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7 毫秒
1.
扩版应该扩些什么?顾冰清现在不少报纸都实现了扩版,无论是日报还是晚报,也无论是党报还是专业报,从对开4版扩至对开8版、12版、16版,甚至更多。有的即便没有扩版,但也憎出了诸如周末版、星期刊和其它周刊、专刊等等,有的还办有报中报。报纸的扩版增期,标志...  相似文献   

2.
评头品足     
“扩版”的忧虑●顾冰清现在的报纸,几乎各家都实现了扩版,从对开4版扩至对开8版,甚至是12版、16版。有的即便没有扩版,但也增出了诸如周末版、星期刊等等。从人们需要丰富多采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和报家的经济效益这两个方面来看,报纸的扩版,对广大读者和报纸业的繁荣生存,是一件有着双重效益的事情。因此,报纸扩版本是件喜事。但由于有的报家在对待这双重效益的时候,往往考虑到自身的效益多些,而  相似文献   

3.
程前 《军事记者》2001,(11):20-21
时下,地方报业竞争日趋激烈,新闻改革方兴未艾,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报纸的扩版热潮正风起云涌、日渐升温。与地方报纸扩版遥相呼应的是,军队报纸扩版工作目前已启动,经总政治部批准,《人民海军》、《空军报》及兰州军区的《人民军队》、北京军区的《战友报》等6家军队报纸由原来4开4版的小报扩版为对开4版的大报,吹响了军队报纸扩版的号角。然而,军队报纸扩版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前行中的坎坷与荆棘我们终究要面对,对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从广洲日报的实践看报纸的扩版改革黄景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8年前,广州日报在全国地方报纸中开8版先河至今,神州大地己出现过几次报纸扩版潮。1987年1月1日广州日报由对开4版改为对开8版的时候,除人民日报是对开8版外,全国大报都是对开4版...  相似文献   

5.
自1993年元旦起,《大同日报》由四开四版扩为对开四版。扩版后的报纸究竟应是什么面孔?外延扩大后,内在质量该如何提高? 在1992年12月13日扩版试刊《致读者》中,编辑部就明确表示,办“一份饱含新意、看过之后便知天下事的报纸”,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扩版的重点是,“加强经济新闻报道,力图使经济报道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为读者的生活服务,使报纸的各个版面更贴近时代,贴近改革现实,贴近城乡百姓,为读者所喜闻乐见。”从近3年的新闻实践看,扩版初衷未改,整个报纸的确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面对报纸市场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扩版增版的地市报,冲破狭隘的地域观念,纷纷腾出版面将时事报道引入“大堂雅座”,试图让时事报道和地方新闻一样成为“拳头”,以争夺读者。许多地市报在此作了有益探索。也有不少独到之处。但毋庸讳言,总体来说地市报时事报道尚处在起步幼稚阶段。怎样把地市报时事报道办出特色,用时事新闻吸引更多的读者?笔者结合多年夜班实践,从地市报时事报道的特性、定位、取向和编排特色谈一管之见,以求教行家。  相似文献   

7.
方军  谢智 《新闻前哨》2001,(6):33-34
报纸的时事报道作为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的窗口,正在或者说已经被飞速发展的网络传媒投下的身影挡住光芒,并且被贴上“反应迟缓”、“窗口窄小”等封签。报纸并非没有采取对策,但出版提速只能让今天的读者尽早阅读到昨日的新闻,无法同网站每日数次、数十次新闻刷新乃至即时新闻滚动相抗衡;对时事版的扩版增张,也不过是增加了在网上一次或几次鼠标点击的信息量。 从报纸的新闻构成看,网络传媒挑战传统媒体,报纸的时事新闻首当其冲,时事报道难度增加也就不足为怪。有人认为,网络的发展给传统媒体敲响了“丧钟”,那么时事报道也难逃…  相似文献   

8.
作为时事版编辑,如何经营策划好时事版,如何应对挑战?笔者就此联系工作实际谈几点思考. 扩大容量.现在很多报纸纷纷扩版,但多是为副刊或专刊类,留给时事新闻的版面很有限.  相似文献   

9.
精心制作新闻大餐──谈扩版后的光明日报喻国英光明日报1993年1月1日正式由对开4版扩为对开8版。在该报当时总编辑徐光春“十二个转变”的业务思想指导下,这次扩版不是版面的简单叠加,而是实现了内容上的质的飞跃。重点报道:成为报纸主角光明日报作为一张全国...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去年以来,许多报纸纷纷扩版。我们《保定市报》今年元旦也由四开四版扩为对开四版。报纸扩版,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不仅是版面量的扩大,更是报纸质的升华,也是报纸本身为了进一步发挥地方报纸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报纸扩版如一股狂潮席卷中国报界。几乎所有的报社,都一个劲地扩大自己报纸的版面。四开变对开,四版交八版、十二版、十六版,周末版、星期刊、月末版和各种专版专刊纷纷问世,从而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报纸扩版现象。那么,怎样通过报纸扩版来深化新闻业务改革呢?我认为在总体策划和具体操作上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2.
1993年,报纸出现一股扩版热。中央一级的不说,单说省报,就有近20家扩版。1994年,眼看又是一个扩版热。人民日报将星期二、五的8版改为12版,省级综合报纸8版将普及化;不少地市及部门报纸四开改对开,不少地方还办了新报。  相似文献   

