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目前,职业院校专任教师142万人,他们是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是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传动链”,肩负着每年培养9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只有充分尊重职业教育教师的成长规律,激发发展潜力,拓宽培养路径,多措并举为职教教师队伍增值赋能,才能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注入源源动力。  相似文献   

2.
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作为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具有提高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功能与作用。在分析当前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尚存问题的基础上,基于“三链融合”视角,从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建立专业设置新机制、重建协同育人新模式、创建组织建设新体系、打造协同创新新生态等方面提出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徐源  赵丽娜 《职教论坛》2022,(10):72-81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以系统论视角集成职业教育的各相关要素,实现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推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是“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能有效推进的重要保障。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的价值逻辑在于:它是社会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职教育变革的内生保障,是满足教育新生态下多元学习需求的持久动力。提升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途径是:系统设计,推进高职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全要素融合,提升高职教师教学内容创新能力;对接真任务,融合多课堂,提升高职教师多元教学情境创设能力;产教赛证融合,提升高职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转化与创新能力;面向产出,成果导向,推进高职教师教学评价能力创新。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创造性地借鉴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教育理念,通过一系列变革实现了一所山村学校的“蝶变”,其中教师成长的突破对课程改革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学校一是引领教师突破“临界点”,勇于向优秀教师迈进,并在具体行动中培养成长型思维;二是鼓励教师挑战“不可能”,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关注成长过程、内化价值认同,使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三是彰显“激励性”,通过构建分享场域、完善激励机制,让教师的成果和成长被看见,由此续航教师的发展动能。  相似文献   

5.
林如军 《职教通讯》2023,(10):61-67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是依靠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针对区域内中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结构仍不合理、骨干教师比例仍需提升、整体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教科研聚合能力不足等现状,从专业教师自身职业能力发展内在需要、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外在需要、职业教育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总体需要入手,启动区域特色的教师培养品牌探索,旨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业务综合素养,探索出一条中职教师队伍“三能四维,五星联动”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培养路径,打造了甬城“5A”教师培养模式,构建起“133”阶梯培养长效机制,努力引领教师队伍成长,形成区域教育培养品牌。  相似文献   

6.
彭志宏 《教师》2011,(12):16-16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教育,学生为本。近几年来,湖南省华容县实验初中(以下简称"我校")坚持做到了:关注教师成长,培养高能教师,以高能教师构建高效课堂,以高效课堂培育高质学生,环环相扣,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科学、可持续发展。一、关注教师成长,培养高能教师教师是教学主导者,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好坏。“学高方为师”,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我们实施的是一个群体性“高能教师”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7.
步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新时代的教育新生态已成为新的发展目标。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已不能满足于常态化应用和浅层融合,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以人的发展为本,以融合创新为要,助推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从时代内涵、目标指引、校本研修、智慧协同、发展评价五个维度同向发力,互融互通,在技术变革驱动力作用下,培养“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型、创新型教师。  相似文献   

