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大脑如同肌肉 越训练越有力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种“照相”式的记忆 ,在瞬间将各种信息装进脑子里。尽管大多数人不具有这种能力 ,但是事实证明 ,任何人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开发自己的这种潜能 ,因为大脑就像肌肉一样 ,通过特殊训练可以增强脑力 ,甚至可以使脑体本身变大。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解剖学教授戴蒙特经过 30年的研究得出了这个结论。尽管大多数的研究是在老鼠身上进行的 ,但是其结果也适用于人类。人的左半脑和右半脑有不同的功能 ,左半脑是“有意识的和进行推理的”,它掌握信息比较慢 ,是在思考后才把信息装进脑海里 ,而右…  相似文献   

2.
陈峰 《情报杂志》2023,(6):73-79+118
[研究目的]从竞争情报视角研究“产业大脑”的服务模式,为面向产业的情报服务工作创新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典型产业大脑专业服务提供商案例研究、访谈调研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文献资料研究包括对本选题涉及的已有情报学领域特别是竞争情报分支领域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也包括对典型“产业大脑”专业服务公司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发布信息资料的系统研究。遴选A、B、C三家典型产业大脑专业服务公司,通过腾讯视频会议、面对面交流、电话交流、微信交流等方式对其服务产品深入研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产业大脑”部分用户交流,研究用户的“产业大脑”服务需求和使用评价。[研究结论]从实现技术与数据支撑、情报用户、情报服务产品线、典型服务案例、条件保障等角度,研究分析出“产业大脑”竞争情报服务模式若干特点,提出“产业大脑”是传统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的全新范式,为新形势下传统产业情报服务工作以至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人类大脑左右半球工作机能的差异,强调形象思维的重要性,再以物理教学为对象,着重阐述形象思维在物理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怎样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方留民 《世界发明》2003,26(9):29-29
目光交流是礼貌交谈的要素之一。如今,一项新的研究认为,目光交流也对大脑如何感知恐惧和愤怒情绪具有重要的作用。以雷金纳德.亚当斯为首的达特茅斯学  相似文献   

5.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男性在听声音时只用了大脑的一半。美国印第安那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20名男女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男性在听声音时只使用左脑,而女性却使用左右大脑。  相似文献   

6.
人体没有一个器官的功能象大脑那样受到可靠保护大脑位于颅骨之后,周围是特殊液体,血液不是脉动地输入大脑,而是平稳地流入,也没有一个人体器官能象大脑那样“隐藏”。研究人脑方面的革命性突破,首先是提出越来越新的问题,如涉及到如何解决大脑电活性———脑电图数据,脑电图描记法曾在本世纪30年代发明。脑电图描记法奠基人H·贝格尔很快记录到频率范围为8-12赫兹的高幅振荡,他称这些振荡为α节律。虽然这些振荡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命名,但是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迄今不是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清晰的α节律是大脑正常工作及其稳…  相似文献   

7.
我们当编辑的属于脑力劳动,怎样科学用脑、怎样保护好大脑尤为重要.大脑是人体的总司令部,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成年男子的大脑重量占体重的2%左右.这2%却掌管着思想、意识、情绪、运动等机体的各项活动,是身体管理的核心.编辑是搞语言文字工作的,如果不能科学用脑,是搞不好工作的.大脑也要劳逸结合,如果安排不当则会头昏脑胀,干不好工作.大脑需要保护,否则是会生病的.大脑生了病,肯定对编辑工作造成极大损失.下需讲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医学观点认为,睡眠是大脑的食物。既然如此,又该如何看待那些并不需要睡眠的大脑呢?大脑与睡眠的实质关系究竟何在呢?  相似文献   

9.
广闻博见     
常学“左撇子”预防脑中风“左撇子”因仅占总人口的10%而往往被大多数人视为“异常”,但日本健康学家通过一项新研究却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多用左手,竟有预防脑中风的效果。科学家们早就证实,惯用右手者的左半脑常得到锻炼,而右半脑则很少得到锻炼,由此右半脑血管较脆弱,破裂出血引发脑中风的可能也较大。专家们建议惯用右手的人平时应尽量多多改用左手,以锻炼右半脑,增强右半脑血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2005,(5):37-38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担负着不同的功能、计算、分析等功能,由大脑的左半球负担;音乐则由右半球主管。多听音乐,可以促进右侧大脑半球的功能。最好是不带歌词的优雅的音乐,听音乐时不要思考其他问题,要宁心静气,陶醉其中。  相似文献   

