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电视领域从中央到省、市(地)三级电视台大都由“节目时代”进入“频道时代”.并冠以专业名称。譬如中央电视台3套的“戏曲音乐频道”,5套的“体育频道”,6套的“电影频道”,8套的电视剧频道等。专业频道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生活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然而,一些电视台尽管频道实行了专业化,但却名不符实,因而也难以引起观众的关注和收到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相似文献   

2.
如今,电视传播的发展已从“节目”时代、“栏目”时代,发展到“频道”时代。 在此情形下,任何频道要想取得竞争优势,除了在节目上下工夫外,科学、合理地编排节目,是决定其竞争胜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日本正进入数字卫星电视时代.半个世纪来日本观众只能被动地收看几个电视频道,而数字卫星时代的到来将使日本人收看成百个频道的电视节目.日本首家卫星数字多频道广播公司叫“完善电视台”,在1996年9月开播,到1996年底电视频道增加到70个,广播频道增至100个,其中绝大部分是专门播放某一类型节目的频道,例如,有13个频道播电影;有20个频道播放各种新闻与信息节目;有7个频道专播体育节目,音乐、外语频道各有6个.“完善电视台”开播时订户有2万,到1996年年底已达100万户.“直播电视台”、“空港集团”将在1997年开办数字电视.同…  相似文献   

4.
电视频道专业化:背景、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视频道专业化是我国电视界目前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将围绕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背景、现存问题及对策等作一初步整理与思考。一、 频道专业化的时代和历史背景 电视发展的大趋势之一是频道专业化,这已成为电视界的共识。有人说,我们已从“节目时代”、“栏目时代”进入到“频道时代”,从中央台到省、市(地)台都大刀阔斧,整合出冠以专业名称的许多频道。这有它产生和发展的时代和历史背景。 1. 频道专业化的技术背景。 回顾中国大地上电视的从无到有,从黑白到彩色,从中央、省、市两三套节目一统天下,到几十套节目让人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5.
从“节目时代”、“栏目时代”进而到“频道时代”,这是电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产物,也是电视节目发展必然经历的历史过程。而频道专业化是资金、资源合理化、绩优化配置的过程,其动作的理念和模式显示其是一个市场化动作的过程。只有真正从市场调查入手,了解受众的构成、分布特点,把握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才能真正做出专业性、类型化的节目来,找到特定的市场。  相似文献   

6.
现代电视媒体经营策略初探--以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对我国电视业来说,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在卫星电视,地面频道,有线频道大战的弥漫硝烟下.在互联网及数字收费互动电视的紧逼下.社会受众因生活方式变迁对电视的选择多元化了。如何调整电视运营思路和对策,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媒体整合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应对市场竞争的考验,成了电视媒体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1999)82号文件精神,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于2001年1月1日开播。经过三年的艰苦创业,公共频道以市场意识和科学态度使频道品牌形象,广告创收及社会影响力在河南省内迅速提升,从一个刚开始的“三少”(资金少,人员少,设备少)频道发展成为目前省内覆盖率最高,影响力跃居前列的频道,并且初步探索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一套现代电视媒体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李春雷 《新闻界》2006,(5):102-1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卫星电视以有线网的形式进入家庭,中国电视频道开始专业化进程。与此同时,中国电视市场上却出现了一种怪异的现象:一方面,相关专家学者预测的“纯粹”的频道专业化并未如期而至,另一方面,一些既“专”且品位高的频道偏偏收视率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笔者以为这恰恰是在频道专业化的发展思路上出现了偏差,即对专业电视频道出现的必然性及其渐进性的相关问题认识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专业频道主要的收人还是以广告为主。综合频道时代“狂轰乱炸”、“集体扫射”的广告营销策略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新型的电视世界,广告商必须调整策略.才能在新的世界里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电视专业化频道之所以应运而生.是由干大众传播已经从“广播”转向“窄播”.从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从目前国内专业频道发展的态势来看.国内各城市电视台开办了100多家的影视频道不仅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专业化频道”,而且还由于其体现“制播分离”最为彻底.节目类型最为明确而成为“当前最为成熟的专业化频道”。  相似文献   

