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好以日本的柔道是中国柔术的“变种”来自诩,似乎老祖宗把武术传到日本以及日本柔道列入奥运会项目也有我们的一份荣誉。但当我们参加国际柔道联盟时,也必须承认章程中关于柔道是日本嘉纳治五郎先生创立的这条原则,哪里有中国的什么事?1882年,嘉纳治五郎改造了日趋衰落的柔术,将  相似文献   

2.
柔道走向世界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柔道由日本传统的格斗技艺柔术发展而成。然而有趣的是,首次国际柔道联合会代表大会却是在英国召开的 (1951年 ),日本仅作为观察员出席。 1964年柔道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此后发展很快,第 27届奥运会上,参加该项比赛的国家有 150多个。我国正致力于将中国武术推向奥林匹克竞赛场,分析柔道发展历程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柔道创始人嘉纳治五郎   嘉纳治五郎 (1860- 1939)生于日本兵库县的御影町。从现代运动训练选材的角度,嘉纳绝非柔道好苗, 1.65米身高的他是日本东京大学文学系的学生。当时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初期,武术作为…  相似文献   

3.
柔道是一项培养灵敏、力量、机智,格斗对抗性的竞技运动.现代柔道源于日本,1822年日本嘉纳治五郎创立了柔道.1951年,由12个国家发起建立国际柔道联合会.现有会员协会120多个,总部设在东京,现任主席是日本人松前重义.国际柔道联合会举办的正式比赛有:世界柔道锦标赛、奥运会柔道比赛和欧洲柔道锦标赛.女子柔道运动始于1890年,由于妇女更富有柔韧性的特点,目前这项运动已盛行于世界各国,成为一项流行的国际性的体育竞  相似文献   

4.
嘉纳治五郎与日本柔道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64年5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18届奥运会上,柔道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比赛一律采用日本比赛规则和裁判专用术语。日本选手一举夺得了前3个级别的冠军。柔道之所以能走上奥运会的舞台,得以成为向全世界推广的传统项目,日本柔道的创始人——嘉纳治五郎所起的开山扛鼎作用应为大家铭记并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5.
柔道运动(Judo)起源于日本,由一种古代武士空手格斗的柔术演变发展而来,提倡“灵活就是力量”。1877年,嘉纳冶五郎博采众长,始创了一套适合青少年锻炼身体,便于防身自卫的技术体系,成为现代柔道运动,并从日本推向世界。柔道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在1962年东道主日本为这届奥运会发行的系列邮票中率先出现柔道项目,  相似文献   

6.
柔道是武道的一种,1882年一位叫嘉纳治五郎的日本教育家,经过努力,潜心研究,把柔术从一种技术发展成为一种教育,产生了柔道。他之所以把柔术这一名字改为柔道,是因为他坚信柔道锻炼中包含着“可规范人类整个生活的天下大道”。  相似文献   

7.
为给当今中华武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研究了日本嘉纳治五郎的柔道实践和民国时期张之江的武术实践,得出以下结论:嘉纳治五郎专注于柔道一种武技发展,其实践基地是自身创办的讲道馆,仅仅是一个民间组织,而张之江则着眼于整个中华武术发展,其实践基地是由其发起成立的国术馆,是半官方的武术组织;嘉纳治五郎的主要贡献是由"一点突破",进而"以点带面",促进了整个日本武技的现代转型;张之江的主要贡献则是通过武术的"全面开花"来"拯救文化,进而拯救民族",实现"强国强种";两者实践的共同点是都立足于技击本质,以对抗形式为主,以实力说话;嘉纳治五郎的成功,主要是顺应了日本的历史发展潮流,张之江国术实践的短暂成功及最后的失败均取决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时局。以上比较对中华武术发展有如下启示:中华武术能否取得突破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华民族能否在文化方面恢复汉唐遗风,重塑刚健自强精神,使中华武术得到国家层面和大众层面的普遍关注;中华武术目前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实现现代转型,并从"追求技击之道"高度实现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8.
日本是柔道运动发源地,也是柔道运动进入奥运会的发起国。柔道运动已有百年以上发展历史,在日本,柔道既是一项运动,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修炼——"道"的精神,柔道运动创始人嘉纳先生曾训示:柔道家要以"精力善用"为修炼之准则。随着柔道运动进入奥运会,柔道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竞技水平亦不断提高。然而,作为创始国的日本柔道运动不  相似文献   

9.
柔道是由日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柔术发展而来的,纵观柔道转变过程,嘉纳治五郎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将教育理念植入柔道当中,使柔道从道场进入学校,为柔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他为柔道注入现代理性观念,吸引了社会诸多精英人物的广泛参与;他用现代体育模式改造柔道传统技法,使其成为一项全世界流行的体育运动;他对道服、仪式、段位制的修正与改造,又使得柔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品牌标志.  相似文献   