13.
地市报应对“厚报”冲击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国内不少报纸在变厚。经过近年来的几次扩版潮之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报纸,一般都有几十版,甚至上百个版,读者拿在手里的是厚厚的一叠。有专家认为,我国报业已步入了“厚报时代”。与这些动辄几十个版、上百个版的“厚报”相比,我国绝大多数地市报在新闻的信息量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目前,大部分地市报纸的版面只有对开四版或八版,有少部分甚至还是四开四版。而由于财力的限制以及缺乏扩版所需要的广告源的支撑,对大多数地市报而言,要在短期内大规模扩版是不可能的。随着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高速公路网络迅猛发展,从省城等大城市通往各…  相似文献   

14.
扩版之后应“可读”孙根荣我读新民晚报已有多年了。这家报纸原先仅为四开6版,现为四开16版。扩版之后的新民晚报,非但不降质量,反而大大地增强了可读性,而且它的可读性始终别具一格──短、精、多。新民晚报的扩版成功经验颇值得其它报纸借鉴。由此想到,时下有的...  相似文献   

15.
扩版潮不期而至的扩版潮,冲击着1992年的中国报业。新年的钟声响过,文汇报的读者捧读到了8个版的报纸,该报去年9月即发布预告,其后又4次试刊,多方征询意见,终于如期隆重推出两大张8个版的报纸。福建日报、黑龙江日报也于同一时刻完成了同样大幅度的扩版动作,这一东一南一北3家报纸,继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天津日报之后,跻身于省级以上综合性日报少数8版报纸的行列中,而解放日报在日出8版之外,今年于每周六又增出一张4开8版彩色报纸。今年下半年,北京日报也将“加盟”这一队列。广州日报于1990年即出对开8版,新年伊始,又  相似文献   

16.
在广大读者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从1992年7月1日起,《新民晚报》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决策:由四开8版扩大为四开16版。半年多来的实践表明:这次扩版是成功的。报纸的发行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8万余份,目前已达168万余份,仅次于《人民日报》,成为全国发行量占第二位的报纸。纵览全国报界,由1992年初见端倪的扩版热不断升温,到今年可称之为扩版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国扩版报纸达130多家。在北京,100多种公开发行的报纸中,有63家不同程度地扩大了版面;在全国30个省、市、区党委机关报中,有17家扩大了版面;还有不少报纸正在酝酿扩版的计划。  相似文献   

17.
汤晓荣 《传媒》2000,(7):7-8
监督报纸的规范出版,审批报纸的临时增版增期、减版减期,是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日常性管理工作。近年来,我国报业空前繁荣,发展迅速,竞争日趋加剧。为了应变市场,增加信息量,增强时效性,争夺读者,加大发行量和增加广告份额,于是报纸出现了“三多”情况。 一、临时增版多。目前,我国的多数报纸已完成了从对开四版至对开八版的扩版进程,一部分已扩为十二版二十四版,经济发  相似文献   

18.
简讯     
△大同日报自1月1日起由四开四版扩为对开日报,逢星期日出《大同日报·星期天》刊。大同日报扩版后,继续坚持了新闻工作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并增大了信息量,扩大了报道面,增强了指导性、服务性、可读性,使报纸更好地  相似文献   

19.
自2001年11月13日起,湖南省常德晚报从原来的四开八版扩为十六版,这是湖南省同期创办的晚报中第一张扩版的报纸。扩版后的常德晚报坚持新闻立报、贴近生活的办报方针,在内容上力求贴近性和可读性,形式上力求新、活、精、广、短。此次扩版报价不涨,受到读者好评。常德晚报扩版力求新、活、精、广、短@叶敏  相似文献   

20.
1987年元旦,《广州日报》在全国地方报纸中率先“破题’,扩为对开八版,此后神州大地出现过几次报纸扩版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起来的县(市)报,近年来也纷纷扩大版面和增加刊期。目前,江苏的60多家县(市)报中,60%以上已扩为四开八版或十二版的日报,最多的已是四开十六版。浙江的萧山、义乌等县级报纸,早就出了对开报。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全国最基层的党报县(市)报,对促进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对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县级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县(市)报在什么时候该扩版?扩版后遇到的问题该怎样解决?这是值得有关方面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