8.
“四链互通”框架下的产教融合是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下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这既是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回应,也是对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诉求的满足。因此,应聚焦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四链”,厘清其实践逻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推现代产业迭代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等八部委印发的“强师计划”提出要“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教师作为生命存在的主体,其专业成长不仅包括显性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也包括教师个体的隐形精神向度体系的发展。实践中,教师的生活叙事对教师精神向度的影响未得到足够关注,主要表现在缺意义挖掘、缺深度反思、缺行动联结,教师发展的精神向度亟待完善。基于存在主义及现象学的立场,针对教师生活叙事的精神缺失建构由“意义链”“问题链”与“变革链”构成的教师生活叙事的精神向度,实现教师生活叙事精神向度的完整建构,为完善教师高质量发展理论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0.
数字教育资源作为信息化发展的产物,给教育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便捷,能够有效提高教育公平和整体教育水平。针对“双减”背景下如何利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该文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师成长、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决策等方面论述了数字教育资源对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从构建课程实施体系、教师培养机制和资源服务机制等方面阐述了“双减”背景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1.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新任务。高质量教育离不开高质量教师队伍,高质量教师是建设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支撑。智慧型教师是高质量教师的核心特质,是教师由“职业”走入“专业”的重要标志。智慧型教师包含三大维度,即人本型教师、能力型教师和道德型教师。促进教师高质量发展,应努力促进教师成为人本型教师、能力型教师和道德型教师,其重点在于帮助教师形成“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力为重”的胜任素质以及“师德为先”的价值追求。通过建构智慧型教师培养课程,探索智慧型教师培养推进策略,促进高质量教师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玉  刘国庆 《成才之路》2023,(17):65-68
科教产教“双融合”(以下称“双融合”)背景驱动下,贵州省高等院校需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贵州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有利于推进贵州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助力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为全国其他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建议。贵州高校可以基于“双融合”视角,按照“贵州教育理念创新→贵州高校课程体系重构→贵州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贵州高校配套机制改革”的逻辑,构建贵州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2004年日本东京都教育委员会开设第一所“教师养成塾”之后,日本各地教育委员会纷纷尝试这种集“培养—录用”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新模式.这一模式虽弥补了教师培养“大学化”原则下“重知识轻实践”的短板,却引发了日本教育界关于教师教育变革“进步”与“倒退”的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14.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协同培养模式具有三重逻辑:从政策逻辑看,国家布局加快推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从理论逻辑看,协同理论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科学指引;从问题逻辑看,要聚焦解决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一个需要多方协作的工程,要从培养理念、能力结构、运行体系三个维度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其实践路径是:个体层面,厚植工匠精神,激发内生动力;学校层面,优化培养方式,提升工作积极性;企业层面,创设实践环境,提高互利共赢;社会层面,增强职业认同,促进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在分析高职院校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有效路径:遵循教师发展规律,分层制定认定标准;分析教师属性特征,实施分类认定;系统构建认定与培养体系,促进教师差异化成长;校企共建认定平台,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6.
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新诉求,赋予了新内涵;教师发展中的“工学矛盾”也将随着教育高质量发展而显现新特征,提出新挑战。以“教师课堂学习”的新视角、新命题,主张教师“基于课堂、为了课堂、在课堂上”有效发展的专业化行动,是破解“工学矛盾”实践难点和谋求教师发展新型方略的现实良策。教师课堂学习“谋变”的基本思路是从情境理性、成长专线、即席创作、自适应机制、实践张力等视域重构教师发展生态。教师课堂学习“新为”的解决方案包括:自主课堂学习的“点线面”行动策略;团队课堂学习的“镜像法”校本研修;项目式课堂学习的“融合型”网络研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正处在教师教育变革由“增量”转向“提质”和夯实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基础的关键期,“国优计划”作为重要的政策工具,为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带来新机遇,助力在遴选对象的专业背景、学历层次、培养方向等方面实现创新,体现教师教育变革在人才类型、培养模式、来源结构等方面的价值转向。建议通过增设研究取向课程,实现理论实践双向构建;强化跨学科育人实践,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师资;构建“国优计划”共同体,发挥协同育人机制优势;推进严格筛选和评价制度改革等策略保障“国优计划”政策落实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土化乡村教师在新时代国家教育政策文本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当前,“当老师”的文化历史环境经历了从教师来源“地方化”向教师来源“多样化”转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家政策话语中的“本土化”与师范生个体选择的多元化之间带有一定张力。借助个案研究,通过择选9位具有代表性的来自农村的师范生作为深度访谈对象,对他们的职业规划意图做相关分析。师范生选择“当老师”的个体意愿中出现了对地域倾向、身份期待、价值蕴含等的重点观照。在“走出”抑或“回归”本土的现实考量中,存在“留省”“走出”“回归”三种脱域心理预设,给乡村教师培养带来一定冲击。基于此,建议通过均衡配置资源完善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重构乡村教师角色,厚植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拓宽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空间等举措,化解本土化乡村教师培养的“围城”之困。  相似文献   

19.
“双师”素质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的本质体现。在新时代下,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既是推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查询,随机遴选浙江省5所高职院校三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为基础数据,由点到面初步剖析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培养的现状;通过“双师”素质培养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探析“双师”素质培养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因素。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学校、教师三个层面架构适合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20.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4):132-136
基于"校-园"实践共同体的学前教师教育模式是以培养师范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探索高校与幼儿园深度合作,以达成学前教师职前专业发展为目标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包括专业成长初期、专业成长中期和自主发展期三个阶段。该模式的实施需要健全双导师遴选聘任与评价激励制度,建构凸显实践应用性人才成长的评价机制,建设"校-园"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该模式有助于师范生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变革了学前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促进了地方高校担负起社会服务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