立与时代同步的新的学校体育观念,即:在地位上,应树立学校体育基础观;在思维方式上和体育实践活动模式上,应树立学校体育多维观如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在教学中,应树立学校体育整体观;在理念上,应树立终身体育观;在价值上,应树立目的论体育观。  相似文献   

13.
根据小康体育广义概念内涵,指出我国小康体育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两方面.其中软件建设的思路是:重视小康体育理论体系研究与分析;突出小康体育事业的公益性;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营造小康体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健全体育管理体制;完善各种评价机制.硬件建设思路为:竞技体育突出强势;大众体育突出普及;学校体育突出创新;体育产业突出规模.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体育基本法纲要方案>作为日本体育的基本法<体育振兴法>的补充完善方案,在体育的权利上把体育的自由,公正及安全作为体育的基本概念提了出来,同时,在体育的义务方面,<纲要方案>和<振兴法>互为补充,内容规定的更加详尽科学,相信随着<纲要方案>的通过实施,日本体育法体系必将会更加合理和完善.本文分析了日本体育的权力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中国小康社会的小康体育及其体育人口急剧增加;活动的多样化、科学化;管理和组织形式的生活化;社会体育产业的扩大化及体育制度法律化等多元化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力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体育人口数量;大力加强群众体育健身场所建设;加强依法管理,切实抓好《纲要》的组织实施;突出抓好学校体育、老年体育工作;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和社区体育;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工作的科学化进程等。  相似文献   

16.
前言终身体育的主要范围包括:长期不懈地坚持体育锻炼;体育兴趣浓厚并稳固持久;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参加体育活动时总体感觉好,并伴随快乐的情感体验;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中职阶段正是为青少年打好身体基础,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学会自主锻炼,培养兴趣、爱好,培养自我体育意识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关键时期;这一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特点、发展现状以及优劣势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二者互动融合,进行有效的优势互补,意义深远,能有效缓解社区体育资金短缺、缺乏科学指导的现状;有助于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延伸,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及高校体育的发展;有助于高校体育科研水平的提升;搭建高校学生实践平台,为社区体育注入新生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并建设性地提出了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融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论和谐校园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内涵及特点,对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及功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基本措施: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制度的建设;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意识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节;建设高水平的特色体育项目,提高学校体育的影响力;组建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促进高职院校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进程中,红水河流域民俗体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红水河流域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原因,提出城镇化进程中红水河流域民俗体育发展应充分发挥民俗体育文化的多元功能;民俗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应顺应现代生活方式,迎合大众心理;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方式应日趋科学;应加强民俗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吸收传统体育精华,借鉴现代体育成果等.  相似文献   

20.
小学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基础,关系到个人一生的健康和发展,是素质教育成功的基石。推进小学体育教育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发展小学体育教育,需要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理念;落实相关体育政策,加大体育教育投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完善体育教学方法;加大体育教师培训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加强学校与社区和家庭的衔接,挖掘社会资源,共同促进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