10.
论柔道运动及其寝技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柔道,是由日本的嘉纳冶先生于1882年创立的。  相似文献   

11.
巴西柔术     
柔术历史追根溯源,巴西柔术源于中国古代的手搏。后来这种武技传遍亚洲各地,并被融入日本武士的古武道中。柔术和柔道后来成为日本最主要的徒手格斗武道。在19世纪末期,日本的一位名叫前田光世的柔术大师(柔道之父嘉纳治五郎的得意弟子之一),到欧洲和美洲旅行,同各种挑战者决斗并打败了他们。前田光世1910年在巴西同一位名叫卡斯托·格雷西的政要成了好朋友,后者帮助他在巴西建立日本移民社区。作为回报,前田光世把柔术的格斗技巧传授给卡斯托  相似文献   

12.
1909年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从驻日本的法国大使处获悉,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先生有意邀请日本参加191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5届奥运会。与此同时,主办国瑞典的驻日本代理公使也发出了邀请,希望日本派选手参赛。以此为契机,揭开了日本参加奥运会的历史的一页。当时所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如何设立派遣选手参赛的组织机构并选拔运动员。 本世纪初,日本参加竞技运动的人大多是在校  相似文献   

13.
柔道这项体育活动,目前在我国还是比较少见。就拿体育界来说,恐怕有许多人对它也还比较生疏。但是它在国际上却是颇为流行,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自从一九五一年在英国伦敦成立国际柔道联合会以来,它的成员已经发展到一百零四个。三十年来,在这个联合会的主持下,先后举行了已达十一次之多的世界柔道比赛;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并于一九五六年起把柔道列为奥运会的一个正式比赛项目。国际柔道联合会也已成立了国际奥委会属下的一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那么,柔道究竟是怎样一项体育活动,它起源何地,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柔道原是日本武术中特有的一科,是由它的前身柔术演化发展而来的。柔术据传说诞生在公元纪年以前,在日本已有很久的历史。“明治维新”后,日本著名体育家嘉纳治五郎经  相似文献   

14.
(一) 我省柔道队的发展概况我省柔道运动是1979年开始的,至今已有十年时间,我省和全国各省市一样,都是由中国式摔跤改练柔道的。1979年浦德华教练率领我省第一批柔道运动员去天津参加全国柔道训练班,训练班由日本川西秀和田宽治及著名柔道教练植松明义先生任教,培训了我国第一批柔道运动员。1986年我省又邀请了日本高知县柔道教练门田幸延、成岗昌宏两位先生来我省讲课。另外,在我省执教的我国第一批优秀  相似文献   

15.
1938年5月4日,由加拿大温哥华返航的日本冰川号邮船,正迎着巨浪行驶在波涛万顷、海天一色的北太平洋上。年迈的嘉纳治五郎正搭乘着这艘巨型邮轮回国。他是以日本国首席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三月份在埃及开罗召开的国际奥委会之后,绕道北美回国的。不幸在归国途中突患早期肺炎,病逝在烟波浩渺的大洋之上。时  相似文献   

16.
女子柔道项目是近几年国际上新兴起的竞赛项目。虽然我国女子柔道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并已在部分级别中挤身世界前列。为了加速女子柔道后备力量的培养,提高她们的身体素质,增强其训练承受力,我们于1989年10月中旬对12名女子柔道运动员进行连续5天的膳食调查。  相似文献   

17.
在加拿大举行的世界柔道锦标赛上,日本的女子柔道选手们表现不凡,夺得1金、2银、1铜。日本某体力医学研究所的今泉先生,在比较了日本一级选手的肌肉、体力与普通选手和平常人的差别之后,得出了下列结论:强壮的秘密是因为他们拥有超出常人近2倍的侧腹肌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世界柔道运动迅猛发展,加盟国际柔道联合会的国家已达150多个;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亦将女子柔道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柔道运动的大力普及,使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不断提高,差  相似文献   

19.
名人体育     
鲁迅我国伟大的旗手、文学先驱者鲁迅早年曾留学日本弘文学院。校长嘉纳是现代柔道的倡始人。正就是日本著名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故事背景中的学校和校长。其他留学生乍一上起体操课来总是动作别扭、体力不济。而鲁迅不但体操动作好看而且还报名选修了柔道,闻鸡起舞、锻炼不辍。为了学好柔道,他在江南班上第一个剪了辫子。以后鲁迅笔墨中多次提到体育运动和精神文明,看来与当年学习柔道的得益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柔道是奥运会比赛中的一项重要比赛项目,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一直是国家重点的发展运动比赛项目。不过在目前的女子柔道项目当中,在国际大型赛事上我国所取得的成绩相对较弱,在对女子柔道运动员进行采访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长期运动训练下的运动损伤会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造成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女子柔道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情况,本文从功能解剖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