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唐代律赋讲究四声八病,这正与永明之后的骈赋相同,说明律赋在声律方面以骈赋为标准,所以声律并不能代表唐代律赋的特质。相对而言,从产生、发展及时人的重视程度等方面来看,限韵却是律赋不同于骈赋的地方,所以律赋的根本特征是限韵。  相似文献   

2.
"四杰"骈赋不独在思想境界与哲理内涵与六朝骈赋相异,而且其骈赋自六朝齐梁之律化风尚开启以来,并受本朝律赋文风影响,较六朝骈赋律化更为明显,在用韵、格律和抒情化方面都较六朝骈赋又有不同.实为异于魏晋而独标的赋风新气象.  相似文献   

3.
浅谈赋     
两千多年来,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以其自身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进,从骚体赋到散体大赋、抒情小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它的产生与《诗经》是密不可分的,班固、皇甫谧、挚虞均认为赋是“古诗之流也”。刘勰  相似文献   

4.
两千多年来,辞、赋同体与辞、赋异体这两种文体观一直同存并行,辞、赋关系也因此显得交缠纠错,扑朔迷离.通过梳理辞、赋同体与辞、赋异体这两种文学观念的演变,并重点比较辞与赋在句式与写法上的同异,得出以下结论:两汉时期楚辞与赋较为接近,辞与赋基本上是同体的;汉代以后随着骈赋、律赋、文赋等相继产生,赋与楚辞渐行渐远,面目迥异,则应当遵循辞、赋异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初唐骈赋在文学史上因其彩丽的形式、卑弱的气格和颂美背雅的文风多为后人訾议和忽视。但实际上,初唐骈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感司和哲学思辨色彩。本文试就初唐骈赋的哲理内蕴及其成因作简要考察。  相似文献   

6.
五七言诗体赋是六朝初唐文坛常见的文学现象,以诗体赋为代表的骈赋与其他骈文、辞赋相比呈现出新的文律特征。以六朝初唐五七言诗体赋为研究对象,分析诗体赋的基本特征,对其中五七言诗的句式和声律状况进行全面考察,并与近体诗律要求相对照,对比诗句和骈文对句的句法差异,考察文人从诗赋两种文体对近体诗声律的探索,从中寻绎出六朝初唐诗赋、骈文融合的文体意义。安史之乱前后及中唐时期随着儒学变迁与古文运动的兴起,明道文章观成为主流,诗体赋呈现律赋与古赋的分化与转型,诗体赋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7.
唐宋赋的诗化与散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宋赋家衍化了赋的形式,丰富了赋的表现手法,充实了赋的内容,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赋不像赋了,因而使赋体文学呈现出一种迥异于汉赋的崭新面貌。唐宋赋的诗化主要表现在形式和格律两方面。唐宋赋特别是宋赋的散文化则表现在三方面:1.韵的疏密以及押韵与否很随便;2.将赋用于说理、议论、记叙;3.不事雕琢,变艰深华美的语言为平易浅近,并将散文的气势注入其中。由此,唐宋赋创作中的两大趋势可以归结为:一是追求谨严与偶俪,一是追求自由松散;一是取法于诗,一是归靠于文,主要成就在唐的律赋和主要成就在宋的文赋分别反映了这两个极端倾向  相似文献   

8.
金朝以律赋取士,赋作本应非常繁荣,但现存金赋却为数极少。对现存金朝非文学赋进行钩沉与探析,不仅彰显出金朝律赋的繁荣,而且凸现了金朝在佛教、道教、医学、天文术数等文化方面的建树。  相似文献   

