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与想象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新闻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形式问题。对新闻与想象来说,新闻是否允许想象的介入是一回事,而新闻能否排斥得了想象对它的作用又是一回事。两者不能混淆。我对新闻与想象关系问题的看法是: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写作过程排斥想象,因为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形象。新形象中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新闻界的许多同志对想象能不能引进新闻,以及新闻写作中能不能借助想象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有意义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新闻离不开作为思维方式的想象”(《新闻战线》1986年第9期)。“新闻不能排斥想象”(《新闻记者》1987年第1期)等等。读后觉得有商榷的必要。长期以来,想象确实是被视为新闻的“禁区”。  相似文献   

3.
新闻写作中运用形象思维,其意义在于写“活”,给受众以真实感、形象感、现场感、亲切感。形象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的表现既不是形象加思维,也不是思维加形象,而是形象化了的思维,思维化了的形象。它要以生活的真实为前提,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新闻作品中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在新闻写作中如何运用形象思维呢? 首先要求作者在采访活动中观察要细。要认真观察采访现场的一切情景,观察采访对象的一举一动,掌握更直接、更真实、更有把握的“独家细节”。著名记者黄钢在回忆他早年在延安当记者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写作是一种相当“绞脑汁”的艰苦劳动。在新闻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新闻记者的思维活动特点是怎样的? 人们知道,文学创作主要运用形象思维,而哲学思考和科学研究则主要运用逻辑思维(也叫抽象思维)。那末新闻写作主要用哪一种思维方式呢? 十九世纪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政  相似文献   

5.
文摘     
新闻不能排斥想象沈世纬文认为,新闻不能排斥想象。记者的职业特点是探求地平线上冒出的新事物,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见解。记者的思维方式的本质特点就是创造性,而创造性思维是离不开想象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发现、创见与创造性活动都伴随着想象。把想象引入新闻领域,首先是对作为思维方式的想象不能作偏狭的理解。想象并非文艺家独占的“私产”。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都离不开想象。想  相似文献   

6.
作为思维方式、思维手段的想象,适用于文学、科学,也适用新闻。但是,对它的应用,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它要受一门科学自身性质的规定,要服从这门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想象在新闻中运用,必须以不违反事实为前提。我以为作为思维方式的想象和“合理想象”是根本不同的两个问题。所谓“合理想象”,是一种经过隐饰的造假理论。正是这种理论,败坏了人类正常而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想象的声誉。  相似文献   

7.
作为思维方式、思维手段的想象,适用于文学、科学,也适用新闻。但是,对它的应用,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它要受一门科学自身性质的规定,要服从这门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想象在新闻中运用,必须以不违反事实为前提。我以为作为思维方式的想象和“合理想象”是根本不同的两个问题。所谓“合理想象”,是一种经过隐饰的造假理论。正是这种理论,败坏了人类正常而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想象的声誉。  相似文献   

8.
逆向思维属于否定方向上的思维。逆向思维对它认识对象所采取的态度是否定的态度,证明它是虚假的、错误的,或起码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第278页)。正确运用逆向思维,对提高新闻采访写作质量帮助很大。本文就逆向思维对新闻采访写作的影响谈点粗浅看法。一、运用逆向思维有助于拓宽采访思路。在这方面,我有一些体会。1993年7月,“八一”建军节就要到了,为展示我军建设成就,需要提高军事素质方面的报道。当时我感到十分头痛,因为军事报道太多了,要写出新的、震撼人心的东西感到思路太窄,甚至无从下手。无奈之…  相似文献   

9.
陈培青 《东南传播》2011,(2):106-108
虚假新闻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人们对产生虚假新闻的原因多定位在从业者素质等主观方面。本文则从新闻与事实的关系出发,分析了虚假新闻产生的客观原因,指出新闻的真实,往往表现为一个过程的真实。并提出记者在采访时应该深入、写作时勿合理想像、忌概念化来尽量避免出现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10.
新闻摄影是通过图片面面和简略的文字说明来记录、叙述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它与文字报道的不同是文字报道用文字符号来表述,而新闻摄影主要是用画面语言来表达。它将事件的过程通过瞬间形象传达给受众,运用摄影的各种处理手法,尽可能多地浓缩新闻信息和对事件的认知导向,传达给受众。文字作品常通过形象的语言诱导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来构架画面,新闻摄影则直接产生画面。它最终转换给读者的是画面所传达的视觉信息和思维信息,亦即画面语言的表达结果。 新闻摄影的画面语言由事件形象本身具有的表述能力和记者素养决定,其中尤…  相似文献   

