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乔姆斯基的约束原则,用约束原则分析了维吾尔语照应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及约束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参考前人对普通话反身代词的句法研究对温州话反身代词的句法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和普通话类似,温州话中的复合反身代词符合约束原则A,而光杆反身代词则存在典型的长距离约束等违反约束原则A的现象。本研究也发现温州话和普通话的光杆反身代词在长距离约束和韵律-句法层面也稍有不同。本文通过修改后的约束原则A对温州话反身代词违反约束原则A的各类现象做出了句法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简要分析Chomsky的约束原则解释照应的基础上,指出了其解释缺陷,着重分析Levinson的Q-、I-、M-原则对约束原则的重新解释,并提出照应词语用因素考虑应多元化。  相似文献   

4.
Chomsky的管约理论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行成机制,更清晰地解释了许多语言现象,帮助人们了解语言的本质。管约理论也有许多不足。探究了约束原则和与其相关的管辖语域的不足,认为:1.人们应当对可及主语、约束原则进行更全面的定义;2.约束原则忽略了语言社会性功能。  相似文献   

5.
国际法中的战争法的基本原则有;限制原则;比例原则;区别原则;"军事必要"不解除当事国义务的原则;条约无规定的情况不解除当事国义务的原则。国际法对战争的约束面临新的挑战。各国家对国际法的自觉遵守是对国际法约束力的挑战之一。新型战争武器的使用脱离了法律的约束。军事技术的发展使得人道主义弱化,战争灾难加剧。  相似文献   

6.
转换生成语法和管辖约束理论是Chomsky两个里程碑似的理论模型。转换生成语法是一套规则系统。管辖约束理论是规则系统之上的原则系统。由规则系统到原则系统实现了一次重大的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A.管辖约束理论比转换生成语法能涵盖更多的语料;B.管辖约束理论解决了句法和语义关系中根本性问题,更好地体现了解释充分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对环境变化的影响,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种环境制约因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及约束机制,论述了制约因子制约作用原则,指出环境约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约束与反约束基础上的共轭演进关系。  相似文献   

8.
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使用,具有普遍意义。行政自由裁量行为不仅要接受法律、法规的约束,即合法性原则的约束,更主要的是要接受合理性原则的规范。合理性原则的运用必须遵循一系列原则,否则会造成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9.
王秀芳  武婷  丘晓娟 《华章》2007,(11):194
反身代词是生成语法第一约束理论的研究对象."约束理论"是乔姆斯基以英语代词为语料来研究自然语言代词的句法行为而产生的一套原则.乔姆斯基将自然语言中的代词分照应语和人称代语两种.本文将对"约束理论"中的第一原则,即照应原则及其有关的概念进行概要阐述,并试用该原则的机制从分布、用法、复指三个方面对英语、法语反身代词与汉语"自己",的异同进行比较.本文提供了一些实例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对反身代词的特点和用法有较为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双主目语句是指包含两个原则上可以与“自己”同指的指称名词(含短语)或代词的句子。作者从语义分析入手,提出了确定“自己”的先行语的两个原则:一是语义约束原则,该原则强调与“自己”发生语义联系的直接成分以及它们之间语义配置的可行性两个因素;二是人称约束原则,该原则强调应考虑人称因素。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报的装帧设计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从粗疏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高校学报的装帧设计囊括了学报除文章本身之外的全部外在形式。重视学报的装帧设计是因为它对学报整体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术文化交流,更好地发挥学报的社会功能,全面提高学报的文献计量和评估水平,促进文献在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的快速交流和传播。搞好学报的装帧设计要努力抓好四方面的工作。第一,要高度重视封面设计;第二,要体现美学原则;第三,要注重整体性;第四,要贯彻规范化原则。  相似文献   

12.
石洁 《海外英语》2014,(7):90-91
The pragmatic principle that people should comply with in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are the principles of cooperation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The principles of cooperation play a regulatory role in communication while politeness principle actually has a greater binding.In teaching,teachers should always teach basing on language and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pragmatics in order to improve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相似文献   

13.
对礼貌原则的语用研究,国内外学者提出的理论颇丰。文章在比较了早期西方各相关理论后认为:尽管R.lakofff礼貌原则较之其他理论,特别是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策略及Leech的礼貌准则缺乏具体性,较为笼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从最易受礼貌原则制约的指示性言语行为来看,R.lakoff的礼貌原则对该行为得体的实现交际目的,避免Face Threat-ening Acts(简称FTA)现象,以及体现交际双方的认同感方面都具有积极的语用约束力和解释力。在此基础上,文章又对R.lakoff礼貌原则作了进一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原则上,合同成立即应发生一定的形式拘束力,除非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阻却事由。对合同形式拘束力的限制包括外在限制和内在限制。通常情况下,合同产生形式拘束力的同时也产生实质拘束力.除非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延缓事由。合同实质拘束力延缓的情况包括法律规定须批准或登记的合同及附生效条件、生效期限的合同。  相似文献   

15.
书籍装帧设计艺术是随着书籍的诞生而产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它具有审美功能、工艺等多元本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在不断提高,人们不仅注重书籍的实用功能而且越来越注重它的审美价值。文章论述了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审美原则和发展趋势,旨在给同行以借鉴,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高品味装帧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6.
学校德育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约束性原则、封闭性观念和灌输式方法,严重影响了德育的成效.我们要借鉴古代道德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学校德育富于情感性、弥散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以提高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论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就是把法律置于人之上并使权力非人格化的思维。法治思维是法治原则、法律概念、法学原理、法律方法以及一些法律技术性规定等在思维中的有约束力的表现。法治思维既具有人类文明法治思维的一般性,也具有中国法治思维的特殊性。中国法治思维是人类文明法治思维在中国法治实践的具体应用和创新,是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抽象性概括和总结。不能以法治思维的特殊性否定法治思维的一般性,也不能通过法治思维的一般性而否定法治思维的特殊性,要处理好法治思维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单片机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一门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学难点。本文针对当前单片机教学过程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单片机理论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案和措施,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硬件、软件设计能力,适应创新型人才体系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分子印迹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子印记技术是在近十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科学技术,它结合了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作为一种新型高效分离技术,具有空间专一识别性,本文综述了共价法与非共价法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采用传统方法、扩散聚合、悬浮聚合和表面印迹等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方法,以及分子印迹技术在色谱分离、抗体和受体模拟物、固相萃取、生物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指出了分子印迹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Contemporary education now appears to be dominated by the continual drive for improvement measured against the assessment of what students have learned. It is our contention that a foundational relation with assessment organis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Here we draw on a ‘way of thinking’ that is deconstructive in its intent. Such thinking makes clear the vicious circularity of the argument for improvement, wherein assessment valorised in discourses of improvement provides not only a rationalisation for improvement via assessment, but also the very means of achieving such possibilities via targets grounded in limited specifications of assessment.

On reading Heidegger's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we sought to reconsider the vicious circle of improvement in relation to Being. We claim that the means‐ends driven technology of assessment, rather than being at our disposal and under our control, only serves to reveals the Real to u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tricting principle of reason.

The principle of reason, we argue, grounds ‘Enframing’ that ranks and orders the very beings of education as objects to produce an objective ‘world as picture’, rather than opening the possibility of their identity as belongings with a movement of difference.

So, ‘improvement’ becomes normative and binding for institutions and practices on grounds of the principle of assessment, and renders agents of education as functionaries of ‘Enfram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