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何种志愿填报模式。对高校招生章程和招生计划的使用都是考生及家长的必修课。知分填志愿,更加强调志愿填报的准确性,读懂、研透高校招生章程和招生计划显得尤为重要。招生章程和招生计划因是高校招生录取的法定权威文件。而成为考生填报志愿的重要参考依据。招生章程和招生计划中的内容纷繁复杂,隐含着大量考生须格外重视的信息与要点.这些内容将由亲身参与制定招生章程和招生计划的八位高校招考专家为大家逐一作解。  相似文献   

2.
计划招生一体化是我市成人高校招生工作中实践多年,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现仅就有关问题试述如下:一、成人高校招生计划与招生管理工作的内在联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我国采取的是国家办学与部门办学和社会办学相结合的办学方式,办学单位分布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地区、部门和单位;同  相似文献   

3.
在基础教育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尚存不平等的情况下,采取合适的高校招生倾斜政策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偿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分配正义的理论分析,并结合优绩主义对才能的定义及其批判,探寻高校招生倾斜政策产生的理论渊源。基于约翰·罗默机会平等理论,从划分环境组别、确定努力类别、给予同等努力同等结果三个维度,分析了美国百分比计划、英国背景招生政策、中国三大专项计划的高校招生倾斜措施。结果发现,美国的百分比计划最接近机会平等理论的诉求,而英国的背景招生政策则在上述三维度均有改进空间,我国三大专项计划对弱势群体的识别较为粗糙,但政策执行更加有效。综合理论与实践,我国高校招生倾斜政策应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重视对更多不利环境的补偿,且需通过多维度指标更加精准识别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4.
贯彻教改纲要不断深化高校招生改革刘丽芬,席晓东,李艳根据高教会议和《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全面贯彻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针,做好高校招生的改革和管理工作,谈谈我们的认识和做法。一、提高认识,对普通高校招生计划进行大胆改革在招生计划安排上,我校逐步...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的编制作为面对高校的窗口和连接考生的桥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从事该项工作多年,期间有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也有失误和不足;工作性质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外省、市的不同做法,能够较客观地比较其优劣。下面结合我国现行的招生体制,就省、市一级招生主管部门如何作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的编制工作谈几点个人看法。普通高校招生计划通常分为二个部分。高校当年招生专业设置、总招生规模、各专业招生人数等一般称为高校事业发展计划。该计划确定以后,学生来源所在的省、市及其数量,一般称为高校招生来源计划…  相似文献   

6.
●2000年全国成人高校将招生110万人。●另一组数字是,2000年全国高校将继续扩大招生,包括成人高校。全国高校2000年计划招生300万人,其中全日制高校计划招生180万人。●2000年全日制高校招生中,大部分省市的高校招生录取率将达到30 %,即以计划招生180万人计,估计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将有600万人参加,余下420万人。●北京市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今后6年内,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率将达到75 %。另有数字显示,1999年北京市高校招生录取率与报考人数比为1:1.33,已达到75…  相似文献   

7.
论高等学校招生来源计划编制的科学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学校招生来源计划编制是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范地编制高等学校招生来源计划,促进高等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保证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在介绍我国现行高等学校招生来源计划编制模式的同时,并针对招生来源计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编制科学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辽宁省教育委员会唐大华一、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其自身规律和自身特点,这些规律和特点是构成和制约成人招生计划管理的重要因素。1.成人高校招生对象主要为在职从业人贝,一般要求专业对口在...  相似文献   

9.
浅析高校特困生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特别是并轨招生制度的实施 ,使高校原本就存在的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更加突出 ,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改革和学校的稳定发展。如何保证高校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招生计划管理是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重要,因为招生计划是考生填报志愿和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而各科类各批次的招生总和又是招生部门划定各种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招生计划管理工作都是靠人工来完成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近日召开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招生管理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强调,今年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比去年增加5%,既考虑了今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增长的实际情况,也有利于为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创造良好的环境。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陈至立在讲话中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与以前相比大幅增加,与之相对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相关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本文在介绍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内涵,并提出了建设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高校招生制度日益显露出它的不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招生制度仍然面临进一步深层次的改革。笔者在此谈几点想法。一、深化高校招生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管理实行“国家宏观指导,总量调控,中央和省部两级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一是“条块分割”,中央部委和地方招生计划互不相通,无法调剂使用;二是国家对高校实行…  相似文献   

14.
招生信息管理工作是招生工作的首要工作,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高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高校管理的后续环节,影响学校的发展和声誉。在高校管理现代化中,建立与应用网络化的招生信息管理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招生信息管理系统涵盖了招生过程(除了招生录取工作)的全部,可归纳为招生信息、模拟报考、数据查询、决策支持、考生数据维护、在线咨洵、问卷调查、系统维护、其他功能等。该系统以独到的创意和强大的功能,为广大考生、招生工作的老师和领导、学校其他相关部门等提供信息服务。系统设计时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校招生管理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网上录取工作的全面实施,高校招生管理工作必须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本系统以《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管理系统》和《普通高校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子系统》为基础,将各类招生信息导入本系统,实现招生计划制定、网上录取和新生入学注册的科学管理。并能对各类信息进行查询,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对相应的报表进行输出打印。  相似文献   

16.
一、成人高校招生计划管理的现状 自1986年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以来,各级招生管理机构根据国家教育部(委)关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成人高校招生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各自的实际,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都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招生考试管理的法规、规章、实施细则和工作程序。尤其是成人高校招生计划在经历了1979──1983年的招生学校自主决定、1984—1985年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安排、1986年以后特别是1995年以后由国家统一调控管理的几个阶段的发展后,在管理上更加严格规范,并已经形成有关成人高校招生…  相似文献   

17.
一、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分专业,主要按指令性计划招生的体制,因此,高校的专业结构非常重要。它既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结构,又是一所高校的基本结构,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学科性质和社会任务。合理的调整高校的专业结构,是调整整个高等教育结构、制订招生计划、教育计划、教学大纲,加强学校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是一项带全局性的基本教学建设,是学术性、政策性、系统性很强的非常重要的工作。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结构的合理设置,能够促  相似文献   

18.
高校招生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普通高等学校网上录取的深入开展,为高校招生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综合类艺术院校招生工作的点及组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招生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并在实中得到有效应用.对实现招生管理工作的准确、高效、公正、便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编者的话     
招生章程是高等学校和有关招生机构向社会公布招生方案、招生计划和录取信息的主要形式,是高校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高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有关规定自主制定本校的招生章程。  相似文献   

20.
通过汇总整理新时期我国硕士研究生主要招生工作文件,从招生计划、报考资格、考试录取、科目设置等四方面具体分析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演变发展和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变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逐步赋予了高校在招生方面的自主权,但仍然非常有限,未来继续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应作为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