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人物技法是小说人物塑造规律的整体归纳,《金瓶梅》评点者侧重文本细读,寻绎作者塑造人物的技法。他们就人物形象的传神效应、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和人物关系设置等命题的探究,发掘小说人物塑造相对自足的演变规律,凸显了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艺术辩证法色彩。  相似文献   

2.
郭雷  王旭 《文教资料》2010,(14):31-32
《理发》是林·拉德纳的著名短篇小说。拉德纳成功塑造了,小说人物,使人物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令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本文试用福斯特的小说扁平、圆形人物理论分析《理发》中人物塑造的形象性与艺术性。并从《理发》中独特的叙事观点挖掘拉德纳塑造人物的技巧。  相似文献   

3.
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传统民间叙事文学联系最为紧密的作家之一,在人物塑造艺术方面,他的小说表现出与清代侠义公案小说所特有的文学趣味和艺术手法的密切联系。本文从通过事件表现人物、通过行为刻画人物、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塑造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以彰显老舍小说艺术创作的传统性特质。  相似文献   

4.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创作是否成功,主要在于人物塑造的成败。鲜活的人物形象往往给小说增添了许多的姿色,怎样使小说中的人物活生生跃然读者眼前,关键在于塑造人物的方法。今天,笔者主要从心理描写的角度来谈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人物塑造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英国散文中的人物塑造最早出现在十七世纪,到了十八世纪,英国散文中的人物塑造已经展示了娴熟的技巧,为以后小说的崛起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并且提供了重要的提示。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对这个问题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6.
人物塑造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英国散文中的人物塑造最早出现在十七世纪,到了十八世纪,英国散文中的人物塑造已经展示了娴熟的技巧,为以后小说的崛起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并且提供了重要的提示.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对这个问题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总是生活在主体和客体两个世界之中,如何在人物塑造中真正把握好这两个世界的内在关系,是作品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问题。方方小说在人物塑造艺术上对该问题给予了新的理解与操作,从而使人物达到了两个世界的审美统一。  相似文献   

8.
张恨水小说的人物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类型化人物和戏剧化人物 ,扁形、圆形人物的角度 ,分析了张恨水小说的总体人物形态 ,指出了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得失成败。  相似文献   

9.
《太原大学学报》2019,(4):51-57
蔡骏悬疑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与心理分析常让位于情节的离奇表现,人物塑造偏向符号化、类型化,而在其最新推出的长篇小说《无尽之夏》中,作者在把控人物塑造、心理分析与情节关系上有显著改变。这些改变源于作者对类型文学的反思、人性本质复杂的客观事实和心理悬疑的文本特点。这种变化弥补了类型文学的缺陷,强化了悬疑小说的社会意识,推动了悬疑小说文体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汤姆·琼斯》是菲尔丁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作家塑造了形形色色各个阶级的众多人物,且很多人物都性格鲜明,人物是小说成功的重要条件.本文主要叙述了菲尔丁在《汤姆·琼斯》中塑造人物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首先讨论了Abel范畴中子对象的交与商对象之间的关系,而后利用子对象的交与和,给出Abel范畴子对象radical的另一等价刻画以及计算商对象的rdical的公式.  相似文献   

12.
老乡群体是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特有文化群体,跨域流动、地域切近、文化趋同、对地理行政区划的认知等因素构成了老乡社会表征的中心因素与外围因素.本文主要是在社会表征理论和中国本土关于信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老乡与非老乡之间的人际信任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老乡交往与非老乡交往在人际信任建构上的差异仅在于老乡社会表征可以快速地被激活,并较快地异化老乡之间的交往.但这种异化作用会随着交往的频率和时间的增加而逐渐消失,此时,与非老乡身份相比,老乡身份在人际交往及建立信任关系上已没什么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刚毅、有为"的儒家人格理想与"仁义、友爱"的儒家社会伦理对宗璞女士一生的创作追求、创作形象及创作主题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宗璞的文学创作在传承儒家文化精髓、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具有极强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脂批的检视梳理,从看待陈腐旧套的态度、对于情理问题即“真实性”的解释以及作者阅历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总结脂批关于人物塑造真实性问题的理论成果。希冀通过这样的总结与探讨能够对脂批中人物塑造理论的核心问题达到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从人物设置和主要剧情来看,《换子疑云》是一部个体反抗强权的英雄主义电影作品,但其深层内涵却指向了对男权中心主义的揭示和批判。该作品的这种隐性批判从私人家庭生活空间、社会公共活动空间和宗教神学等三个层面逐层展开、渐趋深入,将女性所遭遇的种种性别不公和歧视以一种温婉含蓄却百折不挠的姿态揭示出来。作品对男性"责任"意识的重新解读和对宗教男性化倾向的隐性批判,尤其能丰富人们对男女关系的重新认识。稍有遗憾的是,该作品对男性中心主义问题的审视还没能跳出二元对立的性别框架,这就使得该作品虽然有了批判的深度,但却缺少了建设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威尔逊对SSK的关键性批评是它刻画科学的不充分性。SSK随意穿越知识与实践的界限,忽略科学知识各组分之间在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导致SSK未能把科学理解为在知识与实践的互动中进步的事业,同时也没有恰当地处理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SSK恢复了知识与人的本质关联,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理论代价。  相似文献   

17.
花生致敏蛋白Ara h 1的电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致敏已成为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花生蛋白中含有的Ara h 1是重要的致敏蛋白.运用生物信息学的电子克隆方法得到Shanyou523、Luhua14、USDA-Tifton三个花生品种的Ara h 1基因,并进行序列特征分析、多序列比对和结构域分析,探讨蛋白质水平的氨基酸差异与其致敏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金庸曾自谓“追随于大仲马的风格”,两人的经历也颇有相似之处。而在小说的艺术与历史关系的处理、对待复仇的态度、人物性格及情节设置、作品所体现的民族的化内涵等四个方面,两位作家的小说既有相近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9.
Argument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often proceed by identifying a set of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and religious worldviews and arguing on the basis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for claims about a relationship of conflict or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m. Such a strategy is doomed to failure because science, to some extent, and religion, to a much larger extent, are cultural phenomena that are too diverse in their expressions to be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a unified worldview. In this paper I follow a different strategy. Having offered a loos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I pose five questions about specific areas where religious and scientific worldviews may conflict—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faith, the belief in a God or Gods, the authority of sacred tex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and religious conceptions of the mind/sou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and religious understandings of moral behavior. My review of these questions will show that they cannot be answered unequivocally because there is no agreement amongst religious believers as to the meaning of important religious concepts. Thus, whether scientific and religious worldviews conflict depends essentially upon whose science and whose religion one is considering. In closing, I consider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conundrum for science education.  相似文献   

20.
劳动法的道德观,主要涉及劳动法所蕴含的道德理念、道德在劳动法中的正确定位以及法律与道德正态关系的构建等一系列问题。劳动法应当以劳动尊严、劳资共赢理念作为其追求的最高伦理目标。为了合理把握劳动法的道德定位,劳动法的道德取向应以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基本人权(劳动权)为伦理基础,劳动法的道德规范应以劳动者为基本主体和主要视角,劳动法的道德标准应以略高于最低限度道德要求的标准作为其确立尺度。为了建立起劳动法与道德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正态关系,当前应当着重把握和处理好法律与道德之间互相区隔、转化和融合等几对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