11.
形象思维与新闻写作陈宗安新闻写作与形象思维,这是近几年国内新闻界议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从报上也能看出,新闻界近几年在这方面所作的探索以及由此带来的变化和进步。然而,规范化、程式化的思维定势仍根深蒂固,并不时地反映在报纸版面上。所以,适当运用形象思维写新...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评论写作离不开形象思维。近年来一批具有形象性写作特色的获奖作品,已引起了新闻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所谓形象思维,指人们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直观形象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是人对实践的一种认识活动。形象思维的显著特点制约着新闻评论的写作与传播:其一,形象思维是有美学价值的思维活动,其过程与审美的过程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其二,形象思维是通过形象体现情感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的情感是一种形象化了的情感;其三,形象思维往往通过理性化了的具体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在传输载体,受者感觉存留的时间与空间上,表现为最大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新闻界的许多同志对想象能不能引进新闻,以及新闻写作中能不能借助想象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有意义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新闻离不开作为思维方式的想象”(1986年第9期《新闻战  相似文献   

14.
新闻写作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和审美活动,根本无法拒斥审美情感因素的介入。在新闻作者的审美心理要素中,审美情感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审美想象等的诱因,影响着审美想象等心理活动。在新闻写作中,从新闻作者的感知到想象、理解都有情感  相似文献   

15.
逆向思维,故名思义,也就是从相反的方向考虑问题,溯流而上的思维。一方面,它可以开挖常规思维尚未领略的彼岸世界;另一方面它可以打破常规思维的僵化定势,去“闯”、去“冒”。因为更多的人在思维定势的作用下,习惯于按照已被总结并承袭的生活规律去认识变幻无穷的生活。如果在新闻写作中,运用逆向思维,可以得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逆向思维能创新大家都知道,新闻写作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新闻的主要特征就是新。新闻写作,就是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和“最佳”,追求与前人有所不同而独具卓识,有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新的突破,从而  相似文献   

16.
既然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形式,人类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都离不开,那么,作为两种思维方式都兼有的新闻工作,在其实践过程中,也必然离不开想象。试想,如果没有“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怎能将新近发生的事实变成语言文字传播出去呢?新华社记者阎吾采写的消息《战后谅山》中的这最后一段:“记者在谅山敌军的一些阵地上,看  相似文献   

17.
著名记者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把新闻写作看成是“一种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定的人与人的关系的处理”。艾丰认为,新闻写作不只是处理作者与文字或者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地,是要处理记者和读者、记者和采访对象、记者和编辑等等之间的关系。这种把新闻写作过程“一支笔,一杯茶,一篇妙文纸上爬”的表象深化为处理新闻写作中几种要素间关系的分析方法,其实就是系统思维在新闻写作研究中的具体表现。系统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中。本世纪40年代以来产生的系统理论与系统科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自然界、技术系统和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中是不能有创造性想象的,即不能有虚构的成分,但这不等于说,新闻中就不能有想象的成分。我赞成新闻中可以允许想象存在的提法,但这种想象是再造性想象,是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为了努力反映出生动、形象的世界而运用的,它不是虚构,不是创造,不是客里空。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中是不能有创造性想象的,即不能有虚构的成分,但这不等于说,新闻中就不能有想象的成分。我赞成新闻中可以允许想象存在的提法,但这种想象是再造性想象,是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为了努力反映出生动、形象的世界而运用的,它不是虚构,不是创造,不是客里空。  相似文献   

20.
承认“记者采写的许多新闻事实,不见得都是记者通过现场观察取得的,往往是从当事人和知情人口中获取的”,但却不承认这里有想象的参与,断言“记者据人们的追忆而写,还需运用什么‘想象力’呢?”这种观点割裂了记者思维和写作的辩证统一过程,把记者的劳动理解得简单化了。既然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新闻中再造想象的规律,而记者在新闻实践中又离不开它,那么,从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出发,提醒记者在新闻写作中“不能完全听任想象力的狂热摆布”,而应当有所节制,有所限制,就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