9.
赋体文学及其语言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赋体文学的源起、形成、发展和演变 :发源于先秦 ,形成发展繁荣于两汉 ,变化丰富于魏晋南北朝 ,延续于唐宋元明清。二、赋体文学的语言审美特征 :体制的规范美(体物写志的模式 ,铺排辞藻的手法、主客问答的形式 ) ;语体的创造美 (丰富多采的辞藻、骈散结合的句式、回环和谐的声律、贴切得体的典故 ) ;风格的追求美 (阳刚与阴柔的风格美 ,繁缛、精约、壮丽、轻靡、婉丽、超妙的风格美 )。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盛行于唐宋时期的辞赋化文体律赋进行了分析。主要论述了律赋存在于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合理性,律赋的产生背景,律赋在体式方面的优势,如限韵、句式特征,以及构思方面的特点,并结合一些唐宋律赋名家的作品和赋论,探讨了律赋的文学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徐寅现存四十七篇律赋,分为咏史怀古、写景咏物、咏怀和省试四种,在题材内容上具有代表性与创新之处,充分体现晚唐律赋“好尚新奇”的特点,拓展了律赋的表现范围,为律赋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汉代历史上,赋作为一种代表性体,虽然曾经长期充斥坛,但由于受到经学的制约,以散本大赋为主要体式的汉赋的学性状并未得到充分展露,而很大程度上沦落为经学话语的附庸。只是到了东汉中叶以后,伴随着经学的衰微,汉赋作为一种独立的主体,才开始真正走上学回归之路,并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体升华。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论具有多种形态。其学术形态,由理论体系的系统性、讨论问题的反复深入及趋向极致构成,是古代文论的理论基础。其实用形态,以密切联系大众需求而产生,由大量的指导写作的书构成,是大众从事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依靠。其资料形态,为有意识地系统化地收集诗史资料、编纂某一时代的文学纪事而构成,为文学史、文论史的资源性材料。其适性生活形态,为文论家自我撰作文论时的精神状态与成果展示,以赏心悦目为其宗旨。完整地把握古代文论的诸种形态,把握其相辅相成的统一性、整体性,才能完整地把握古代文论的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14.
文体论处于《文心雕龙》的关键地位,它决定着《文心雕龙》的本体性质,文体论论述了《文心雕龙》中包括的几个核心问题,即构思、体制和文质关系问题。《文心雕龙》的文体观对后代关于文体的理论研究和写作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蠡谈评点     
文学评点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样式,其以特有的形式,内容,存在形态及对文学创作、鉴赏等的影响使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占有一席之位。从评点的内涵、形式与内容、存在形态及特点四方面界定评点,建立关于评点的基本知识框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蠡谈评点     
文学评点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样式,其以特有的形式,内容,存在形态及对文学创作、鉴赏等的影响使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占有一席之位。从评点的内涵、形式与内容、存在形态及特点四方面界定评点,建立关于评点的基本知识框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多采取意译.要做好完全忠实的文学翻译十分困难.忠实的文学翻译包括从内容到形式到风格的忠实。这篇论文就是探讨怎样做好文学翻译.怎样从内容到风格实现译文的忠实。  相似文献   

18.
形式主义将文学研究科学化为语言形式,并将其研究对象确立为具有本体论特征的文学性。这种"语言学转向"对现代及后现代文学理论和文化实践具有深远影响。它不仅使人们更加自觉地研究文学中的形式结构,而且,它本身也构成了意识形态的同谋者。在文学研究"向内转"的旗帜下,形式主义将文学研究的目标定为发掘意义得以生成的形式和机制。以此为基础,形式主义不仅实现了"语言学转向",而且在完成了文学形式自律的同时,迈向了技术自律。  相似文献   

19.
家传是古代重要的著述样式和文章体式。在唐代以前,家传主要是一种著述样式,记载某一家族的多个人物,属于史部书籍中杂传的一类;唐宋是家传的变化时期,开始向仅记一人的单传演变;宋代则进一步出现了以家传为名的文传;明清以后,家传成为集部文章之一体,是一种文传。而六朝那种记录某姓氏多个人物的家传样式则几乎消失。  相似文献   

20.
在刘勰看来,以往文学发展的状态的变化,其实质都是因为文质互为量变而形成的递进和衰退。准确地说,他认为:在商周之前,是一个递进的过程,而从商周以后则是一段衰退的历史。那么,商周就成了实际意义上文质彬彬的顶峰。然而,文质无法达到绝对的平衡,商周的“丽而雅”已经开始显示出文进质退的趋势。所以,不可否认,商周实际上又成为文胜质的拐点。文学的发展,在商周之后,便逐步走上了“从质至讹,弥近弥澹”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