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孟子在"舍生取义"的论证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建中国古代哲学中"薄"的伦理学的有力启示,他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其"本心"概念的价值道义论原则,从"本心原则"出发可以逻辑地推出康德绝对律令的"人性公式"。"本心"与"人性"具有高度的形式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慧能顿悟成佛思想通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修证方式上来理解慧能的顿悟成佛, 认为修行其顿教法门, 关键是自性自力———开悟证道关乎人最内在的本质。顿悟即是自识本心, 直了成佛, 强调见性的整体性。顿教修行还与人的根智有关,它宜于上根大智之人,这应是慧能门下龙象众多、宗师辈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作文,到底是"写什么"更重要,还是"怎么写"更重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上读到了《返归"作文"的本真》一文(见2006年11月号,作者马豫星)。得到不少启示。该文将"写作""习作"和"作文"三个概念进行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5,(8):56-61
《桥》和《莫须有先生传》都属于叙述节奏缓慢、故事时间跨度却很大的文本。两部小说在时间大幅度流转上有明显和暗含的不同,在文本结束时呈开合或封闭的不同,这种同中有异的叙事时间与禅宗"观心看净""识心见性"的思想内涵紧密联系。废名的创作深受禅宗的"凡有所相,皆是及虚妄""自性迷,佛即众生"等思想及"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这里的讨论围绕着"物"而展开。王阳明所说的"物"就是"意之所在";在"心"或"良知"之外无所谓"物"。良知发用流行,物才作为其本身而显现;良知发用流行,万物才是一体的。其中的启示是:时时刻刻都可以是本心当下醒悟的契机,即每时每刻都可能是"永恒的当下"!知和行在人之"绽出的"生存之中合一。  相似文献   

6.
面对20世纪末文化转型中的主体性普遍沉沦,张承志以信仰对作家以及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做出了自身确认和价值坚守,其信仰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心灵自性的呼唤在人本哲学层面对人所作的形而上价值还原,但对现实常态的绝对超越与摒弃又最终使这种形而上的努力沦为单向的价值僭妄,并最终导致反抗的虚无。作为在时代变迁中自觉承担了"历史中间物"悲剧命运的作家个体,张承志的存在既是有限的又是意义无穷的。  相似文献   

7.
《重阳立教十五论》的"得中"思想在王重阳的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从其诗词中也可见端倪。在日常生活中,王重阳主张在俗世生活与修道间得中;在修行法门上,王重阳要求在性命间得中,这也体现在修炼性命的方法和具体的修行实践上。在修道境界上,王重阳的"中"兼取三家义理,在有自性与无自性之间。  相似文献   

8.
佛教禅宗教育也是独特的教育存在。这种教育从古至今就宣示了人的本心自性就是宇宙所有存在的最高本质。禅宗教育将教育的一切现实性和可能性都含摄在对本体的实证之中,历史上许多禅门公案,也应成为教育研究的案例,有待从中挖掘、发现教育的真谛。禅宗教育的特点是:教育目的的本体明证性、教育内容的般若空性以及教育方法的"中道"精神。  相似文献   

9.
“返归自然”在郁达夫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自然人性、自然美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必然导致对封建统治的反对与控诉,从而要求人的自由与平等,这就是“返归自然”在郁达夫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意义;在景物描绘方面,郁达夫开创了我国文学创作中景物描写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具有的资历性社会、新二元社会结构以及单位文化等社会自性对区域性社会突发事件治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资历性的社会自性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危机预瞀系统、信息沟通方面产生了阻碍作用;新二元社会结构中的传统计划体制和市场化体制共同作用于社会突发事件的治理;单位文化的自性对管理体系的整合以及危机意识产生了消极功能。合理利用东北社会自性来进行积极的、高绩效的社会突发事件治理是政府和学界研究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1.
禅宗美学是生命美学和美的集中体现。因为禅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体验,同样禅宗美学始终所关注的也是人的生命活动。在审美理想的追求上,禅宗以圆为美,认为"大圆境界"是最高、极致的境界。而圆又是"禅"、"心"、"悟"的核心范畴,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展示出蕴含冲突因素的宇宙、人生原在、终极和谐之美。所以禅实质上就是一种圆满之美,"禅"就是"圆","心"本自"圆","心"、"物"相"圆",因而禅宗所标举的参禅与审美体验是以"圆"求"圆",即强调从圆满的自足自性、本心出发,经历万物万象,再复归为圆满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圆融之美。  相似文献   

