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谢琴  段维 《中国图书评论》2013,(10):114-119
20世纪90年代,当中国图书市场的供求关系由供应小于需求转向供需基本平衡之时,书评也恰好登峰造极。各家报刊纷纷开辟专门的书评或读书版面,连中央电视台也在1996年开设了《读书时间》栏目;《中国图书评论》《读书》《中国书评》《中华读书报》《博览群书》等专门的书评报刊先后面世。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开辟了图书市场繁盛的新局面,然而,  相似文献   

2.
杨涛 《编辑之友》1992,(4):42-44,77
80年代中,随着改革开放引出中国出版发行活动的多样化,针对出版失控、读者读书缺乏引导等现象,一些富有经验的文化工作者,及时敏锐地提出了加强图书评论工作的建议。宣传、文化、出版领导部门遵照这种建议加强了图书评论的组织与建设工作。1990年春,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在昆明召开了第一届书评研讨会,把书评理论的研究提上议事日程。综观我国近年来的书评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报纸书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兴盛一时。1935年7月萧乾接手《大公报》副刊,特辟书评专栏,得到当时众多书评家的支持,这成为《大公报》副刊的特色栏目,也成为书评栏目中的“翘楚”。新中国成立后,书评常常是报纸副刊上偶尔设置的一个栏目,很少能够“一以贯之”;而且,在很长的时间内,书评只是政治的传声筒、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当代,《南方周末》的《阅读》、《汇报》的《书缘》、《新京报》的《书评周刊》等都拥有了定期的专栏,总结其经验、探讨其不足,对于繁荣书评,营造“书香”社会有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1期刊有天津马晓声先生《论导读性书评》一文。读后有一些想法,写出来与马先生商榷,也请方家赐教。开首马先生把书评分为四类:以介绍图书内容为主的评介性书评;以评论、判断图书内容、形式等价值为主的评价性书评;以深层次探讨图书内容及其得失为主的学术性书评;以引导、辅导和指导读者阅读为主的导读性书评。将书评分类研究很有必要,这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们的书评主要由报刊来承担,全国除《中国图书评论》、《读书》、《文汇读书周报》等几家主要的专业性书评报刊外,《新民晚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新闻出版报》等几家著名报纸也相继开辟了与图书有关的专版。较诸10年前“江山寥落”的状况,现在确有方兴未艾的趋势。不过,我觉得目前我们的书评界多拘泥于报刊这块“故土”,而对电视这一文化传播媒介的书评作用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6.
盘点2007年图书市场,可谓好书层出不穷,彰显了这一年出版的优秀成果。2008年1月25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发起,《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新京报》和本刊等42家媒体联合推出的“2007年度十大图书”评选结果于北京揭晓。  相似文献   

7.
(依次为作者性名、篇目、期数//页码) A安国楼早期复威夷客家妇女的“黄金”梦—仅威蔚对中国客家人的描述51122陈传才陈刚B白烨半夏本刊特稿步平一个人的排行榜—2《X万年的十部长篇小说对101经典:读,读法,及其他创14《中国图书评论》杂志2以巧年度优秀书评文章人选作品11113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27家媒体联合推出“2(X拓年度十大图书”“优秀书评作者”21117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初选入围图书与选题对119东亚地区能否建立面向未来的历史认识11114陈四益陈永国的缘起陈勇陈玉立C蔡静曹洪洋常建华成中英常明艳程方勇程巍常梧陈…  相似文献   

