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阿甘正传》:好莱坞巨片生产策略的成功动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甘正传》具有着积极的人生了向和独特的美学追求,既表现出了对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倾向一定程度的回归和认同,同时又有着不同于古典现实主义的独特之处,它充分吸收了以往好莱坞巨片生产的许多可贵经验,又体现了强烈的创新精神,其深邃的文化洞察力、对时代精神敏锐的感受力、高超的叙事技艺、清醒的商业头脑、对电脑特技出神入化的娴熟运用和整合创新才能尤值称道。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继承了古典散文现实主义的传统,又有所创新,具有素朴缜密、清新隽永的独特艺术风格,长期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对我国现代散文的创作很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人世间》,其作者梁晓声凭借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现实主义文学论述的深刻理解,以作家独特的个人亲身经历和人生阅历为依托,运用“巴尔扎克式”的写作和其独特的的“好人文化观”描绘了一幅横跨近40年的中国北方市民生活图景,弘扬正能量与善良美好,实现了在对现实主义经典理论坚守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与超越,达到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新高度,从而推动了当代文学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复归。  相似文献   

4.
哈罗德·品特是当代剧坛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荒诞派作家之一。他对荒诞派戏剧加以改造创新,重新加入现实主义元素,使其剧作成为一种既有别于法国荒诞派又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独特艺术作品。本文通过对品特的经典之作《看管人》的分析解读来反映品特的思想内涵及其特有的“品特风格”。  相似文献   

5.
哈罗德·品特是当代剧坛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荒诞派作家之一.他对荒诞派戏剧加以改造创新,重新加入现实主义元素,使其剧作成为一种既有别于法国荒诞派又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独特艺术作品.本文通过对品特的经典之作<看管人>的分析解读来反映品特的思想内涵及其特有的"品特风格".  相似文献   

6.
胡风是中国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大师,他对中国20世纪现实主义的发展与深化有着重要的贡献。胡风以自己独特的理论话语传达出对现实主义质的规定性的理解与把握,他毕生致力于维护现实主义的真本面目,防止现实主义受外力影响而僵化变质。胡风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主体性现实主义创见,更有力地坚持了现实主义而并没有越出现实主义疆界,他对现实主义的执守和创造性的突破,既属于特定时代,又具有现代超越品格。  相似文献   

7.
李龙云是新时期剧坛上一位立足于现实主义而又不断创新追求的剧作家,他的三部话剧代表作留下了他在现实主义道路上探索前进的坚实的足印。《洒满月光的荒原》较之前两部剧更有着突破性的创新,剧作倾力探索人生,展示人性,表现人情,将现实主义提升到生命意识的层面;而对人的存在意义的特别关注,则达到对中国社会特定历史时段的形而上的概括,获得对中华民族历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整体,深刻的把握,对人物内心独白创造性地描写,独特的音画交响的有机插入,营构出诗的意境和独特的舞台艺术形象,将人物心灵历程诉诸观众(读)的听觉与视觉,加上极富抒情意味的诗的语言,赋予剧作浓郁的诗剧品格。  相似文献   

8.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有其独特的艺术原则和创作方法。它在现实美学观念上融进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但又超越了它们各自的局限;在表现方式上,它运用亦梦亦觉、人神相通的原始神话来承载拉美荒诞怪异的现实;在艺术手法上,它大胆实验创新,形成了一种空前的世界艺术手法的大融合、大汇集。  相似文献   