10.
面对加入WTO,媒体市场化、产业化进入到新层面的时代,作为区域性电视频道,生存权问题凸显。审时度势,惟有确立现代经营意识和经营策略,经营好频道,着力创建本土品牌频道,方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增强频道的市场竞争力。本结合丽水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半年时间的探索实践,作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吴滨 《记者摇篮》2005,(10):57-58
近年来,电视传媒频道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从中央台到省、市(地)台,都从“栏目时代”进入到“频道时代”,整合出许多专业化频道。“频道专业化”改革正带来电视业在经营管理体制、制作播出模式和受众与其他媒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全面转轨.  相似文献   

12.
苗颖 《记者摇篮》2009,(10):53-53
如今,电视传播的发展已从“节目”时代、“栏目”时代,发展到“频道”时代,在此情形下,任何频道要想取得竞争优势,除了在节目上下工夫外,科学、合理地编排节目,是决定其竞争胜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论电视节目品牌主持人的打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虹 《新闻界》2005,(6):45-46
随着电视频道数量的增多和节目内容的丰富,电视频道的品牌价值与日俱增。在多频道竞争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已经成为创建品牌频道的支柱,品牌节目主持人更是发展名牌栏目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14.
频道专业化是我国电视业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入世”后,随着传媒领域的部分开放,电视频道专业化不是为与不为,而是不得不为的事情。而反观近几年我国频道专业化的历程,出现了专业频道大众化的趋向,有专家称其为“桂专业频道羊头,卖综合频道狗肉”。若想使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名副其实,必须对国内外频道专业化的现状进行反思,整合相关分众频道,慎重发展专业频道。既要考虑媒介的产业属性,又要顾及利润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的实现。使频道专业化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电视界已从“节目时代”、“栏目时代”进入到“频道时代”,电视频道专业化已是大势所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3588个频道,频道总数大大超过了世界电视第一发达的美国。以江苏为例,有新闻综合频道、城市频道、综艺频道、影视频道、公共频道和教育频道六个省级频道,全国其他省级电视台一般也拥有五个  相似文献   

16.
影响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四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轮又一轮的广电集团化改革试点中,许多集团把目光聚焦在“电视专业频道”的改革上。 诚然,这样做,既顺应了时代的变革,同时也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向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一、专业频道兴起于“分众时代” 在“分众时代”背景下,专业频道是电视这一强势媒体布出的一着妙棋。专业频道是相对于综合频道而言的。综合频道是以新闻为龙头,包括文艺、社教、国际类等节  相似文献   

18.
王朋进 《视听界》2007,(3):21-23
问题的由来 是实行“中心负责制”还是“频道责任制”?在中国电视传播业发展的早期,并不是个问题。但有两个因素使得这成为现实的问题。第一个因素是电视台本身频道数量的大幅增加,节目中心传统“配餐式”的管理方式满足不了要求。第二个因素是频道竞争的加剧迫使电视台在建立整体优势的战略中必须运用频道策略——即以频道为单位的竞争策略。我在四年前就接触到这个问题。此后,通过对国外电视机构管理方法的了解和分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又深入了一些。  相似文献   

19.
黄玲 《记者摇篮》2005,(11):42-43
数字付费频道是当今世界电视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自上海文广集团与卫星通讯结盟。推出国内首个数字付费电视频道以来,一场全国范围的“数字付费化”革命在电视传媒业内帘卷开来,一些城市还相继推出赠送机顶盒等优惠方式,以图加速数字化推进过程。但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模转数”进程中也听到一些不合喈的声音:2004年8月,歌华在线与中国付费电视的先驱——中数传媒因利益之争未能落地北京:同年9月,又有央视“风云”付费频道推迟收费时间的传言。尽管有关方面随即出面辟谣,仍有用户提出质疑,甚至要求退订;准备购买的用户随即转变态度.改为“等等再说”——付费电视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数字付费电视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发展数字付费电视的难点在哪儿?本文将从这几方面出发.立体透视付费电视的根本内涵,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现象探析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近年来,以湖南经视都市频道《都市一时间》,江苏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南京台新闻综合频道《直播南京》,安徽电视台经济频道《第一时间》等节目为代表的一批关注百姓生活、反映百姓生活的新闻节目在收视率和社会反响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电视界出现了“民生新闻”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