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世纪以来,人类普遍处于危机之中,其中理性的异化是最严重的,理性的异化导致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从而使人类陷入经济发展与生态失衡的恶性循环,生态形势越来越严峻。其中科技理性异化导致的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片面发展观,日益显示出其弊端,有鉴于此,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是对理性异化的恶果的否定,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地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与教育对人的价值世界的重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代启蒙运动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和人们对它的错误理解与运用所导致的工具理性的猖獗和价值理性的迷失,造成了“人被抽象化”、“人被符号化”、“人被非个性化”和“人被工具化”的多重异化。要拯救人类精神,呼唤价值理性在现代科学技术时代的回归和复兴,就需要教育人们正确地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与限度,重建人的价值世界,重视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近代大工业生产的兴起、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理性极度膨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表现为非人性化的“规训教育”。以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生存意义等为目的的形而上学和信仰丧失了存在的根基,生命变成了理性的存在,人因此成为“单向度的异化的人”,成为没有思想和情感、没有喜怒哀乐的技术工具。教育的本真是对生命的关照,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在目前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职业教育应高扬生命教育的大旗,实现从规训教育向生命教育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明发展所内含的悖论,使现代人日益陷入生存的困境,人类对自身命运和意义的思考成了时代的主题。异化状态是现代人面临的主要生存困境。通过反思现代文明危机,可以看出,生产劳动中被迫的固定化分工是异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工具化理性是异化在思维定势上的根源,人在自我实现中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冲突是异化产生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形成自己“新的世界观”中,发现了黑格尔“否定的辩证法”的秘密,并在对古典经济学批判中,进一步深化发展了它。从宗教的批判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劳动异化的批判,是一系列的辩证的否定运动。黑格尔对否定性辩证法的论述,在总体上是自觉的、深刻的,并且是层层深入的:他首先指出,否定性辩证法的宇宙论基础,接着以宇宙的“无限”和“有限”为线索,着重对有限事物内涵的“同一与差别”作辩证否定的分析,最后指出,否定性辩证法也就是认识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9,(10):42-49
异化是人与人自身创造的力量之间的对立,从纯粹的人到异化后的人是从肯定到否定的过程。但是,这种否定绝不是谢林的绝对形式的否定。人作为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性的存在,内在地囊括着异化的否定形式,而进步的肯定是在前否定的环节下行进的。异化就是人否定之否定的前一个环节,其否定中孕育着去向肯定的进步趋势,即异化在阻碍中促进历史的进步,在扬弃中推进人与社会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发展所显示的“异己力量”使人为物役 ,于是发出了“不物于物”恢复和回归人的本性的反异化的呐喊 ,这是乌托邦产生的原因。而“桃花源”和“乌托邦”在东西方不约而同的出现 ,证明了人类为了发泄对现状不满而去实现更加符合人的本质的那种可能性所具有共性。乌托邦的概念依赖于人本质上应该是和可能是的那样子与人在生存中所是那样子的区别。所以 ,乌托邦既具有否定现实的社会性 ,又具有追求超越的个人性。  相似文献   

8.
