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桂花雨》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作者琦君用细致的手法,恬淡的笔风,描绘了桂花的香、美,描绘了自己童年时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桂花雨的喜爱,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体会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本文的教学难点,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使读者对那阵阵的“桂花雨”产生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的感觉,进而体会到“我”深深的思乡之情?我采用了以下这些方法:  相似文献   

2.
琦君是台湾著名作家、散文家,她的散文笔触细腻感人、清新自然,许多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读了《桂花雨》这篇散文,你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琦君那细雨般的思乡之情,可以闻到那浓浓的桂花雨的味道,可以品味到那童年喜摇桂花的点点喜悦。教学《桂花雨》这篇略读课文,我与学生一起在文本中穿梭,如痴如醉地享受着这场桂花雨带来的无限快乐。  相似文献   

3.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教完琦君的《桂花雨》,村子里的桂花香气早已沁入心脾,童年时的摇花乐趣也历历在目。桂花,是江浙一带常见的乔木,在作者琦君笔下,桂花不仅香气袭人,还承载着她对故乡深深的怀念。那一抹乡愁,如烟似雾,虚无缥缈,却又诠释得淋漓尽致。对于身居海外远离故土的游子而言,思乡已泛化为一种最为普遍的情感纠结。这种思乡之情在琦君的笔下却显得浅淡而深沉,并且形成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感情氛围。品读《桂花雨》,当引领学生体会文中处处弥漫着的淡淡乡愁以及深深亲情。  相似文献   

4.
现象之一:误读作者课例:《桂花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教学环节师:本堂课,我们在作家琦君的文字中穿梭,深深感受到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桂花雨的美。其实这一切都源自什么?生:源自对故乡的热爱!师:对!这就是桂花香的丰富内涵,这就是作者的爱乡之情。误区:将作者的思乡之情片面理解为爱乡之情。  相似文献   

5.
《桂花雨》是台湾当代著名散文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富有童趣的语言,将自己对故乡的千般情结、万般思绪都寄寓在桂花里,从“摇桂花”到“思桂花”,再到“恋桂花”,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情。如何让学生从散文当中读出情感,体验情感,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带领学生自我品读,自我感悟,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引导学生在读写结合中深入文本,自主表达,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教材版本 琦君《桂花雨》原文 教学实录 …… 师:为什么说这句话(“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佛堂就像神仙世界。”)是围绕着“魂牵梦萦的故乡的桂花雨”来写的呢?  相似文献   

7.
<正>本次说课内容是五年级上册《桂花雨》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研读文本说教材《桂花雨》选自台湾当代女作家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文章脉络清晰,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课文以香气四溢的桂花为主线贯串始终,语言清新质朴,  相似文献   

8.
《桂花雨》这是著名女作家琦君回忆童年生活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细腻的情感,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她小时候摇桂花的快乐情景。字里行间流露着她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以及她那如春雨般的绵绵不断的思乡之情。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欣赏、品味,这是一个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9.
葛乃和 《中国教师》2011,(16):51-52
<正>《桂花雨》(苏教版第七册)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真挚动情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母亲对旧宅院子里桂花树的喜爱之情,也常常引起作者琦君对童年时代甜甜的回忆。如今,作者与母亲离家多年,远在海峡对岸的台湾,怎会不深深地思念自己的故乡呢?  相似文献   

10.
正《桂花雨》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作品,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写了"我"童年摇桂花的乐趣,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向读者真实再现了童年的美好生活,让我们能透过文字,清晰地看到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收到了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一、"香"飘十里摇花乐文章中,作者花了不少的文字描写桂花的"香气味儿"。"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  相似文献   

11.
琦君的《桂花雨》散发着浓浓的挂花香,也氤氲缠结着挥之不去的思乡情。作者以细腻的情感,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她小时候摇桂花的快乐情景,文中七次提到了桂花香,并将“香”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相似文献   

12.
韩姝婧 《小学语文》2012,(7):100-101
《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和故乡的散文。文章作者是台湾作家琦君,琦君从小师从围学大师夏承焘,《诗经》《左传》和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经典的熏陶使她的散文具有r一种清新的诗化情蕴。  相似文献   

13.
曹述莲 《陕西教育》2011,(11):53-53
《桂花雨》一文,是琦君的散文集中的其中一篇。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和怀念之情。因此这种以情贯穿全文的文章.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桂花雨》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摇桂花”是本文的重点段。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我”摇桂花时的欢乐,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相似文献   

15.
正如何能让语文课堂犹如美味佳肴"色香味形意"俱佳呢?我想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是最重要的"烹饪鉴赏"的方法。[策略1]板书提示如菜单教师根据所教内容,利用板书展示的功能,帮助学生理解,使他们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例如,我在执教《桂花雨》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板书:桂花雨桂花香喜欢摇桂花快乐收桂花开心念桂花思乡桂花还是故乡的香!()还是故乡()我从文本的特点做了这样的咀嚼品析:一是品味全文叙事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金秀媚 《成才之路》2009,(26):37-38
教材简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甍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相似文献   

17.
一、读通课文.激趣 1.看图激趣。同学们,先请大家看几张图片(出示桂花图)。你知道那是什么花吗?这是桂花。八月是桂花开放的季节.桂花看似平淡无奇。却会散发出迷人的香气。桂花对于作家琦君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下面我们走进《桂花雨》这篇课文,细细品味这“桂花雨”。  相似文献   

18.
王亚敏 《教育文汇》2014,(12):32-33
去年在苏州大学短期学习,听了陈国安教授的一堂小学语文课一琦君的《故乡的桂花雨》,既十分感动,又觉得惭愧。  相似文献   

19.
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桂花雨》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与原文相比,两个版本都有删改。虽然经过删改后的文本多少有些令人遗憾,但我们还是能够闻到琦君文字中那股浓郁的桂花香味。  相似文献   

20.
陈青 《河北教育》2008,(7):21-25
备课预案一、教学理念《桂花雨》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作家琦君以素淡温厚的笔调带我们重温了儿时落英缤纷的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思乡情。基于对学生及本课的特点,我将以“喜爱”为落脚点,以内在情感为主线,以重点词句为凭借,以诵读、感悟为手段,引领孩子走进文本,品读桂花香,体验摇花乐,感悟思乡情,从而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生共振,实现有效教学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