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正确解答“比多比少”及“倍数关系”应用题,就必须克服“见多就加,见少就减”及见倍数就乘的思维定势。如:果园里有桃数48棵,杏树比桃树少12棵,杏数有多少棵?首先找出相比较的两种数量,并找出“比多”还是“比少”;正确找出大数和小数。最后看问题:是求大数还是求小数。已知大数求小数,用减法计算;已知小数求大数,用加法计算。上题的关键句是:“杏数比桃树少”,即杏树少(小数),桃树多(大数),而且桃树(大数)是已知的数(48棵),否数(小数)是要求的数,求小数就用减法计算。?他探杏树桃树果园里有桃树48棵,比少…  相似文献   

2.
错解诊断3例     
在解应用题时,有的同学犯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毛病,结果解错了题。下面例题中,我们就同学们常犯的错误,进行诊断和治疗。例1学校有篮球12只,比足球少3只,足球有多少只?错解:12-3=9(只),所以有足球9只。诊断:没弄清是足球的只数多,还是篮球的只数多,只是见“少”就用减法。这里见“少”要用加法算。治疗:弄清题中量的关系,先要判断出谁是较多的数(即大数),谁是较少的数(即小数),谁是相差数,根据大小数的关系式:大数=小数+相差数,再确定计算方法。正确解法;因为篮球比足球少3只,所以篮球是小数,足球是大数,相差数是3只。求大数采用小…  相似文献   

3.
一、加、减法应用题本册教材中的加、减法应用题,主要是比较两数多少的应用题,包括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它们的基本数量关系是:大数-小数=相差数小数+相差数=大数大数-相差数=小数把这三种有密切联系的应用题集中在...  相似文献   

4.
陈老师: “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实际上是比较两数多少的一组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是已知大数和小数,求大数比小数多多少,或求小数比大数少多少;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是已知小数,和大数比小数多的数,求大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则是已知大数,和小数比大数少的数,求小数。 人教版教材考虑到学生年龄小,接受困难,把它们分开编排。  相似文献   

5.
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是第四册第一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学生解答时往往把它同正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混淆,一见“多几”就用加法,见“少几”就用减法。为了避免这一点,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数...  相似文献   

6.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人教版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二册),是低年级简单应用题教学的一个重点,是在掌握同样多,大于、小于简单比较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大数是由和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与相差的数组成;要求相差数,就是从较大数里去掉和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联系减法的意义,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  相似文献   

7.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人教版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二册),是低年级简单应用题教学的一个重点,是在掌握同样多,大于、小于简单比较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大数是由和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与相差的数组成;要求相差数,就是从较大数里去掉和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联系减法的意义,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依照教材编排意图和学生年龄特点,借助教具和学具的操作,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从而获得了较好的教学结果。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抓住儿童年龄特…  相似文献   

8.
过去教“比多”“比少”这部分应用题时,讲后给学生总结出两句话。“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让学生记熟背会就放心了。结果呢,不少学生片面理解为:见“多”就用加法见“少”就用减法计算。尤其是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然后再求两个数的“和”的两步应用题时,错误率竟达70%。问题出在那些以间接方式叙述的应用题上。如:(例一)学校养7只黑兔,黑兔比白兔少5只,白兔几  相似文献   

9.
朱滇生 《云南教育》2000,(11):30-31
中间问题是沟通一步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的桥梁。一步应用题通过增加一个中间问题,转化为两步应用题,两步应用题又通过中间问题的解答化归为一步应用题。在两步应用题教学初期安排一些中间问题的专项训练,深化学生对中间问题的理解,无疑对两步应用题的教学有重要的意义。认识“中间问题”的专项训练,比较有效的有如下几种形式。一、将连续两问的一步应用题去掉第一问,认识中间问题例1:果园里有桃树40棵,梨树比桃树少10棵。梨树有多少棵?苹果树比梨树多15棵,苹果树有多少棵?在学生独立解答之后,教师提问:如果去掉第一问(…  相似文献   

10.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分为正叙和反叙两种类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他们在理解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比正叙的要难,因此,这是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一、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无论是正叙还是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都必须具备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学生在第二册里已弄清了较大数是由与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和比较小数多的部分合起来的,求较大数用加法算。如:“黄花有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几朵?”红花是较大数,红花有5 3…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数学四种常见数量关系中,尤以相差数关系的三个概念易于混淆.学生比来比去,把握不往比的标准,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给解答有关应用题增加了困难,遇到复合应用题时更觉思维混乱,束手无策.为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探索解答规律.一、形象教学,明确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以大哥比小弟大2岁,小妹比大姐小3岁,大象比小鸡重,小白兔比大公鸡轻……等实例,引导学生易立差数比的概念,明确比的标准。谁多谁少,揭示较大数、较小数和相差数的本质特征,及其联系与区别,探索规律性的东西,得出大数比小数多相差数小数比大数少相差数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2.
初入学的儿童,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学完五种简单应用题:求和的加法题、求剩余的减法题: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减法题、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题以及等分除法题.这五种题目,是学生进一步学解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因此,简单应用题的复习课,应通过精心设计习题,使儿童透彻理解各种数学概念,真正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思路和解法,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解答复合应用题作好铺垫.  相似文献   

