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中学化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与氧化还原反应密切相关的反应、理论及应用,在高三复习中帮助、指导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2.
2015年化学学科的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和要求略有变化,必考内容部分"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增加了"掌握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技巧相关资料讨论较多,但在讨论中往往侧重特殊配平方法和技巧,容易误导学生。本文主要分析、探讨氧化还原反应一般意义上的配平方法,并建议在学习配平时注意把抽象的化合价变化数转变成具体的原子个数,这对学生较容易理解并掌握配平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学习的核心概念。既是初中所学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深化与拓展,又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电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积极倡导"教、学、评"一体化,促进每个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本文以身边的化学现象为切入点,结合生活和生产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现象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4.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对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启发学生他们在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介绍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局限性的,教育学生从发展的观点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0,(37):132-133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课例主要是以"元素与物质"这一学科大概念为轴,整合氧化还原概念相关化学史,提出从物质角度、元素角度、微粒角度这三大角度出发,用以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且提出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两视角探析氧化还原反应认知模型,分析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性质及其相互转化,提升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认知和应用。本文主要目的在于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课例彰显学习情境、学习任务与知识、素养的紧密结合,体现教学过程"教、学、评"的一致化与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以"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为例,比较中国现行的三套教科书和美版教科书在位置编排上的不同之处,发现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处于教科书的不同位置时对于教学活动的影响,寻找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在教科书中的什么位置更利于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黄秀琴 《考试周刊》2013,(9):143-144
<正>"氧化—还原反应"既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因为在中学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学生要学习到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生只有真正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准确理解其反应的实质。这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8.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一个重要的学习主题,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过程,与其它主题的学习紧密联系,对于中学化学学习至关重要.为了整合知识点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连贯发展,依据现有研究、化学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新化学教材、学生学情及认知规律,将"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化学的学习分为六个阶段,为学习内容和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合理的学习进阶过程.  相似文献   

9.
"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介绍在多元外在表征教学理论的指导基础上,通过三个环节的设计,实现更好更有效地把握"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以促进和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基于"随机进入教学"思想,从得失电子守恒规律的基本认识与应用、在具有"中间态"的反应体系中的应用、在多氧化还原反应体系中的应用等层次和角度,设计与解决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随机进入",促其实现对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规律的深度学习,建立变化与守恒观念,培养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7.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台湾问题有国内和国际两大因素,台湾问题的解决也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出发。本文主要是从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层面对台湾问题进行法理分析,强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是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