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教育》2014,(11):42-43
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让人回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吟啸徐行?有没有一种读书方式,让人回到“悠扬亦婉转,铿锵复有力”的弦歌不绝?有没有一种教育方式,让人回到“风檐展书法,古道照颜色”的生命状态?今天,我们对话经典吟诵大师李宁,和她一起回溯源头,用中国式的读书方法——吟诵,来享受经典之美。  相似文献   

2.
为了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在总复习时应采用多种简明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理清”脉络”,沟通联系,把握规律,使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趋于完善。以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总复习为例,谈谈指导学生梳整知识的几种形式。 一、勾画式 把知识的要点、解题的关键,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既能引起学生注意、又直观地显示思考的过程,便于学生掌握。如: 1.在整数的读写法则中,关键是对“0”’的处理,可用“X”勾画出不读的“0”,用“-”勾画出只读一个“0”,用“|”作分级线。例:4|00 90、4|0000|9000…  相似文献   

3.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课上,我除了指导学生多读之外,还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动笔的操作性训练。一、指导学生自拟各种读书符号在阅读教学中,我教给学生一些标记读书符号的方法,指导学生用固定的标记在文中做上读记符号:遇到难字加上“”;重点词语下面点上“……”;优美语句划上“”;中心句或名言警句画上“”;点明课题的句子扛上“——”;重点句段打上  相似文献   

4.
吴建勇 《现代语文》2009,(12):29-30
阅读是什么?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结构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答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解释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美国阅读心理学家吉布森等人认为:“阅读乃是从课文中提取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学数学符号及其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是一门不用翻译的,也是跨国界的世界通用语。它作为人类智慧的一种表达形式,是用符号来反映生动活泼的意念和深入细致的思考的,也是用符号来进行思维,用符号来表达和交流的,数学是一门由符号构成的科学,是一种关于符号的“游戏”! 这种“符号游戏”,我们从启蒙读书就做起,到了中学更日  相似文献   

6.
“标示名”是作者有意为作品人物设计的姓名,以标示其某些性格本质、外貌体型、职业爱好、社会处境等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方式。这些充当姓名的词汇有它本身的认知意义。“标示名”常见于文学作品中,以达到幽默、嘲讽、教育等修辞效果。“标示名”不同于“代冠”和“拟姓”这两种辞格。目前对“标示名”的翻译大多采用音译。基于“标示名”的交际功能和翻译的交际效果及目的,“标示名”的翻译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在喧嚣的世间奔波忙碌,渐渐疲惫麻木时,什么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沉睡已久的心灵?读书是个不错的选择,它能催生心灵的感悟。有了感悟,就不会寂寞孤独,因为心灵上的震撼是生在内心深处的永不熄灭的火焰,使心灵永远地拒绝冰冻。读书的意义,就在此。读书并领悟书中的智慧与精彩,能使入学会用微笑传递情感。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在教师中积极倡导“书香为伴”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  相似文献   

8.
《中学理科》2007,(3):30-31,45
1.(1)阅读理解:符号“|abcd|”称为二阶行列式,规定它的运算法则为:|abcd|=ad-bc,例如|3524|=3×4—2×5=12—10=2.[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歌曲《接过雷锋的枪》这首歌,采用了这样几种节奏型:(1)符号节奏:X·X|X X·X|X0|谱例:1··6|53·5|60|(2)切分节奏:X X X|X X|谱例:3·3·3·|2·1·|(3)前后休止节奏:X·X X0|0X X X|X X|X X|谱例:3·330|0333|53|63|这三种主要节奏在全曲中贯穿始终,并交替出现,增加了歌曲的难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难掌握。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以下的尝试。1.利用划拍法熟练掌握每个音的时值。首先教会学生分析每个音所占时值的长短,并标上拍数。“↓”为半拍,“↓↑”为一拍。请学生注意在划拍子时速度要一致。2.…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是我国有效的传统读书方法。圈点勾画法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圈点”二字。本来的意思是指“圈(O)”和“点(、)”的两种符号,  相似文献   

11.
“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这些句子或表现了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深化、揭示了文段的主旨,或标示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只有理解了这些句子,才能准确地把握文意。“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画写法”,是读书的重要方法之一。“画”,是指把文章的重点或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勾画出来;“写”是指把一篇文章的要点及自已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习的感受,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写在书的空白处。学生通过读书的画写,可以较快掌握文章的内容,把握知识重点,撷取书中精华。  相似文献   

