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阐明儒家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定位入手,探讨了批判继承转换儒家伦理的方法论原则,认为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和大工业孕生的现代进步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本体意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存在作为本体基础;坚持以时代精神作为“参照系”。以实践需要为基点,与革命传统相结合,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等作为原则。着重论述了儒家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体系构建中的应用,包括在建立社会道德的信仰系统、社会公正机制和高度向心的社会伦理关系和社会道德运行的操作系统与程序中如何应用儒家伦理的精华。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常将“伦理”与“道德”、“伦理关系”与“道德关系”作为等同的范畴来理解和使用,本文则从六个方面指出它们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关系;同时以西方哲学传统为线索,讨论了“道德”与“认识”的关系。文章最后指出,道德认识论以作为道德认识客体的伦理和伦理关系如何转化、过渡为作为道德认识结果的道德和道德关系及其与认识的相互关系为反思内容。  相似文献   

3.
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被作为法律规范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它既具有现实安排的正当性,也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然而,作为一个问题应当解决的是,如何使其正确扮演在学校德育中的角色.日常伦理和基础道德的教育可能欠缺对价值核心和社会主流的关注.作为价值的榜样、标准和示范,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道德领导功能.与此同时,日常伦理和基础道德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为政治伦理所代替.基础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一般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体,具有相对稳定的体系和结构.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校融入中,必须保证学校德育的基础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是法学研究中一个经久不衰的研讨课题。古代中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亦为一代又一代的圣哲们所思考和关注。而在古代中国持续几千年的礼法争论历史中,先秦礼法之争,无疑是涉及领域最广泛、内容最深刻、影响最深远的,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发展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先秦礼法之争中对礼法关系——即道德与法律各自作用及相互影响的许多研究和定位,在现代社会仍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其辩证思考,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诸多伦理方面的参照。  相似文献   

5.
刑事司法行为是法官依照法定审判程序行使司法审判权的活动,这一过程体现了法官对刑事案件进行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基本观念的选择,因此,道德为法官公正裁判提供了价值标准,是实现刑事司法行为公平正义的基础,也有利于刑事司法判决更符合人性要求。但是法治社会下法官不能以道德标准代替法律标准,应当注重把握刑事司法中道德影响的合理限度。  相似文献   

6.
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它关系着法律执行的质量和效果,影响着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但并未引起法学教育界的足够重视。法学本科教育应从课程教学理念、内容和"双重师资"等方面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模拟法庭教学活动也应当将法律职业伦理培养作为必备要素。  相似文献   

7.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高素质和高质量的法律和法学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的标准应当是稳定的基本标准和变化中的特殊标准的统一;同时作为新事物,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现有的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与指导理念、具体制度和教育模式上冲突;针对这些冲突,我们需要进行理念、具体制度和教育模式上的创新,从而保障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工作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辅导员的复合型角色定位中,其核心定位是以指导、帮助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学校社会工作者.辅导员工作伦理应当以指导、帮助学生生存和发展作为自己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原则,并在专业价值观念、具体工作情境中的工作能力和道德智慧等方面加强专业伦理修养.  相似文献   

9.
孙抱弘 《中国德育》2009,(11):16-19
长期以来,笔者一直认为,对青少年与青少年教育的研究要放在未来展望、历史继承与现实把握的交叉点上来进行,要置于多门科学、多种学科的视野下来思考。如何把握当代中国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取向与定位?本人的观点是:当代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应实现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应着力于公共理性与公共精神的建树,应以公共伦理教育为重心,以公民——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起点。  相似文献   

10.
马兰霞 《上海教育》2003,(7A):32-33
从历史评价的尺度看,承认“个人利益”的市场经济伦理,相对于不承认“个人利益”的计划经济伦理,应该是一种进步。根据道德哲学,我们可以把道德行为分为“正当、不当、应当”三个层次。道德原则,既包括对违反基本道德准则“不当”行为的否定,也包括对合于基本道德准则的“正当”行为的肯定,又包括对指向理想道德标准“应当”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道德可以划分为禁止邪恶,禁止邪恶鼓励向善,最高的善的愿望三种境界。往往人们忽视了最低一级的境界,而以最高的境界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这样容易造成道德的泛化而不能指导道德实践。道德教育者应该在教育中加强第一、二种境界的教育,应避免将最高境界作为教育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是指把道德作为管理国家、调控社会的手段,来指导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创制、实施和执行。它的提出,是对历史上“德治”思想的总结与提升,并有其丰富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民主的道德性理论、政治社会化理论、治国方略理论和德法辩证关系等。当然,在实施“以德治国”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指导、营造舆论文化环境、加强道德教育和加强党的领导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德”“法”的概念入手 ,论述了两者在治理社会中的不同作用与特点及其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 ,论证了德法兼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提出从完善制度、评价体系 ;制造相应舆论氛围 ;领导率先垂范等几个方面来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师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论证认为,埃米尔·涂尔干首次将实证主义社会学引入道德教育领域,为现代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在涂尔干看来,社会是高于个体的现实存在,同样也是个体道德的塑造者,道德起源于社会,并归属于社会,任何脱离社会集体而谈论个体道德的研究都是片面的。他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理性和自主的社会个体,并以此提出学校德育论。涂尔干的社会道德论述为国内现行德育模式提供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价值参考和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5.
萨乔万尼从价值观和感性视角提出道德领导理论,认为道德领导是达到学校改进的核心",领导之心"塑造了"领导之脑",驱动了"领导之手";对决策和行动的反思又肯定或重塑了"领导之心"和"领导之脑"。该理论强调愿景领导和价值引领,强调通过培养下属的自主管理能力,把下属打造成信奉者,通过塑造领导替身强化学校的道德共同体构建。萨乔万尼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道德领导力是校长引领教师从能力学校走向卓越学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要善于做德育工作。因此,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德育意识,掌握一定的德育知识 和德育技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当前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应当重视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播伦理即大众传播所应具有的道德性。大众传播伦理支撑体系是大众传播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综合系统。这一体系包括大众传播的道德外化体系和道德内化体系,前者重在强调大众传播的价值整合与观念表达;后者重在强调大众传播的价值渗透与观念内化。大众传播的伦理支点在于适度的道德限制。  相似文献   

18.
法律与道德的相辅相成性决定了法律基础课发挥道德教育功能的必然性。法律基础课的教师,不能仅停留在对法律知识的传授上.而应将法与德相容并进的思想有机贯穿于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是法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出发,试图把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真正统一起来,认为道德与法律各自的缺陷要求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法治国家所依赖的法律是有道德意蕴的良法,所依赖的人是有德、有羞耻的公民。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理学史上至今没有定论的难题。自然法学认为二者存在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非法";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二者无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亦法"。两家各有其片面性。道德与法律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共性在于它们都是关于社会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价值,道德是道德价值的道德表现形式,法律是道德价值的法律表现形式;区别主要在于法律有国家权力保障而道德则没有。道德与法律在社会中是一种交叉关系,既有相同的规则也有不同的规则,因此就会出现合法不合理或合理不合法的两难情形。在传统人治时代,由于二者都没有权威,对该问题的处理最终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而在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具有至高地位,则应当在法律体制内解决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