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对自然和社会能动改造的结果。它们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测量器。从本质意义上来说,物质文明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着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不仅表现为以生产工具为主导的物质手段的进步,而且表现着人对自然界索取,占有的质量与数量的水平。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的自然世界和改造主观的自身世界中所形成的精神成果,它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即包含人的主观世界的丰富和深化,又包括人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拓展。在我国,人们通常把它分成两大块:一是思想道德,如理想、情操、信念、观念、伦理道德等;二是科学教育文化,具体包括教育、卫生、体育等在内的文化设施,文化形态以及人们的文化活动等等。从总体上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反映了一个社会发展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密不可分。一方面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它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精神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物质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精神文  相似文献   

2.
生态批评所倡导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人类应该减少自己的物质欲求。人类的自我拯救之路是"勇敢的承担起人类的生态责任或使命,追求尽可能简单化的物质生活和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谐"。海明威早期的短篇小说《士兵之家》(《在我们的时代里》1925)中刻画了主人公克莱勃斯战后回乡的生活。因为残酷的战争不仅造成了自然生态危机,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世界对克莱勃斯不断摧残,使他逐渐陷入孤独、苦闷、恐惧中,丧失了信仰,最终走向了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的异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活动是人类产生物质和精神产品的主要活动,也是刨造了人类自身的活动。人的属性是什么?人有那些基本属性?人类正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认识了它的自身属性。人类的自身认识,在各个历史阶段中都取得了各种成果,人类的自身认识运动还在不断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诗意课堂”的概念 人类认识世界(自然和社会)大体有两种方式:一是科学,二是艺术。自然科学的方法适用于物质世界的研究和认识,用于解读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至今难以成功。社会与人自身情与理、灵与肉的冲突只能用情感、人物、情节等等构成的艺术化方法认识和表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是进步的,这种进步就体现在人类对其所面临的两大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行改造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之中。人类对物质世界进行改造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即物质文明,对精神世界进行改革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即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物质尺度,精神文明是衡量社会进步的精神尺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是人类社会文明在不同方面的体现,其本质规定性是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限自然状态相区别并且反作用于自然界的社会状态。这种状态表明人对周围自然界和社会环境的能动关系,表明人把自己跟周围环境区别开来的…  相似文献   

6.
人类活动的创造本性及其在当代的凸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靠自己的创造活动去满足自身需要的主体性存在 ,创造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这种创造本性集中体现在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交往实践、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生产实践中 ,其积极成果便凝结为社会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创新精神的凸显 ,有其深刻的根由 ,它是当代科技革命的精神体现、是当代社会发展和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内在要求 ,也是知识经济的呼唤。由一般意义的创造进到“创新” ,反映了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两个前后相继时代核心理念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的属性是就人作为一种物质形态而区别于别的物质形态来说的。人的属性中有物质属性,亦即自然属性。人的属性中也有精神属性,但人的精神属性并非是对应于物质属性,因为它在归根结蒂的意义上从属于人的物质属性,它在形成和存在上又依赖于人的社会性活动。所以,人的属性中下一个层次的基本属性不能是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这么两类属性。不仅人的意识、精神依赖于人的社会性活动,而且人的其他许多具体属性特点也是在社会性活动中形成的,所以社会属性就成为人的基本属性之一。人的社会属性是可以跟自然属性平行、并列的属性,又是跟自然属性相互依赖的属性,于是,人的属性中下一个层次的基本属性,只能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么两类属性。  相似文献   