8.
由中宣部出版局、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青岛出版社协办的第二届全国书评作者培训班7月18日至7月23日在青岛市举办。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20多家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参加了学习,并研究了书评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新形势下的图书评论工作,广泛交流了图书评论与宣传工作的经验。图书评论工作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书评作者和著有书评专著的书评家。为使书评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把建立书评作者队伍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每年一度的全国书评作者培训班,旨在培养书评骨干,同时为图书评论学会的团体会员单位提供交流经验、广泛交友的机会,也为出版社编辑人员、书评作者掌握书评知识、了解书评现状创造了条件。本栏刊登的几篇文章,就是这期培训班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9.
叶建 《出版科学》2012,20(5):103-107
《图书评论》作为国立编译馆主办的书评期刊,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但是不能以此否认刊物在近代书评期刊史上的地位和价值。20世纪30年代初,《图书评论》以书评的形式关注新兴学科的发展,回应思想文化界中重大问题的争论,是当时办得较有特色的学术期刊。但终因其语言风格在当时出版界、学术界引起诸多非议,成为迄今为止评说纷纭的众多近代期刊之一。  相似文献   

10.
书评可以扩大书的影响,书评可以帮助读者选书,书评可以提高图书质量,书评是联系出版社、作者、读者之间的纽带,优秀书评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一本书的价值,书评有助于党的出版方针的贯彻执行。在此向您推荐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书评例话》一书。本书精选了《图书宣传评论与编辑工作》、《图书评论的理论与写作》等评论文章,对出版工作者具有实用价值。本书的读者对象:新闻、出版工作者、从事理论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的有关师生。本书由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吴道弘同志撰  相似文献   

11.
陈源蒸 《图书馆杂志》2005,24(12):68-70
国际上一些著名报刊,对书评的“公信力”非常关注。今年7月,《华盛顿邮报》发表了威金斯的一篇书评,称欧文的一本书“松松垮垮、未加修饰的文字堆集……仿佛作者刚从又一场噩梦中醒来,开始难以自禁地唠叨起来”。一个月后,该报为这篇书评公开道歉。道歉的理由,并非评者对欧文恶语相向,而是书评者与作者相识并有过节,而威金斯没有事前说明。《邮报》说,“如果我们知道,欧文和威金斯过去有过交往,我们便不会约这篇稿子了。”由这件小事,可以看出一家著名的报刊,是何等地重视书评者的挑选,以求制度上保证书评的公信力。 非常羡慕《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著名报刊对书评者身份的严格挑选制度,但中国图书馆界圈子不大,要找到与作者全然不识的书评者已经很难,更不要说通过制度性措施来实现此目的了。我们在这个栏目中一心所盼的,只能是名家评非名家、长者评晚辈、师长评学生,等等,这一类型的书评。我想,也许只有这样的书评,才能使评者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最真实的写出他们对作品的认识及对学问的理解。 本期所选用书评者之一的陈源蒸成名很早,10多年前他的《宏观图书馆学》横空出世,给我们的惊喜不亚于于良芝的《图书馆学导论》。虽然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陈源蒸先生主攻图书馆自动化.但对基础理论的热情不减。不久前与陈源蒸先生通过一个电话,得知他退休后重新关注基础理论,正在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地梳理着基础理论问题。这篇书评中,陈源蒸先生对《图书馆学导论》评价极高,用上了“学术享受”这样的评语,一位学术前辈对后来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但是陈先生对《导论》的喜爱,却不影响他有一说一地说出了对《导论》的不同看法。不论人们是否认同陈先生的这些不同看法,但应该可以看得出它们是作者不受任何功利目的影响的真实感受。这种真实,无疑保证了书评的公信力。也许,这就是我们期盼“名家”多些书评的原由。 本期所选用另一篇书评同样来自名家,是于鸣镝先生评夏候炳的《参考咨询新论》。于鸣镝先生是一位异常勤奋与高产的作者,也是一位个性十足的作者。他的文风朴质,语言直白,绝无半点学究式深沉而对于不同学术见解,无论对方名气大小,都能不留情面地批评。于先生的这种写作风格,在我看来更适合于写杂文而不太适合于写书评。因为杂文需要犀利而书评却宜优雅一今天刊出的这篇书评中,于先生一如以往的语言风格,一口气道出了《参考咨询新论》的六大优点明快的言语彰显出于先生有一说一的评论特点,只是最后谈及不足时一笔带过,有些未能尽兴发挥之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为繁荣我国图书评论事业,调动广大读者参加图书评论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图书评论工作的学术性及广泛性,根据学会《章程》和理事会决议.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开始吸纳个人会员。凡热心图书评论工作、有一定书评理论素养和较为丰富的图书评论实践经验,具有较强书评  相似文献   

