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佛教鲜明而浓厚的哲学理论中,"空"是一个核心范畴和根本概念。解析佛教"空"论,洞悉"空观"真谛,对于我们梳理佛教理论的基本结构、领会佛教的基本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一、原始佛教的"空"论什么是"空"?"空"在古印度梵文写作Sunya,音读"舜若",意译为"空"。…佛教的"空",不可简单地理解为"无"或"什么也没有",它有自己特定的宗教内涵。原始佛教关于"空"的阐述集中体现在《阿含经》中。"空"  相似文献   

2.
禅宗是中国佛教中影响较大的一个宗派,也是中国特色较突出的一个佛教宗派。但这一宗派中的不少观念仍不能说纯粹是中国的思想,有些成分在形成时不仅受到中国原有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与印度佛教及该国其他一些文化思想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禅宗的“佛法在世间”思想即属...  相似文献   

3.
"道"是中国文化、中国本土思想中的一个根本性、普遍性的概念,它的蕴意与佛教概念中的"真如"、"法性"、"菩提"等有本质的不同.但在早期佛教输入中国的过程中,佛教却大量地采用了"道"这个语词,它的使用有三种情况:一、译经中的使用;二、佛教徒称号中的使用;三、佛教名物中的使用.这种对"道"字的普遍采用,加快了佛教的华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华严宗是中国本土宗派之一,今天已是习以为常的佛教史知识,其实这一知识的形成并不遥远。在古代,"华严宗"是一个佛教术语,与《华严经》义理、纲要、宗旨、判教、祖统等问题有着更紧密的关联。"宗派"一词直到宋代才进入佛教著述,其大规模使用与禅门撰述有关,到惠洪笔下更追认了一个"祖"——"宗"——"宗派"的世系,具有禅林礼制的意味。将"华严宗"、"贤首宗"等称为"宗派",这在唐宋史料中并不存在,也不同于唐宋人尤其是宋僧赋予"宗派"一词的涵义、用法和指称对象。尽管后来"宗派"用于更广的范围,直到晚清杨文会那里"华严宗"才从佛教术语变为佛教宗派,"宗派"也消除了"世俗知见"而转为"本源"——"流派"之意,受到本土和日本诸宗说的影响;梁启超的"宗派"说偏重"华严宗"等作为本土独创派别之意,将外来的诸宗说投影到历史上,但背后却是民族主义热情。  相似文献   

5.
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方式别具情趣,完全是通过咱“万由”来相互认识、增进了解、建立感情、选择伴侣的。“万由”是音译,“万”汉语是“歌”的意思,“由”是情人的意思。所以可以译成“情歌”。在布依族青年男女中,如不会唱万由就很难找到情投意合的对象。布依族青年男女咱万由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家中进行,一种是在寨边或路旁进行。凡是在家中进行的,都是集体对唱,即青年男子们为一边,年轻姑娘们为另一边。唱万由的人数没有限制,大家围坐于火塘边,男一首,女一首,互相比歌喉,赛智慧,倾诉感情,要唱个通宵达旦,甚至可…  相似文献   

6.
贴近世俗的生活,如实细致地观察人生,以对人的关注为构建教义的基础,这是佛教基本理论的重要特征。应当看到,佛教的学说中对于纷扰、动荡的社会,蕴涵着批判和否定,对于民众那惨淡的人生,既是一种使人信服的无可辩驳的诠释,也是冷静面对现实的理性思考。所谓一切现...  相似文献   

7.
孟简,中唐诗人。史载其精于佛学,又极为崇信佛教,时颇讥其"溺于浮图之教",然对于其"溺于佛教"之具体表现,正史中的记载却寥寥无几,语焉不详。本文勾稽正史和佛教史籍,从孟简参与译经担任润文;结交僧人,多方问法和师从重巽,推崇天台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孟简与佛教的相关事迹进行梳理,以图较为完整地解答这一问题,以祈有助于治佛教史者。  相似文献   

8.
赵娜 《华夏文化》2011,(4):16-18
佛教自汉代传人中国后,受到中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佛教文化也以巨大的魅力吸引着中国信众,并渗透到生活理念中。东晋时期,佛教中出现的“寄子现象”即是一例。  相似文献   

9.
道安“本无”思想初探黄夏年释道安(314—385)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佛教学者和僧团领袖。他七岁开始读儒家经书,十二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道安聪敏慧悟,大小乘兼备,有很好的佛学功底。他後半生致力於大乘佛教的般若空学说的理论建设,曾专门“会本”...  相似文献   

10.
李四龍 《中国文化》2013,(1):119-130
在佛教学术界,常会谈论一个问题:天台宗是不是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三论宗、禅宗部会出来争夺这个"第一",各有各的理由。如果仅仅为了宗派上的优势地位,那就是门户之见,不值得多说。之所以还要谈论此事,我所关注的是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从中国佛教的宗派史看,外来文明如何进入中国的思想主流,并且形成新的文化传统?佛教的传人,在南北朝、隋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相似文献   

