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韩非的"道"在老子的"道"的基础上,降低了两个层面,使老子的"道"的"博大"、"玄远"、"形上"、"神秘"等色彩统统退去了。韩非就是这样改造降格,将老子的"道"纳入了自己的政治哲学,并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2.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坚持弘扬学校专业与企业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技术与服务融合、应用与创新融合的办学理念,遵循"知行合一、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构建了"双融入式"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三平台、五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三平台、四递进"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汽车科技文化节"、机器人与新能源汽车创业创新基地、"三师"协会三个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建立了"校企互派、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及"四位一体"的监督评价体系,走出了一条以"产"为方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用"为目的的办学道路。  相似文献   

3.
正一、"不应有"的冲击在当今百花齐放的初中语文教学领域里,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许多语文课堂脱离了本真,出现了许多"不应有"的现象,即"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太多的花架子"、"太多的小组合作"、"太多的媒体"、"太多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围绕精品课程建设,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提出了"课程模块化"、"教学项目化"、"实验实战化"、"成果产品化"的"四化一体"教学模式,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阐述了"四化一体"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些作家受世俗利益诱惑融入到世俗化写作洪流中,放弃文学"求真"、"扬善"、"崇美"的原则,作品呈现出价值错位现象。它们将部分"真实"视为整体"真实",亵渎了文学之"真"。除"求真"之外,文学还应该扬"善",而它们却转向对"恶"的张扬。文学陷入"失‘真’、乏‘善’"的怪圈后,自然伤及文学之"美",以致文学表现出"恶美"现象。既然文学远离了真、善、美的价值诉求,那么传统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就被扭曲了。这样文学呈现出"失‘真’、乏‘善’、恶‘美’、变‘形’"的镜像,损害了文学的美学价值,危及了文学的生存,应引起学界、作家们的警惕。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已经"和"了1"的隐现情况进行了考察,其隐现可分为四种情况:1、"已经"必不可少,"了1"可有可无;2、"已经"不可出现;"了1"必须出现;3、"已经"和"了1"可互相替代或共现,但表达的意义有所差别;4、"已经"往往与"了4"或语气词"是"配合出现,"了1"不可出现。  相似文献   

7.
荆楚文化孕育了荆楚大地的"法治"文化传统,闪耀着"法治"的光辉。春秋时期,从"蛮荒之地"崛起的楚国在师法华夏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制定出一系列法令典章、刑律条规作为执法的依据,使楚国有了"法"的源起。荆楚大地上产生的许多法治历史人物,是荆楚文化中宝贵的名人文化资源,他们充实了荆楚法治的理论和实践,树立了内涵丰富的"法治"丰碑,也为当下"法治湖北"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立法,有法可依"、"刑无等级、违法必究"、"完善监察,政务透明"、"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等值得借鉴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解读,采用典型例证勾勒了西方文学中"火"的多维意象。其中,典型的意象包括"圣灵"、"毁灭"、"救赎"、"复仇"、"激情"和"人性"。此外,还从"宇宙观"、"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等方面进一步剖析了西方文学中"火"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9.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通过探索与实践,在"法自然、尊传统、博学识"人文理念的引领下,构建了"‘谈石斋’文化长廊"、"专业实践型教学"、"学生社团"三大课程实施平台,重构了"专业项目课程"、"人文课程"、"兴趣课程"三类有效融通的课程体系,建立了专业项目课程的"企业+教师+学生""三方"评价体系,对师生进行"专业知识教学"、"人文教育"、"实践技能培养",用知识素质能力的提高、人格与人文知识的成长、个体性情的陶冶来提升人才培养品质,用人格的成长促进职业素质、知识与能力的成长,创新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0.
"薪""柴""蒸"历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汉语中,表"木柴"义的"薪"、"柴"、"蒸"是一组同义词.本文从历时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古代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阐述了这一组同义词的演变更替过程:"蒸"主要见于先秦文言文,两汉以后使用较少,表"木柴"又多用"薪"、"柴",到了宋以后几乎销声匿迹;而"薪"、"柴"从先秦到明清,在使用数量上经历了"柴"弱"薪"强,"柴"、"薪"混用,"柴"强"薪"弱的过程,直到清末民初"枭"才彻底完成了对"薪"的替换,历时两千多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4.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6.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境界”说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人间词话》中对此问题的表述基本是以实际批评而非理论阐述方式展开,所以要全面把握王国维理论思考及感性体悟到的“不隔”境界,仅追寻他自己的理论思路是不够的。在学本源意义上提出的“境界”说,不仅在理论来源上来自叔本华的“直观”“理念”,在感性体悟上与海德格尔对艺术本源进行探讨的诗学理论亦有相通之处。本主要从这两方面对理论及感悟的“不隔”境界作出较有覆盖力的评述。  相似文献   

17.
李静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81-83,88
日语中的“ティル”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体助词,与汉语中的体助词“在”“着”“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体意义的角度对“ティル”与汉语体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与德治都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长治久安、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19.
"比"、"兴"与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作诗法的"比"到意象的诞生经历了从"以彼物比此物"到儒家的山水"比德"观,再到比物抒情、"意""象"合一的过程。从原始宗教中诞生的"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过滤掉了原有的宗教意义,演变成一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作诗法,在歌咏"他物"中抒发主观情感,"他物"就变成主观情感客观化的载体,成为主客观融合的审美意象。"比""兴"的结合不仅促进了诗歌意象的创造,也推动了诗歌走向更高的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20.
伽达默尔奠定了"倾听哲学"的基础,但他同时也面对着在诠释过程中,作为生命本体体验的时间始终不在场的困境。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成中英建立本体诠释学的尝试,使我们看到了立足于汉字的文字中心论诠释传统,建立一种真正自由开放的"观的哲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