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从"字起初作为动词产生,后来演变为介词,而"从"字的介词用法,在漫长的汉语发展史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尝试对介词"从"用法的历史演变做些浅显的探讨,主要对比"从"的上古、中古汉语用法和近代汉语用法。本文参考语料,上古、中古汉语是各时期文献,近代汉语以《红楼梦》为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杨艳 《现代语文》2010,(3):65-68
"贿""赂"二字在古代汉语,尤其是在上古汉语中,大多数情况下是单独使用的,其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中通常连用的"贿赂"一词。在上古汉语中"贿""赂"二字在语义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对《左传》中含有"贿""赂"的句子进行了穷尽式的检索,并将这些相应的例句作为语料,对《左传》中"贿""赂"二字的具体语义语用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古汉语学习者分析古汉语字词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3.
在上古汉语,"孰与"作为凝固形式,经常用于对不同人或事物表示比较和选择的疑问句和反问句里起关联作用。为了探本溯源,本文确证,在上古汉语,"与"本可用如"如";"孰"有时也可用如"何";"孰与"也正好用如"何如"(含"何若"),甚至不妨给它们划上等号。"孰与"的这种用法和意义,乃是原本上述"与"和"孰"的用法和意义的。不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对"孰与"的具体确切意义则应作具体分析,灵活把握。  相似文献   

4.
晚唐五代时期禅宗文献《祖堂集》疑问句句末语气词既有新兴的,也有沿用的,且主要用于是非问句。新兴的"摩"使用频率最高,用法上不仅相当于"吗",还相当于"吧"。新兴的"聻/你/尼"尚未得到广泛使用。在新兴的语气词的使用速度方面,《祖堂集》要快于敦煌变文。上古汉语就已使用的语气词"耶"、"也"、"乎"在《祖堂集》中的使用频率都较高,"哉"、"欤"、"焉"已呈现消亡的趋势。中古汉语产生的语气词"那"未得到普遍使用,用法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吴晋芳 《考试周刊》2011,(51):32-33
何谓"文言文"?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文言和白话。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史记》是上古汉语的代表性著作。《史记》全书共有“何”字复合虚词11个。逐词分析描写它们的意义用法,是上古汉语研究以及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有VP”结构中“有”的表体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古文献语料显示:“有VP”结构具有表示完成体范畴的功能。这种用法大致与副词“既”“已”相当。从使用频度和文献分布看,“有”的表体用法很可能与上古时期的某种方言有关。本文还联系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方言的相关语言事实,对上古汉语中“有”的表体功能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现代方言和古汉语词语互证的角度,对现代四川方言中的副词"刬"进行了解释,并由此分析了近代汉语中作副词的"刬"、"刬地(的)"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9.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朕"主要用于殷商、西周汉语中,可以指代任何说话人。殷商汉语中的"朕"只是一个普通的第一人称代词,没有谦敬等语用功能;西周汉语中的"朕"具有了表尊敬义的语用功能。语境在"朕"语用涵义的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西周汉语中的"朕+称谓+名字"模式对战国汉语仍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以概念场为参照背景的"概念要素分析法",对上古汉语中"食"类动词进行分类分析。随后,通过上古汉语"食"类动词与现代汉语"食"类动词的对比,总结上古汉语中"食"类动词词化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赵妍 《文教资料》2012,(32):120-122
"到"在现代汉语中词性和用法很多,在赣方言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表示过去完成。本文结合实际语料对该用法的"到"词性、来源、语义和词类发展的认知解释和与动词连用时的特点四个方面来分析了这个特殊的完成体标记。  相似文献   

12.
《商君书》是先秦法家的一部重要文献,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语言面貌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但古无注疏,治者颇鲜。本文将对《商君书》的否定副词"不"的用法进行分析,力图为上古汉语的否定副词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13.
上古汉语中,同义词"盈"和"满"并非产生于同时,通过考察二者在上古文献中的分布,发现春秋末期以前的文献中只有"盈"而未见"满",而"满"则在春秋末期开始出现,在战国时逐渐发展,取得了与"盈"的竞争优势,奠定了在后世语言系统中的地位。并推论"满"是在战国时期由方言词进入通语的。  相似文献   

14.
李甜 《文教资料》2014,(27):21-23
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是研究上古汉语虚词的一部重要专著。此书反映的虚词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众学者有很大的启发,对今天研究古汉语虚词有着宝贵的借鉴作用。王引之著述此书的目的,一是探究经书中语词的用法"窥测古人之意,以备学者采择";二是纠正前人对经书中语词的误释,达到"前人所未及者补之,误解者正之"。  相似文献   

15.
湖南新化方言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不管是男性、女性还是非生命,单数全部用"其"字表示,复数全部用"其俚"来表示,这跟普通话和其它方言是不相同的,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其"字用法在新化方言中的遗留.本文比较粗浅地探讨了新化方言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单数"其"字的用法及其来源.  相似文献   

16.
《大宋宣和遗事》中的"将"其用法可分为名词、语素、动词、副词、介词、助词六类,其中:名词、语素、动词、副词保留了上古中古汉语的一些用法特点,是承接发展的,而介词"将"和助词"将"却有了其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7.
顾文婷  肖飞 《语文知识》2013,(4):142-143
汉语中的量词种类繁多、用法复杂,这既是汉语的特点,也是其难点。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其中人体器官名量词进行了探索,以"头"、"口"为例,通过分类与分析,对其特点及用法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是一部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辨识音读的字书。汉字是汉语的载体,从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一特点来说,它又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全面收录东汉许慎前上古汉语词汇的集大成著作。那么,关于饮食词汇,《说文解字》也系统地反映了周秦及两汉期间的饮食词汇面貌。本文以"饮食"义为纽带,贯通《说文解字》始终,以整体认知的角度去审识《说文解字》饮食词汇的特点。其特点表现为三方面:时代性、广义性、形体结构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了晚唐五代至宋时期的八种口语化程度比较高的文献,对"他人""旁人""别人"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调查,并结合它们在上古、中古时期及现代汉语方言中的用法,考察了它们在近代汉语初期的替换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是指几个虚词(或虚词加实词)经常在句中前后呼应配合使用构成的句法格式。《史记》共有10个“何”字固定格式,使用共59例。分析描写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研究上古汉语以及汉语语法史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