9.
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作家们从不同的审美视域表现着各色人等的不同状貌和境况,塑造了一批鲜明独特、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出了他们的心理深度和精神世界。既丰富了当代文学人物形象的画廊,又深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仅就创作方法而言,长期以来,我们对构成鲁迅现实主义基本因素的特征性艺术手法——写实,作了较深的发掘;近几年来,又探讨了“写实”以外所吸收的某些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但此种探讨尚未获得汇入世界文学大潮的“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的宏观视野;亦未提到鲁迅独特的选择、融汇、创新的高度;更未向主、客体辩证关系的哲学深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对科技的工具理性的反思和人类前途命运的焦虑,灾难电影已成为世界电影一个新的类型和潮流,它的积极作用在于把人类从"自我"中心主义的自大自恋中唤醒,回到"认识自我"的轨道上,恰当确立人在这个尚属未知和神秘的宇宙自然中的位置。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以好莱坞为主导的灾难电影是资本主义实现资本增殖,推行文化观念、生活观念的策略,它以电脑特效作为技术基础,以奇观、震撼的视觉效果刺激人的感官,达到娱乐受众的目的。灾难电影以游戏的态度来看待人类所面临的灾难,属于后悲剧时代的娱乐化的灾难叙事,缺乏从哲学、宗教的终极追问的角度,去反思人类所面临的苦难和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2.
在好莱坞"特定类型的故事"的影片分类中,不难发现以人类生存危机或灾难作为叙事主线,以拯救意识作为"特定的方式讲述"来不断重写的影片。拯救意识作为一种话语精神,以英雄形象为符码,书写英雄对世界或世人的救赎神话;又以自我救赎关怀英雄的自我人生困境和人性回归,修正现实道德秩序和自我世界,渗透着人类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3.
"独立电影"作为分类概念和制作模式在199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生产格局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本文追溯了"独立电影"作为一种生产模式与好莱坞电影的历史渊源,指出"独立电影"作为一个风格描述和批评概念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者认为,根据下述三个方面来确定具体的"独立电影"或"独立电影"例作者在涉及美学、技术、经济和社会诸方面的历史位王:(1)他(它)们在电影工业/产业中的地位;(2)他(它)们所采用的形式/美学策略的性质;(3)他(它)们与更宽泛的社会、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状况的关系.最后,作者强调了"独立电影"在中国电影生产场域和批评场域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艺术性与商业性的“两结合”,只是对中国电影的较高要求,而奥斯卡奖评委秉持的“潜规则”是——技术诚可贵,人文价更高。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生克消长始终贯穿了世界电影的发展史。在20世纪世界电影的早期发轫阶段,科学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电影艺术的魅力有赖于技术进步才得以发扬;中期发展阶段,经历了电影史上的“三次运动”,世界电影的人文性几度成功地压倒了技术性;后期发达阶段,科学又在扮演压倒性的角色,然而美国电影界的学院派始终不渝地捍卫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人文精神。好莱坞编剧大罢工的胜利,凸显了电影文学和它所代表的人文性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好莱坞电影受世界许多地区人们的欢迎,其最基本的原因并不是高超的电脑特技和光鲜的明星,而是能被大多数人理解的人性思考。好莱坞电影蕴涵的伦理意识弥漫在诸多影像中,并已成为好莱坞电影工业支配性的内在结构法则,这一点正是好莱坞经典的奥秘之一,也是往往为模仿者所忽视的好莱坞电影的精髓所在。文章从好莱坞最具代表性的四大类型片入手,对其中的伦理意识表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QI Rong-qing 《海外英语》2014,(9):214-216,219
Hollywood movies are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American culture while promoting its mainstream ideologies and core values via the silver screen.The Christian elements embodied in Hollywood science fiction films reflect the importance of Christianity in American culture and distinguish themselves from science fictions made in other countries,therefore serve the studies of Hollywood films and American culture.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界定“国家形象”概念与梳理国外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种种误读的基础上,提出当今世界各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之争,很大程度上在于世界各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与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国家形象之争;塑造国家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包括影视艺术在内的一切文学艺术不可回避的、首要的、长期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二战催生了好莱坞西部片、歌舞片之后的第三大类型片——战争片。其间,珍珠港无比重要,它将经典的“复仇”叙事推送到国家级别,由此确立了好莱坞战争片的核心价值。战后好莱坞二战影像以“历史叙事”和“个体叙事”的不同方式先后展开,“美国大兵”形象分别承担了“王朝喜剧”和“个体悲剧”的审美功能。由于强大的影像冲击力,“美国大兵”逐渐成为“泛影像”娱乐产业重要的“资源库”之一,获得了影像中的神话地位。  相似文献   

19.
浪漫精神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的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浪漫精神也进行了发展和演变。浪漫精神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 ,形成了三种形态 :即自由自在的浪漫精神、被现实问题缠绕的浪漫精神、以及丧失诗意的浪漫精神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认知-知识体系"之一的电影在影像的表意过程中反映意识形态。好莱坞影片中的华人形象某种程度上记录了美国社会对其认识的思想轨迹,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融合。近几年美国电影作品中的华人形象呈现出多样的性格特征,但主流意识形态的审视视角依旧脱离不了固有的框架。全文应用相关电影理论,解读好莱坞电影对华人的阐释视角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