13.
何谓书评?顾名思义:就是指对图书的评论。这说文解字般的定义对否?翻开《辞海》,书目、书序、书学、书品、书谱、书传……却唯不见书评。据有人考证: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书评,孔子评《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司马迁评过《离骚》,曹丕写过《典论·论文篇》,朱熹集注过《四书五经》,金圣叹批点过六大才子书。然  相似文献   

14.
徐雁(秋禾)是当代中国著名的书话书评家。2007年初,中国图书评论学会首次联合27家媒体,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四位优秀书评人,他位列其中。二十余年来,他在书话书评写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体特色。该文首次梳理了他在文体上做过的探索,总结了他在成熟的书评观形成以后,书话书评文章在题材、立意、文章结构等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12月上旬,中宣部出版局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两次邀集在京的120多家出版社就加强书评工作问题举行座谈。与会的各出版社负责人和负责书评工作的编辑参加了座谈会并就书评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中宣部干部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伍杰同志就加强书评工作问题讲了话。他强调了书评对读者的导向作用和对出版事业繁荣的促进作用。提出今后《中国图书评论》杂志要评好书,评有争议的书,评热点书,评倾向性问题,文章要短,信息量要大,可读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书评界的一场大聚会——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999年10月17日在北京韬奋中心的“出版之家”举行。七十余位出版社的领导人物、知名学者、书评家济济一堂,听取了工作报告,选举了学会新一届领导机构,讨论丁书评事业的现状及未来展望。中宣部出版局局长朗书林、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卢玉忆参加了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宋镇铃主持了会议。学会秘书长王大路代表学会理事会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的十年历程,总结了学会承办中国图书奖、出版《中国图书评论》杂志和加强书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书评即图书评论,它是对图书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围绕书评进行的一切理论和实践活动称为书评工作,其核心是书评。书评工作决不是一项无足轻重、无关紧要的工作,而是与出版发行工作、图书情报工作相并列的重要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受上述两项工作的干扰,它具有自己的客观价值,在文献信息交流中起媒介作用。书评既是读者接受文献信息的消化器官,又是出版信息的反馈渠道。在学术交流中起催化作用。一、书评工作的社会功能书评的社会功能与图书的作用既紧密相联、又各有千秋。大体说来,书评工作有以下几大功能: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闻”的定义是个讨论多年的老问题。“曾”文对此又有“新议”,实是因李良荣先生的《新闻学概论》(二版)一书而发,于是这篇文章又似乎成了一篇书评。书评就其性质而言是评论,称赞与批评均是其题中之义,对同一事物见仁见智,也是评论的常见现象。当然,“曾”文所论或有片面与不足,倘李良荣先生乐意回应说明,则是我们所欢迎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人系列教材之一《图书评论与阅读推广》为语境中心,叙述了"馆员书评"与"在馆书评人"的缘起,阐述了"在馆书评人"是"学习型图书馆"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认为在全民阅读立法促进时代,有着领读者作用的"馆员书评",是深化校园阅读推广活动的一个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20.
书评的堕落     
石湾 《传媒》2001,(11):34-34
如今的传媒,很看重书评,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当然很感欣慰。且不说报界有《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国图书商报》,期刊界有《读书》、《博览群书》、《书屋》等等专门评介图书的名牌报刊。单就报纸而言,不只是设有专门的读书版,而且在各种副刊上出现的书评也难计其数,几乎随处可见。从某种角度来看,显然是出版业繁荣兴旺的一种反映,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