11.
吴慧萍  王国林 《寻根》2015,(1):84-86
一"普度"一词由佛教语"普度众生"演化而来,指普遍引渡所有的亡魂,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外氏族成员及本氏族成员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会成为祟祸,危及人间,故崇拜鬼魂。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普度",它是糅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很多很多佛教的名山和寺庙,像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就是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个菩萨的道场,山东灵宕寺、天台国清寺、荆州玉泉寺、金陵栖霞寺则是古代著名的丛林。就说现在的北京吧,房山云居寺、西四广济寺、城南法源寺、城东雍和宫,也都是庄严肃静、金碧辉煌的,到了佛教节日,少不得要大做法事,热闹一番。其实,佛教和中国结下的这个缘分也实在有年头了,东汉时期佛教从西域(也就是今天的中亚和新疆一带)传来之后,很多中国人就慢慢信仰上了。中国的文化也就从那个遥远的年代起逐渐浸透了佛教的思想养份。我们…  相似文献   

13.
苏敏 《寻根》2012,(4):57-61
佛像艺术的产生 众所周知,早期的佛教艺术都是用象征手法表现佛的,如用白象表示摩耶夫人受孕,用足迹表示佛诞生,用白马表示越城出家,用菩提树表示顿悟成道,用鹿和法轮表示初次说法,用窜堵坡表示涅檠,等等。正是这种象征手法的存在,所以早期的佛教艺术中没有佛造像。  相似文献   

14.
善惡有報與德福一致是上古文化的宗教信念。先秦儒學對這一信念的反思最終確立了德性的純粹性、無條件性與崇高性,并將善惡無報與德福不一的問題歸咎於時命、氣命等存在的偶然性。然而德福不一、善惡無報的現象畢竟是人生一大缺憾,西來宗教恰恰以其嚴密的果報理論填補了這一空白。世人趨之若騖,一度造成儒門淡泊的文化慘象。程朱大儒應時而起,重樹"文化自信",立生生不息的天道宇宙論系統,破佛教之輪回觀,以"感應"代"報應",以此彰顯佛教之因果報應、六道輪回論之功利性,又將佛教的因果報應與輪回觀充分現世化、人間化,體現儒家"一個世界"的人文底色,并順勢將佛教"念念受報"觀念轉化爲儒家誠意、慎獨話語。中晚明陽明心學力倡知行合一工夫,進而將佛教的業報輪回説徹底心學化、當下化、德福一致化,惠能"西方只在目前"思想更被完全安立在儒家日用倫常的生活世界之中。要之,在儒學發展史中,古老的德福一致、善惡有報的觀念即分化爲兩套話語系統:一套是"修己之學"話語系統,一套是"安人之學"話語系統。前者堅持惟道是憂的道義主義原則,後者則堅持達情遂欲的現實主義原則。  相似文献   

15.
在佛教學術界,常會談論一個問題:天台宗是不是中國佛教的第一個宗派?三論宗、禪宗都會出來争奪這個“第一”,各有各的理由.如果僅僅為了宗派上的優勢地位,那就是門户之見,不值得多說.之所以還要談論此事,我所關注的是中國文化的開放性:從中國佛教的宗派史看,外來文明如何進入中國的思想主流,并且形成新的文化傳統?佛教的傳入,在南北朝、隋唐形成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有所謂中國文化的“印度化”進程,這幾乎可以說是中古社會的“新文化運動”.  相似文献   

16.
李新业 《寻根》2010,(5):102-104
<正>"夜叉"是佛教词语,梵语音译词,随佛教传入中土而生根发芽,并被汉语词汇吸收,并引申出新的意义。夜叉不仅出现在佛教典籍中,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大量出现,完全被汉语化了。在汉译佛经中,夜叉有很多译名,音译有:药叉、阅叉、野叉等;意译有:能啖鬼、轻捷、贵人、祠祭鬼等。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五:"阅叉,以拙反,或云夜叉,皆讹也,正言药叉。此译云能啖  相似文献   

17.
海波  王欣 《华夏文化》2010,(4):47-48
<正>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由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八年(406)译出的一部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乘经典。在印度佛教史上,该经同样是初期大乘佛教经典中  相似文献   

18.
香港“佛教的现代挑战”国际会议由香港佛教法住学会发起、香港旭日集团赞助的"佛教的现代挑战"国际会议(第七届法住学术会议)于1994年12月24-27日在香港召开。我院中华佛学文化研究中心三位学者受邀与会:副院长谭洛非研究员,提交论文:《佛教文化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
陈洵 《寻根》2008,(2):34-35
在甘肃东南部,尤其是天水市有这样一种习俗,每年腊月(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清晨早起,各家青年男女都要去河边、泉头、山间小溪等结冰的地方,将那些带有各种图案、  相似文献   

20.
昙华林是武昌千年古城的根脉之一,关于"昙华林"名称的由来,存在着不同解释。作者综合众说,探赜索隐,对"望文生义"、"听音生义"等附会之说进行了释疑,并从文献资料入手,正本清源,考证出昙华林本为佛教寺院,昙华林作为地名亦因寺名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