13.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许多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另外,为了便于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老师们大多让学生做笔记。为此,我兼顾两者。教学中,就让学生在书上做“笔记”。在书上做“笔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用特定的符号、简略的文字在课文中圈点、批注,既教会了他们怎样读书,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课文中直接做“笔记”,更觉直观,更能与课文亲合,更利于课后的复习。“笔记”做在课文中,随着每次读书,重现的机会多,有利于知识的识记和巩固。怎样指导学生在书上做“笔记”呢?首…  相似文献   

14.
数词"多"用法补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词“多”用在数词或数量短语后面,表示不确定的零数。什么时候用在数词后面,什么时候用在数量短语后面,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9年增订版)和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1957级语言班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作了大体相同的分析: 1、数词为十位以上的整数时,“多”用在数词后面,表示整位数以下的零数。例如:十多封信|五十多岁|一百多人两千多斤黄豆|走了二百多里 2、数词为个位数或带个位数的多位数,量词是度量词、容器量词、时间量词或“倍”时,“多”用在…  相似文献   

15.
学会分析句子,便于我们阅读时准确透彻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判断句子有无毛病,知道病句错在哪里,更有助于我们说话作文时正确地组织句子。分析单句的方法,一般采用符号法。用“||”表示主谓句,“||”之前是主语部分,“||”之后是谓语部分;用“|”表示非主谓句,其结构关系的名称可在“|”上注明。主语下边画,谓语下边画,宾语下边画;()内是定语,[]内是状语,<>内是补语。分析单句的步骤如下:(一)分清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如果是主谓句,就用“||”把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分开;如果是非主谓句,就用“|”把非主谓句…  相似文献   

16.
读书时,用不同的符号划出生字难词,标出精彩或关键语句等叫“圈点”;读到精彩的地方,在书的旁白处写一两句赞语,看出谬语疏漏,写一两句评论等叫“批注”。“圈点”和“批注”常常结合在一起运用。圈点批注不仅有助于抓住要点、难点,长期坚持,还能养成认真读书,深入思考的习惯。圈点批注时要注意三点:所用书刊必须是自己的,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自然没有符号学,但在中国古代对“文”符的论述中却能发现丰富的符号学思想。最初,“文”是标示“人”的一种符号形式。就“文”的本义来看,除了指文身外,还指正人之身,以使人心、人的情感符合宗教的要求。可以说,在远古文化中,文身就是一种符号活动,意味着按照社会生活、宗教观念的规定与要求将人的自然身躯加以改变,体现了自然人向社会人,或谓文化人、氏族人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如何用符号来表示呢?为了寻求一套表示“大于”或“小于”的符号,数学家们绞尽脑汁.1631年。英国数学家哈里奥特首先创用符号“〉”表示“大于”,“〈”表示“小于”.这就是现在通用的大于号和小于号.与哈里奥特同时代的数学家们也创造了一些表示大小关系的符号.但都因为书写起来十分敏琐而被淘汰.  相似文献   

19.
一、层次关系的三重含义层次关系包含着层、层次、层次关系三重含义。层:在复句中,由单句、句子(单句或复句)各自独立表达或前后之间联合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或结构)。层次:在“层”的基础上,依据复句表达的中心所确定的各“层”在整体逻辑结构中级别顺序。关系:是用来标示“层”与“层”之间的逻辑联系的专有名词,它是对“层”与“层”之间的逻辑联系的判断说明。在实际操作中,分“层”必先,也易行。易就易在它有语言标志。在以分句为基本单位的复句中,有独立谓语结构且其后是逗号或分号处,即为一个“层”,再有就为第二个“层”,直…  相似文献   

20.
读书是一门艺术。在读书的过程中,人们的全部智力组合在一起,同书本进行化合,从而使人的心灵进入一种艺术境界。调动全部心智机能,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是掌握读书的艺术的前提。“我扑在书上,就像一个饥汉扑在面包上。”这是高尔基的一句话。产生这种心境的岂止高尔基一人?普希金读书“忘记了世界”,陶渊明读书“欣然忘食”,郭沫若读书“沉醉其间”,歌德读书“得到无限的享受”……这些能单纯用“求知欲”来解释吗?不能,有些有求知欲望的人,不一定对读书感兴趣,有的甚至认为,读书是极其枯燥乏味的事儿,翻过一页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