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贝娄是美国当代最富盛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更是为他迎来了最初的声誉.有学者认为,贝娄使《奥吉马奇历险记》充满了喜剧的色彩,也有学者认为,作品是悲观的概括.本文认为小说的写作意图是“不确定”的,贝娄试图通过这种“不确定”演绎真实生活,呈现世界的本质,表达其对人及世界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2.
《奥吉.马其历险记》是贝娄的第三部小说,主要描述了犹太青年奥吉为了寻找他"足够好的命运"而漂泊的一生。故事是以双重流浪的形式构建的,一层是身体流浪,一层是精神探索。小说反映了贝娄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即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文章旨在对奥吉的双重流浪进行分析。通过对贝娄流浪情结来源的研究,揭示奥吉漂泊探索的驱动力量之所在。同时,从犹太民族的思想观念和存在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出发,对奥吉没有终点的旅程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是索尔·贝娄创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像他的其他作品一样,索尔·贝娄在《奥吉·马奇历险记》里利用存在主义理论分析了主人公奥吉·马奇的历险旅程,试图回答有关人类存在的问题。这部作品着墨于自我意识和社会荒诞性,反映自我和现实的矛盾,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心理,从而揭示了奥吉的历险经历在本质上是他在荒诞的世界里进行自由选择,通过自己的行动创造自我本质,从而达到真实存在的过程。它呈现的不仅是某个个体的遭际或民族的命运,而是现代人类艰难地进行个体选择、寻找自我位置、解决归属感等进退维谷的普遍窘境。所以,这部小说对物质生活富裕而精神存在危机的现代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于珊 《文教资料》2011,(18):29-30
贝娄的《奥吉·马奇历险记》叙述了主人公奥吉在人世间的流浪.进而呈现了美国社会十九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纷繁的现实社会画卷.本文尝试从异化的观点来解析奥吉对自我本真的求索与追寻,并通过奥吉提出的乌托邦理想来展现贝娄对人性所寄予的高尚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之中的"旅行"内涵,指出作者贝娄通过奥吉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而揭示了社会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之中存在的"模式化与反模式化"的问题,并对"犹太人地位"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6.
玛琪形象浅析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SauI BeIIow1915——)的《奥吉·玛琪历险记》初版于1953年,由纽约海盗出版社出版,次年即获得国家图书奖。这是一部使贝娄赢得声誉的作品,也是当代美国文学描写自我意识和个人自由的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7.
黄漫 《文教资料》2007,(5):67-68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与《奥吉·马奇历险记》都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主人公哈克与奥吉都是性格具有反抗性的贫苦流浪儿。反抗促使他们摆脱束缚,踏上追寻自由的冒险旅程。然而在不同的时代下,哈克与奥吉的反抗与追寻有不同的结局与含义,因而两个人物形象也具有不同的典型意义:哈克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废奴运动的产物、是追求自由与新文化的象征,而奥吉是异化世界的牺牲品、是“反英雄”的典型。  相似文献   

8.
提到儿童文学中的世界经典"顽童",大多数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东方文学中那个追求个性、桀骜不驯的皮猴孙悟空,西方文学里《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那个"顽童"汤姆· 索亚.《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原名为The story of the boy,即"善良的坏男孩".可是,首创这个形象并不是马克·吐温,而是另一位美国作家托马斯·巴雷·奥尔德里奇,他那部半自传性质的小说《坏孩子的故事》比《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整早发表了七年.其书名是The Story of a Bad Boy,讲的是一个"善良的坏男孩"的故事——他的坏,只是相对于他身边的那些好孩子而言.  相似文献   

9.
封面画简介     
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大作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作品风格诙谐幽默,大家耳熟能详的小说有《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绘本《生死之谜》以大画家米勒复活的故事,提示现实与人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幽默的艺术     
本期“精彩一瞬”栏目的内容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本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斯。他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贫穷的乡村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经营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最终使他名扬天下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他的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1884)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汤姆·索亚历险记》说的是汤姆和其他孩子因为校长对待他们太严…  相似文献   

11.
张军《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的引路人研究》一书是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又一力作,该书从"引路人"的角度对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成长小说进行深入探讨,令人耳目一新,帮助研究者加深了对索尔·贝娄成长小说及美国犹太文学的认识。该书逻辑严密,语言凝练,视角新颖,值得研读。  相似文献   

12.
索尔·贝娄笔下的金钱世界———浅析《勿失良辰》巩惠昌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现实主义的主要发言人,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索尔·贝娄是美国最具有人道主义表现力的、最能深刻微妙地打动人心的现代喜剧作家。他的名子由于他发行量高达数千万册的小说,早已飞...  相似文献   

13.
梁丽娥 《海外英语》2011,(1):207-208
《雨王汉德森》是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它被作为流浪汉小说的代表作进行解读。但是笔者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汉德森不仅是一个流浪汉的形象,更是一个流亡者,其流浪之旅仅是被迫精神流亡的载体。本文用萨义德的流亡理论来分析汉德森这一人物,指出汉德森是具备时代特征的流亡者,其最终的重生表达了索尔·贝娄的人文主义浪漫精神,他对汉德森这一流亡者的信心即是其对人类精神困境出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5,(A3):14-15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是美国女性文学中的经典著作之一。小说通过对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马奇一家日常生活的描述,刻画了鲜明的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新女性形象,表达了女性自主自强、追求平等的诉求。本文以马奇姐妹们的母亲为中心,分析论述马奇太太在"小妇人"们的成长历程中的重要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克.吐温的三部儿童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都是他创作鼎盛时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文章着重从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叙事话语等方面分析马克.吐温儿童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祝平教授专著《索尔·贝娄小说的伦理指向》(2019年)以翔实的资料、严密的逻辑、辩证的思维充分论证了索尔·贝娄小说的肯定性伦理思想,是中国当代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文学伦理学批评成功应用的一个范例,实现了一个成熟、有责任担当的中国学者的学术志向,同时也为学人指出了把握和践行中国特色批评话语权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7.
吴静 《考试周刊》2009,(9):39-40
本文采用美国犹太裔女性主义者贝蒂·弗里丹的理论,对贝娄小说《赫索格》中抗争"女性的奥秘"的波琳娜与马德琳两位犹太女性进行了女性主义解读,表现了贝娄对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世界中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两性关系等问题的认识,揭示了他对女权主义激进分子的强烈贬谪。  相似文献   

18.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索尔贝娄的小说中,主人公的犹太身份特征总是处于一种由强到弱的淡化过程中。这种淡化的轨迹有两条:一是以时间为线索,另一条则是以空间为线索。贝娄小说中主人公的犹太身份是贝娄文化身份的重要风向标。循着这两条变化的轨迹,贝娄的文化身份由犹太作家渐变到犹太作家和美国作家直到他所自称的"一个有着犹太(文化)遗产的美国作家"。这种身份的演变使索尔贝娄不断超越了种族的局限,使他在展现和探索人性的过程中有了更丰富和宽泛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典范之作,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新精神分析文论中"生产性的爱"这一人学理论,从爱情、亲情与友情三个方面探讨贝娄小说《赫索格》中的人性异化问题,旨在了解贝娄通过描述异化反对异化,以及主人公在异化环境中如何发挥潜能,努力实施自我体验,进行自我拯救,追寻"存在真谛"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张军的著作《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的引路人研究》从成长小说的研究视角入手,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三部典型成长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勿失良辰》及《贝拉罗莎暗道》)为关照,结合一定的理论或观点,深入探讨了贝娄成长小说中引路人的引领策略及其影响,全面剖析了引路人的文学意义。该著作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一部关于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将有力推动学界对索尔·贝娄及其作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