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解析湘西苗族的传统婚恋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苗族的传统婚恋教育涉及诸多方面,情歌对唱、恋爱见习、技艺传授及婆媳相处是其主要内容。婚恋教育习俗对于提升苗族同胞的人文素养、培训生存技能、构建和谐婚姻家庭、保护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苗族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21,(6):45-51
人妖婚恋是指人类与妖怪在情爱或性爱的基础上产生的恋爱与婚姻关系。《太平广记》中收录了百余篇涉及人妖情爱、人妖恋爱、人妖婚恋情节的小说,这些小说有着明显的社会文化印记,如反映缔结婚姻方式、婚俗礼仪等婚俗文化,狐信仰、虎信仰、龙蛇信仰等民间信仰文化,以及佛道文化等。这些小说不仅为后世人妖婚恋小说的创作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3.
黔中苗族支系纷繁,但他们在婚俗方面基本一致。通过考察黔中苗族婚恋经历的几个过程,从两个方面提升黔中苗族婚俗审美的文化意义:一是婚俗审美标准源于族群的认同与区分;二是婚俗美的形式存在于民族的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4.
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土著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既丰富多彩又特色鲜明的婚俗文化.而<哭嫁歌>作为其原生态民族民间婚俗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魅力无穷.它具有民风淳朴、亲情炽热,地方特色浓郁,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等特性.同时,它还在实现伦理道德教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侗族"情人歌"所描述的大都是婚恋悲剧,悲剧的深层原因是侗族传统婚俗在接受封建统治者的"异化"时,亦发生了负面裂变.  相似文献   

6.
侗族“情人歌”所描述的大都是婚恋悲剧,悲剧的深层原因是侗族传统婚俗在接受封建统治的“异化”时,亦发生了负面裂变。  相似文献   

7.
198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我国第二部婚姻家庭法律,它在1950年《婚姻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影响着中国传统的婚俗文化,也影响着汉中的婚俗文化。本文分析了1980年《婚姻法》所确立的计划生育原则和禁止近亲结婚法律规定对汉中婚俗的影响:“铺床”人的选择越来越“严格”;独生子女的婚姻习俗逐步形成;“招赘”婚俗进一步强化;“中表亲”婚俗逐步消失等。揭示了社会重大变革或变迁时,婚姻法律在传承婚姻习俗的同时,对婚俗文化诸多或表面性或根本性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民歌是民俗资料的重要载体,是传承民俗的一种重要工具.平果嘹歌中记载有大量的婚俗歌,这些婚俗歌全方位、原汁原味地反映了桂西壮族婚俗的主要内容,如订婚习俗、结婚习俗、婚后习俗等.这些风俗,成为壮族悠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壮族民族特征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9.
邶、鄘、卫风中的婚恋诗是《诗经》婚恋诗的精华,它反映出那个时期先民们对待婚姻的态度和习俗,文章结合有关卫地的史料记载和前贤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探讨了邶、鄘、卫风婚恋诗所反映出的婚俗:同姓不婚的习俗、投赠定情的习俗、婚前占卜的习俗、春秋冬举行婚礼的习俗、婚礼习俗、贵族女子的归宁礼俗和出游的习俗,从婚俗的角度对那个时期的婚恋文化做了一补充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先秦婚制和婚俗是产生《诗经》婚恋诗的社会土壤,《诗经》婚恋诗也因而分为贵族婚恋诗和民间情歌两大类。这两类婚恋诗,都从不同的层面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先秦婚制和婚俗对社会各阶级阶层婚恋生活的不同影响。通过时《诗经》婚恋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先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1.
哭嫁是包括闽清在内的福州地区传统婚俗之一。闽清哭嫁婚俗带有古代掠夺婚姻的痕迹.但主要根源于封建时代的包办婚姻,并依惯例而传承,其内容主要表达新娘对亲人的依恋之情以及亲人对新娘的祝福和教导之意。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因女性个体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等原因,哭嫁婚俗在闽清当地逐渐消亡。尽管哭嫁已经消亡.但它所强调的孝敬长辈、尊老爱幼、期盼亲情融洽等内容对今天构建和谐家庭仍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有成熟体系的汉字,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甲骨文构形,人们可以看到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殷商社会面貌.“姓”、“妻”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明确地反映出殷商社会群婚、抢婚的习俗,“葬”、“官”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客观地体现了殷商社会天葬、船棺葬的习俗.这些婚丧礼仪是先民生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高句丽人在与中原王朝交流的过程中婚俗及丧葬习俗皆有所转变。在婚俗上,高句丽人的婚礼按照“六礼”的要求完成,同时高句丽王国存在罴报婚的习俗。在丧礼上,高句丽的二日、三年之丧、丧服、厚葬及墓葬形制等诸多方面皆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从高句丽的婚丧习俗中能够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子。  相似文献   

14.
《诗经·卫风》因爱情诗居多,常被研究者指为“乱世之音”、“靡靡之音”。然而,透过这些情诗,后人也可以一窥两周时期的风土人情。以《卫风》为基础,可探寻当时人们的婚恋习俗。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了《虹》中布郎温家族三代人的婚姻之爱。第一代人汤姆与丽蒂雅的婚姻是建立在感知层面的和谐之爱;第二代人威尔和安娜的婚姻是放弃精神的肉欲之爱;第三代人厄秀拉的爱则是挣脱旧关系的新探索——这一开拓是从内外两个角度展开的:对未知世界的不懈追寻是其强大动力;对自我世界的不断开掘是其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情歌自古及今都是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歌受宗教祭拜、生殖繁衍、婚姻风俗等的影响,已成为诉求婚姻、恋爱自由、表现情爱、抒发心灵情感的重要载体。本文阐述了情歌文化产生的同源性,并谈及了龙门山地域情歌文化的表现内容与地域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7.
《关雎》的主旨都离不开婚恋这个主题。《关雎》全景描述了"君子"与"淑女"的婚恋过程,树立了一种"中国式"的婚恋理想。这种婚恋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应运而生,满足了人们对于完美婚姻的愿望,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婚姻家庭关系立法所依据的立法理念及价值选择,指引着具体的法律规则创设,更影响着法律施行的实效性。尤其在我国大部农村地区,随着城镇化进程,当地群众的婚俗观念也在转变,并尝试从习惯法过渡到对国家制定法的接受。文章运用法律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现行婚姻家庭领域的立法进行分析,把人们从关注法的"公平""正义"等价值视角中转移出来,并结合婚姻家庭立法动向进行多元化思考,以期我国婚姻家庭领域未来的立法更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