论教育的异化与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发生了异化。教育异化主要表现为:教育科层化、教育官僚化、教育数量化、教育共性化。教育之所以出现异化,是因为科学技术发生了异化,成为统治人的外在力量。教育异化的本质可从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来加以解读。要扬弃教育异化,使之回归到正常轨道上来,就必须:消除物对人的统治,确立合理的主客体关系;重视对人生命的终极关怀;正确地认识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与“目的合乎理性”相对应的“价值合乎理性”要求主体把自觉确立或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念作为目的设定及其实在化的“最后基准点”。价值合乎理性不内含康德的道德律或善良意志,既不能否定其理性意蕴,也不能等同于理性或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价值理性在运作中确立或形成作为社会行为“最后基准点”的社会价值观念,在目的设定中“有意识地突出行为的最后基准点”,并把此贯彻于目的实在化的过程中。人文精神是价值世界构建活动在社会意识中经过历史积淀所形成的追求自由的主体意识,通过作为载体之一的价值理性,在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中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发挥“宇宙的无限权力”。价值理性异化的本质在于,作为“用”的价值理性在运作中背离了作为“体”的人文精神。价值理性运作中的异化机制包括在确立或形成“最后基准点”中异化、在目的设定中异化和在目的实在化中异化。价值理性异化与工具理性异化相互转化,然而由于目的作为规律决定着方法以及需要从价值理性异化的批判中消除产生工具理性异化的根据,因此价值理性异化更为根本。作为价值理性异化的历史案例,极端大日耳曼主义的膨胀,以及其作为纳粹德国种种目的设定及其实在化的“最后基准点”,对当今社会...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社会大变革的今天,教育迷失了自身的价值取向,人在教育中被放逐了,人丧失了作为人应有的主体地位而沦落为一种特殊的工具、一种技术过程的中介。解放人的价值、个性、潜能与自由,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解放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自身是实现教育解放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人的放逐到人的回归,才能使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从其出现的伊始就以培养人、发展人为目的,这就注定了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然而不断出现的教育异化现象却给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蒙上了一层阴影。本文从教育有限性的视域出发,分析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试从马克思对人是“对象性存在”的本质规定出发来解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对象性存在包括人与物的对象性关系和人与人的对象性关系,两者都以实际劳动为中介,因而考察人的存在方式必然要考察人的对象性实现的状况。人的类本质的实现寓于对象性存在这一规定中。因而从对象性存在出发考察异化劳动更能廓清异化劳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都很关注人的本质、人的异化以及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从对劳动的分析入手,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提出通过社会革命、改变生产方式来克服人的异化,达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马尔库塞认为爱欲是人的本质,但资本主义社会却利用技术理性使人们仅仅满足于虚假需要,出现了消费异化。他主张通过艺术和审美形式来实现人类解放,但由于缺乏现实依据,不免陷入乌托邦的境地。  相似文献   

14.
米兰.昆德拉被认为是思索着的小说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集中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小说将人类的生存情境提到形而上的高度,反映了在那个社会环境下人的扭曲及人际关系的异化等问题,体现出昆德拉对于新时代下现代人异化问题的新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有着尴尬的文化出身和民族身份,这让他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而负罪感又是形成其双重人格的深层原因。卡夫卡的"负罪感"不等于"原罪",而是他特有的生存体验的文化符码。《诉讼》主要通过主人公约瑟夫·K的双重身份和双重人格展现小说"负罪感"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为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和人格异化,艺术上则浓缩为"法的门前"的悖谬性寓言,而主人公的自我救赎是人类普遍境遇的一种诗性观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所展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的自我异化以及人与社会的异化,探讨异化所造成的人与人的冷漠、隔阂与人性的孤独,人的自我散失、变为"非人化",展现海明威对异化的社会与人性的思考,进而揭示主人公哈里在临死前内心挣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具有丰厚的人学意韵,站在马克思人学的视角对社会转型期人的异化问题做现实的考察与哲学的思考,进而剖析当代社会人的存在与异化的哲学源起。马克思的异化观对于当代社会人性的自觉与救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是主体性的存在,“在”是其本体论涵义,即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者,他的出现是自在与自为的结合,是此在与共在的实现。人不是抽象的,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的人,只有在社会以及附带构件中才能彰显其生存状态。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局部能反映整体社会中人的存在镜像。正如马尔库塞对现代社会的“单向度”定位,现代教育也难逃其咎。以肯定性思维为其内核,以普遍性与同一性为特征,以实用与功利为实在目标,以规训制度压抑人性,这些构筑了现代教育的“本真”,即“现代教育神经症”——一种“异化”状态。反思意在解构与建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彰显人的生命存在是教育的本初旨趣。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最为关切、最为明了的概括,人是经由生活实现成长的。作为生活着的儿童,其生活的异化,即意味着儿童远离了符合自己缪斯天性需要的生活,丧失了滋养自身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系统探究阻碍儿童健康发展的异化生活的实质、表现及其成因,有助于唤醒人们对儿童生活现状的反思和对儿童的理解与尊重,并为其提供适宜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钥匙。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既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观察和分析人与社会的方法。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入手,概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含义,即个人的“类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个人的“社会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个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并初步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政治文明、市场经济、物质文明、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建设、建立中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