13.
找出“隐蔽条件”(即“中间问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在帮助学生寻求“隐蔽条件”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训练方法:(一)画出线段图,让学生看出“隐蔽条件”例如我们在教学:校园里有21棵桃树,24棵杏树,梨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杏树的棵数的总数多10棵,校园里有多少棵梨树?时,引导学生将题里的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同学们经过观察,发现桃树和杏树的总棵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那么它就是“隐蔽条件。”(二)画出思路图,让学生看出“隐蔽条件”例如我们在教学:菜店运来60筐菜,里面有45筐是黄瓜,其余的是茄子。黄瓜比茄子…  相似文献   

14.
“两步计算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例题 :果园里有桃树 78棵、梨树 3 6棵 ,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少 2 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 ?想 :根据果园里桃树 78棵、梨树 3 6棵这两个条件 ,可以求出什么 ?再怎样求苹果树有多少棵 ?列式 :( 1 ) 78 3 6=1 1 4(棵 )( 2 )。一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努力引导学生掌握综合法解题的思路。每做完一题都要深究“你们怎样想的 ?”当学生流利地说出“我是这样想的 :根据苹果树有 78棵 ,梨树有 3 6棵这两个条件 ,我们可以求出桃树和梨树共有多少棵 ?列式是 :78 3 6=1 1 4(棵 ) ,再由求出的桃树和梨树共有 1 1…  相似文献   

15.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二类用减法来解答的应用题,是第二册教材中的一个难点。它之所以成为难点,主要由于儿童理解并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算理和算法,必须首先完成以下三个转化:第一,要完成题型之间的转化。就是要把“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转化为“求剩余”的应用题,然后才能确定用减法算。  相似文献   

16.
小灵已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这次他又采取“自问自答”的方法阅读课本例题: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120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两种树各有多少棵?小灵想:如果用线段图提示题解,改用数量关系式提示题解,怎样分析呢?把梨树的棵数用字母X表示,数量关系的分析思路图如下:桃树棵数+梨树棵树=120(X)梨树棵数×2=桃树棵数(X)得出方程2X+X=120接着他又给自己提出第二个问题:桃树的棵数也是题目中要解答的问题,为什么不设它为X呢?通过思考以后,小灵找到了答案:桃树的棵数用字母X表示,数量关系的分析思路图如下:桃树棵数+梨树棵数=120(X)梨树棵数×2…  相似文献   

17.
学生在一年级已学习了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求剩余、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减法应用题,求相同数相的和的乘法应用题,本学期又学习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的两类除法应用题。到第三册为止,含有一个基本数量关系,用加、减、乘、除法一步计算就能解答的简单应用题就全部学完了。因此期末复习时,不仅要复习本学期学习的除法应用题,还要综合复习全部简单应用题。下面对复习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利用题组形式,通过对加、减、乘、除应用题一些易混问题的对比,使学生掌握各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  相似文献   

18.
在比多比少应用题,特别是反叙应用题的教学中,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模糊不清,从而导致解答的错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如教学应用题:“果园里有苹果树312棵,比梨树少25棵,梨树有多少棵?”我先指导学生画一条线段表示苹果树的棵数,在画表示梨树棵数和线段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苹果树的棵数和梨树的棵数谁多谁少,因此表示梨树棵数的线段应比表示苹果树棵数的线段长一些还是短一些。通过分析,学生认识到应该画长一些。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假如两种果树的棵数同样多,那么表示它们棵数的线段就应同样长,用虚线将表示苹果树棵数的线  相似文献   

19.
这一册结束,一年级的小学生计算部分已学了100以内的加减法,2—5的乘法口诀;应用题部分已学了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求剩余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减法应用题以及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本文就怎样做好应用题部分的复习工作说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许多老师认识,一定要给学生总结出解题公式,如: 大数-小数=相差数 大数-相差数=小数 小数+相差数=大数学生才好根据这几个公式正确解答这类应用题,否则,老师很难讲清楚,学生也很难正确选定计算方法。情况真是这样吗?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给学生总结这样的解题公式是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这样做,只会加重学生记忆的负担,养成死记硬套、不愿动脑分析思考的坏习惯。 一九八七年秋季,我用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实验组编的小学课本《数学》进行了教改实验,实验过程中,我们针对教学实际选择了几个专题进行探索研究,其中一个就是:如何引导学生紧扣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