8.
艾特玛托夫在近半个世纪中 ,勤于精神家园耕耘 ,他以特有的焦灼 ,从政治、道德、自然、战争诸方面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各种矛盾 ,观照人的精神世界 ,揭示出精神道德对人、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反思物质通过自身内部固有的原始力量创造出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观点,可以得出只有会自己运动的事物才具有创新能力的结论。人们试图用实践解释说明人类社会和属人世界的多样性问题,却没有认识到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力量来源于精神的自我辩证运动本性。论证精神会自我运动,可以从理论上回答人类创新能力来源于何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化”概念有广和狭义之分,化素质教育中的化不是狭义化,不只是各种知识的总称,不只是人社会科学,不只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它是指广义化,大化,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之中,关于人的内在尺度,即人自身的需要,能力,意志信念的反映,以及体现人的内在尺度的物质成果。因此,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精神现象的各种观念的总和-精神化;二是体现人的精神或说在精神指导下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物质化。化的基本特点:属人性,客观性,社会历史性和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在庄子与佛教思想体系中,尽管没有生态这一名相,但其内蕴着的万物一体与依正不二、尊重生命与慈悲为怀、齐物与众生平等、崇尚简淡生活等智慧,对于当今人类树立天下一家世界观、对世间生灵怀抱一颗仁爱之心、善待自然万物、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提醒人们摒弃"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过把瘾就死"、享乐第一等陋俗恶习,从而在更为深切的层次上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和谐,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然至今已经经历了五个时代:黑洞时代、物质世界时代、低等生命时代、高等生命时代、人类时代。"不适者退化、灭绝"是大自然对生命毫不留情的淘汰法则,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越来越缺失,长此以往,人类生命机体与病毒之间的战争会以人类绝灭、病毒全面获胜而结束。人类的生存空间无限扩张天将灭人,人类的野性丧失人将自灭,因此,人类生命的延续一方面需要极大地压缩自身的生存空间以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在自身的生活方式上需要野性与文明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13.
对象性思维是一种通过对主客体之间做出严格区分、将思维者和思维对象一分为二,也就是将被思考者完全对象化、概念化来进行逻辑分析和理性认知的一种思维方法。近代以来,人类的思维方法朝着对象性思维的方向片面地发展了。这一方面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繁荣,另一方面,由于对象性思维把一切事物甚至人自身都当作对象来把握和占有,所以最终形成了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性丧失的境况,这不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扭曲,也违逆了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现当代哲学的众多流派中,我们似乎总能谛听到一个共同的主旋律,那就是:消解对象性思维,使哲学真正服从于自己的天命。而要消解对象性思维,人类就必须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所写的那样:“充满劳绩,却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以艺术性的思维方式来维护人类生存的根基,以美的创造来丰富我们的世界,以礼赞讴歌的态度使大地和生命得到不断的繁荣。而这一观点与唐诗的文化精神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4.
"人是什么"的人的本质问题,无论就认识对象还是认识价值而言都是一个合法问题,必须由也一定可以由形而上学思维来加以解决。传统阶段的形而上学思维是死界形而上学思维,把"人是什么"回答成了"人是什么物",从而人的根本性、独特性、高级性被"遗忘"了,也造成了理论研究的逻辑错误。同样以形而上学思维为工具,从人是生界存在者、人作为"生命实体个别"具有内在性和自身生成性的逻辑出发点出发,可以得出人的存在由低到高具有个体特殊、个体一般、群体一般、人类一般、生命一般、自然一般等六个本质层次。"人是什么"的哲学问题需要由六个不同层次的语句来整体表述:人是难以确定不同环境下不同意识性的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意识个体;人是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个体;人是由众多特定独立个体人组成的特定独立的人的群体;人是人的类———人类;人是生命中的一种生命;人是自然中的一种自然物。自然由生界与死界两界组成,根据认识对象的不同,理论思维应当以生看生、以死看死,这样的形而上学思维不但可以解决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对自然本质认识这一世界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周易》"天人合一"思想体系里,天地人三才源于并合于一,其中,人并不是一种被动的现实存在,人参与了世界万物的创化,而在这种创化过程中,中国古人非常注意化人为成自然,孜孜以求人为、人事、人道与天道的协调一致性,始终强调世界和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地洞察到:(1)只有在天地人三才和谐的基础上,才真正能够使人为的事情变得自然而然;(2)世界的和谐是天地人三者一体的和谐,仅仅人类一方孤立的和谐是不可能的,因为失去了天地与人的和谐,人类的和谐便失去了基础;(3)我们人类所身处其中的世界的变化运行,人类并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人类的所作所为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世间万物的生息繁衍,因而很自然地人类对世界失衡的生态及其向和谐目标的趋近显然也负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死亡意识的产生源自于"自我意识"的萌发和人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对死亡的恐惧与之相伴而生。庄子通过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及对自然的阐释而达到精神的超越,破解了生命的真谛和死亡的意义。庄子认为生命本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存的;死,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人类不必执着于生的喜悦,也不必戚戚于死的悲哀。  相似文献   

17.
作家韩少功的个人体验提供了一个"返魅"的范例,他的跨文体作品《山南水北》描述了真实世界中一个不可思议的自然生态圈。韩少功不再以"从人到自然"的思维向度审视世界,他投身于山水之间,去静心体察自然的神力,从而能够心存诚恳、恢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发现"上帝"的在场,找到人生的落脚点。文章认为,自然的"魅性"从来就未曾消失,真正消失的是人感受自然、与自然相处的能力。真正迷失的不是自然的神力,而是人类的本心,是现代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这一点的标志性事物是现代都市。生态批评应该抛弃掉"人类中心还是自然中心"无休止的争论,开启政治性的批评维度。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笔下的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伦斯在他的作品中描绘他理想中的世界,他认为现代人的个体意识已被社会意识同化而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只有实现了两性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人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回归到自然人,世界才算完美。  相似文献   

19.
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语法意义"是语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语法意义进行概括形成的一些主要类型就叫做"语法范畴"或"语义范畴"。汉语中的"空间(处所)范畴"也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义范畴,从主要类别上说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即一是跟名词(作为处所本身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一是跟动词(跟动作行为相关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语法意义”是语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语法意义进行概括形成的一些主要类型就叫做“语法范畴”或“语义范畴”。汉语中的“空间(处所)范畴”也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义范畴,从主要类别上说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即一是跟名词(作为处所本身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一是跟动词(跟动作行为相关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