12.
《幸存者回忆录》是多丽丝·莱辛关注“内心空间”的一部重要小说.小说主人公进行自我探索,经历揭开创伤、内在成长、自性涌现,最后在自性引领下最终达到个体人格的整合统一与完善.主人公的意识自我与其无意识的自性的整合过程,揭示了自性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认识象征人格完整的自性对现代人实现心灵完整也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熊十力认为,根据“应用不无计”、“依他起性”和“极微计”之辨析,“物”和“识”并不具有实在性.因此,人们通常以为事物为实在的观念是错误的.尽管如此,并不能否认宇宙本体之存在.否则,不仅宇宙没有了根据,人生也会失去价值.“虚寂”而“生化”乃本体之根本属性,而“本心”既“虚寂”又“生化”,故“本心”即是本体.当然,“本心”不是与物相对的“妄执之心”,而是超越的、“绝待”的本体.为了避免对“本心”的误解,也为了凸显本体之“绝待”,熊十力将“本心”名为“乾元”;并通过对其特征的分疏,进一步论定了“乾元”之所以为本体.这样,由“物”到“本心”再到“乾元”,熊十力完成了其本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丰子恺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中独具特色,究其原因在于其艺术创作与对童真的追求、对佛理与艺术的探求密不可分,其中又以"童心"为最根本之要素.丰子恺屡屡自称"儿童崇拜者"、"老儿童",因此应从童真之心入手分析其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丰子恺对童真的向往深受佛禅追究本性本心的感染,继而与他作为"现代最象艺术家的艺术家"对艺术"真"的追求相契合,最终形成其散文真淳自然的艺术风格及真即善即美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5.
美国黑人女诗人玛雅.安吉罗在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细诉了她艰难的青少年成长历程。借用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人格面具"和"自性化"概念,并结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霍尼、马斯洛等的相关理论,对该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玛雅的成长历程是一个逐步摘下消极伪装性"人格面具",转而寻求能适应社会生存、保持自尊与个性、实现自我理想的有效"人格面具",并达成个体"自性化"的过程。该书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心性被解释为"自性清净心",说此心"本觉",乃印度如来藏系经论中的核心思想,中国佛学对此义进行发挥,成为华化佛学诸宗的理论基础,并有具体指本觉之"觉"为"灵寂之知"的说法.本觉及灵寂之知说乃佛学界长期争议不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印度及中国自性清净心及本觉说的原义作了整理,并略作评议.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是一位有着执着的美学追求和深刻洞察力的作家。《秧歌》这一部曾经在大陆文坛中避而不谈的作品,由于夏志清先生推说其具有巨大的文学价值而引发了强烈的争议。各家争鸣,最终都融进"张爱玲热"现象研究的一部分。探求《秧歌》的"真实"价值对于还原张爱玲艺术创作的基点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大心篇》是张载《正蒙》中的一篇,主要强调为学之人把"穷理尽性"作为把握大道的方式,不以"闻见之知"来桎梏本心,突出德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者能够不从自家躯壳起念,扩充本心"穷神知化"、达到"合其天心"境界高度。"视天下无一物非我",阐发出万物与我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在生态和谐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什么?江西的马豫星老师在《返归"作文"的本真》①一文中做出界定,即在"学校教育的班级授课制下,以学生的角色学习‘写’而展开的非独立活动及其结果",马老师指出"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笔者以为,马老师的观点深刻独到,但对于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对创作中的三个重要问题进行了阐发。即:艺术思维的特点和规律;心理操作向语言操作的转化;作家才情与学养的关系。这对深化艺术创作心理研究、汉语文体学批评和作家智能和非智能结构关系的研究,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