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宋望 《文化学刊》2011,(6):28-32
大学,是神圣的殿堂,是先进文化的代名词,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与强大的代表。然而,纵观今日国内之大学,有几所大学可以无愧于"大学"这两个字?有几所大学真正地理解了"育人"这个理念并加以实施?答案令我们惋惜。今日之大学问题毕现,已失去了大学应有的风采。本文分析了今日之大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理想中的大学应具备的几个条件。  相似文献   

2.
谈图书馆与大学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图书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传承大学文化的阵地,也是展示大学文化的窗口,更是育人的有效载体。首先,图书馆汇聚了大学文化的精华。这里有厚重的历史文明,有求真的科学精神,更有独特的大学品位。其次,图书馆展示了大学文化的魅力。她展示了规范的制度文明,展示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展示了特色的文化风景。第三,图书馆承载着文化育人的重任,包括知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制度育人。总之,图书馆是大学文化的集散地。  相似文献   

3.
道格拉斯.凯尔纳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被西方理论界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分析者",也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的文化批判理论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论的经典论述。凯尔纳的文化批判理论不仅对于我们以理性的、科学的眼光分析文化批判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有利于我们批判地吸收、借鉴异质文化,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信念,为中国的文化研究构建新的观察视角和理论框架,从而更好地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引言 大学是传授知识的殿堂,培育社会公民的圣地。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科学研究创造、积累知识并实现文化的薪火相传。“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优秀的大学不仅要制定明确的行动目标,建立独具创新活力的大学文化载体,更需树立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因而,需要确立清晰的大学精神、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 本期“文化观点”精选一组有关金泽工业大学的办学宗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及办学经验的文章,供研究大学文化参考。  相似文献   

5.
赵亚平 《文化学刊》2012,(2):112-115
"育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对我们克服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某些教育异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育人为本"体现了教育目的、教育的社会责任的深层内涵,揭示了教育应该是人性化的教育;展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提出了教育应该是德育为先的教育;表达了对教育内在规律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寓意出中国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6.
《职业圈》2010,(23):8-8
戴玉春,男,汉族,1953年9月生。湖南隆回县人。毕业于剑桥国际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博士学位。国家特级书法师。现为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物学会理事兼书画雕塑艺术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中国国礼特供艺术家。在书法创作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作品被中国文艺榜--中国当代文艺人物评审委员会和中国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艺术类评定中心认定为"一级珍贵艺术品"。曾获"书法世界级金奖"、"20世纪国际艺术名家教授国际金奖"、"中国艺坛名师诸贤精品大典书法金奖"、"世纪精英·中国书画大赛书法金奖"、"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名作金奖",促进祖国统一"千年和平金奖"、"中国书画名家作品2005金秋国际展金奖"、"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最高艺术成就奖-紫荆花金奖"。  相似文献   

7.
暴景升 《文化学刊》2012,(2):116-121
当代中国的大学承担着过多的政治和经济使命,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大学教育在一味追求市场化与行政化、社会化的过程中,将"人的塑造"淹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中,"做事"的教育代替了"做人"的教育,对"人格"培养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道德教育却被边缘化、虚化;作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圣殿的大学不断地被社会风气所左右,"媚权"、"媚俗"、"媚数字"、"媚等级"等风气不断销蚀和瓦解着学校应有的道德风化,使得中国的大学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为适应中国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大学的宗旨与精神,追寻教育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周树智先生在《文化学刊》连续发表讨论"以人为本"的文章。但他的基本观点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周先生把"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看作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和新哲学观根本原则"的观点,之所以令人难以接受是因为,这种认识一是误解了马克思,二是有以点代面以偏赅全之嫌。  相似文献   

9.
《文化学刊》2013,(2):4-4
引言生于20世纪初期的张岱年先生是中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家和哲学教育家。他对文化问题有着独特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家,是其用逻辑实证主义的解析方法将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综合创造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创新。研究张岱年的文化哲学观,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现象成为一个客观现实。当代大学文化正是处在这种现实境遇之中,价值多元化对大学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使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而且也使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大学的批判精神与社会其他结构相比具有自身的优势。大学是知识和学术汇集的场所,大学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为大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知识和学术,否定非科学的内容,破除迷信与权威,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大学批判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  相似文献   

12.
大学以育人为本,而大学文化则是育人的最重要力量。随着对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认识深化,大学文化建设工作已受到大学乃至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我国各大学的文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并不很高。本文针对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大学应该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设计、内容规划和方法创新、历史凝练和前瞻研究等基础工作,实现思想重视到行动重视、零散建设到系统建设、传承为主到传承创新并举三个转变,以提升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当丰富与精深的内容,更具民族性与历史性,对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和思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当代人并不能完全科学与合理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继承上也缺失理性。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到底有哪些价值,还需要全面、深入地分析与传播。本文主要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张伟 《文化学刊》2012,(2):98-107
新时期以来,曾经受到冷落的文化学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得到了接续和特别的关注,形成了所谓的"文化热"。本文梳理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兴起与发展的过程,对文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兴起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是中国学者试图超越意识形态,通过建立起文化研究的平台与国际学术界平等对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新闻通讯社是在19世纪中期的西方工业革命中开始出现的,是专业化分工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通讯社为各种新闻发布机构提供新闻信息,有人称它是"一种标准化了的新闻公分母"。在当代大大小小的数百个通讯社中,成为全球新闻体系主导的主要是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这三大世界性通讯社,而在这三巨头中,美联社更是被称为世界第一通讯社。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在当代也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新时期,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挥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价值,就要对古代文学文化价值的当代价值进行分析,借助当代阐释争取形成对古代文学的全新认识,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进行解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赵凤玲 《文化学刊》2012,(3):164-168
什么是"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症"为什么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泛滥?文化和国家实力到底有什么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本文论述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的过程,认为文化失语与国家强大与否、国力强盛与否有着极大的关系。"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提出,正是中国经济强大、大国崛起过程中的文化反思,是探寻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8.
周新顺在《文史哲》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误读”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泛使用的批评术语,常常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错误解读”而致误用和滥用。事实上,当代批评理论中的“误读”说是20世纪西方新批评、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解构主义等文论流派逐步发展的产物,其要义恰是以颠覆传统的正、误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管益忻 《职业圈》2011,(1):46-47
企业文化的主题、主线最要紧的就是我们说的底版,这个底版就是核心价值理性。不论从哪个视角上来说,企业文化模式都迫切需要一场大的变革。也就是说,要最终走出"危机地段",真正为当下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革命开辟道路;为我们现在的企业价值模式革命开辟道路;为价值模式革命从文化和战略的结合上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20.
政治文化是精神观念文化范畴里一种文化,这应是狭义"文化"概念。政治文明是文明范畴里的一种。"价值"概念定义,当前争议较大。价值在形式上是现实人的历史存在方式,价值内容就在现实的人日常的现实的历史发展的实践生活过程之中,价值的本质就是现实历史的发展,一切价值都是现实价值。"价值"概念与"文化"和"文明"两个概念关系很密切。当前,学术理论界在谈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时,有不少人显得很浮躁,只是自发盲目自信,缺少理性自觉的价值分析和文化自立。要克服自发盲目自信,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理性自觉性自信,真正实现理性自觉的坚实自信,自为自强,就得自觉积极地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和文化自立,对现实进行价值理性分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当代中国人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