11.
脑机接口使人能够在没有正常大脑信息输出通路参与的情况下,直接与外部环境交流,而且不需要任何语言和动作。本文详述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状况、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结构。  相似文献   

12.
杨凡 《百科知识》2013,(12):17-18
毫无疑问,电脑网络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捷,但它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大脑。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今天,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大脑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神经科学家已经揭示了人脑的"可塑性",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习惯做法会实实在在地改变大脑的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3.
揭示大脑和意识的奥秘是当代科学面临的紧迫任务,同时也是对它的最大挑战。在这里我们已经找到了一种理论。可望从根本上解决大脑与意识问题。一要解开大脑与意识之谜,首先耍弄清楚大脑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实际上,从基本的工作原理来看,大脑与计算机是完全相同的,它们都是通过程序的方式来工作的。所谓程序,就是由一系列信息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意义的信息过程。程序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既成的信息控制过程,一个程序一旦启动其信息流就会顺序持续进行,直到程序结束。除非遇到外界干扰,否则不会自动停止。大脑和计算机正是利用程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生活科学理论成果丰富的时代,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行为学家通过他们的科学研究工作,研究如何帮助我们提高我们的日常工作效率,减少我们的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失误,探究我们工作失误背后的原因,找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方法,指引我们去获得高质量的工作成果。本文讨论了按照认知心理学中的双系统大脑模型,调度员的大脑在调度工作中是如何运行的,以及在各自系统模式下有何优点和缺点。并且讨论了干扰对调度工作的影响。最后按照工作设计理论讨论了调度工作在工作设计上存在不足的一些地方。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科学院谢切诺夫进化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所科研人员戈莉茨艾什伊娜研究揭示了人类形成思维表达的各种阶段与大脑左右半球的各个部分的关系。戈莉茨艾什伊娜组织了由健康人和大脑左右半球受到损伤的病人组成的试验人群看一幅漫画 ,然后用语言描述看到的情景。建议试验者在看见物体时先抓住它的本质特点 ,然后用语言来表达。如果不能这样做 ,就意味着大脑的一定部位受到损伤。戈莉茨艾什伊娜详细分析了这73位试验者对漫画的表述 ,分析结果证实了她的观点 ,弄清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大脑思维规律问题。  在试验中 ,大脑右半球起很大作用 ,…  相似文献   

16.
《西藏科技》2007,(B08):5-6
2007年6月25日,在拉萨召开了全国科技援藏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充分体现了国家科技部对我区科技工作的极大支持和高度重视。会上,国家科技部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科技援助单位就全国科技援藏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进行了总结交流,同时研究新时期科技援藏工作新思路、新任务、新方式和新机制,对如何做好西藏的科技援藏工作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动员。这些交流材料对我区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文献价值。为确保这些宝贵资料的完整性,我们特出版了《全国科技援藏工作经济交流座谈会》增刊,以供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数字之趣     
人 体 数 字 一个人的头发约12万根左右,一根头发的直径约为0.05毫米左右,一根头发每昼夜长0.35-0.40毫米,一个人每天长出的头发的总长约为40米。 大脑由140-160个脑神经细胞组成,重量约1500克,每天能记录大约8600万条信息。据统计,人的一生能平均记忆储存100亿条信息。如果对大脑的活动进行转换的话,相当于一只200瓦灯泡的功率。人体五种感官接受的信息中,只有1%的信息经大脑处理,99%被删去。健康忌讳的数字 饿、渴、热对人的身体至关重要,如果它达到了极限,对人的威胁是十分有害的。为此举例如下:倘有人遇到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8.
序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20多年前,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弗朗西斯·克里克就曾提出,"我们无法忍受人类仍旧对大脑如何工作知之甚少"。然而时至今日,人类对大脑的探索才刚刚触及这个巨大科学挑战的表层,大脑仍然是人类认知的"黑洞",是人类理解自然和人类本身的"终极疆域"。  相似文献   

19.
大脑 每天在电脑前接受辐射。心肺活动本来就不畅快,加上空调房里氧气缺少,大脑在难以发挥最佳状态的工作环境里加倍工作,疲劳感会随之产生。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科学家首次发现了我们大脑是如何追踪快速移动物体的原理,这帮助解释了网球运动员是如何击中时速达100英里的网球,以及足球运动员是如何知道何时精确的射门。这一过程涉及推动运动的图像不断向前移动,使得我们的大脑能够观测到比眼睛所看到的更远的未来轨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大脑这种"复杂的机制"。我们大脑处理和追踪快速移动物体的方式类似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