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说起地市报记者应该“攻”大报(给大报写稿),许多人会不以为然:“我们有自己的阵地,何必费那个事!”不少同行只写“本报汛”,而不问津上级报纸。我以为这种倾向不利于提高地市报记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利于提高地市报纸的质量。我认为地市报记者经常“攻”大报,至少有以下好处:首先,地市报记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层.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不应圈于本报狭小的天地,有责任、有义务“攻’大报。其次,经常给上级报刊写稿,可以养成在写作上从高从严要求自己的习惯。相比较而言,地市报稿件就好上一些,有的地市报采用率高达百分…  相似文献   

2.
有人认为,地市报记者写内参报道没用,也有的地市报记者认为,写内参是大报记者的事,小报记者没必要去写内参。我以为,报纸固然重要,内参报道亦不可忽视,大报和小报记者的职责和使命感是一致的,如果在抓好报纸的同时,也抓好内参报道,那么,党报联系群众,发挥喉舌和耳目的作用会更有效,有些不宜公开报道但又是非解决不可的事,必然会引起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视,以求解决。对此,我深有体会。我们石河子垦区有个紫泥泉种羊场,是国内四大种羊场之一,从五十年代开始,这里涌现过  相似文献   

3.
有人认为,地市报记者写内参没用;也有的地市报记者认为,写内参是大报记者的事。我的观点是:大报和小报记者的职责和使命感是一致的。如果能在抓好报纸的同时,也抓好内参报道,那么,党报联系群众,发挥喉舌和耳目的作用会更有效,有些不宜公开报道但又是非解决不可的事,也必然会引起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视,得以解决。我们石河子垦区有个紫泥泉种羊场,是国内四大种羊场之一。从50年代开始,这里涌现过一批绵羊研究专家和优秀牧工,他们繁育出的中国美利奴军垦型细毛羊闻名遐迩。但是,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科研人员严重流失,1984年以来已有14名科研骨干调离了种羊场。今年夏天,我到种羊场采访,这一问题引起了我的重视。回来后,我写了一篇内参《紫泥泉绵羊研究所前景不容乐观》。这篇内参报道引起了  相似文献   

4.
正在全国的记者队伍中,地方记者的比重相当大,不仅包括国家通讯社地方分社、国家和省级报纸驻各地记者站的记者,而且包括省、地、县、行业报纸的记者。在这些地方记者当中,我们地市报的记者所占的比例更为突出,因为我们生活工作在基层,供职的报纸也是基层报,所写的稿件更是身边发生的新闻事实,所以相对其他记者来说,我们地市报记者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地方性。  相似文献   

5.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增强地市党报的指导性、权威性,是地市党报安身立命之本。近年来地市报的言论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报纸专栏言论,特别是随感式、杂议式者论比较多.多角度触及社会生活比较细微的点与面,揭露和评说某些社会现象,点醒人民注意某些问题,改正某些失误。  相似文献   

6.
我和地市报的不少同志是老朋友了。1987年秋天,在全国地市报首届业务研讨会上,我惊奇地发现,湖北孝感报的副总编辑王茂亮才27岁,江西宜春报的副总编姜东南也是一位30岁左右的青年人,言谈话语中显露出他们少年壮志不言愁的特点。会后,我曾想写篇王茂亮的专访,后来在《新闻战线》上看到了孝感报总编辑张仲彩写的《莫道少年狂——说说我的副手王茂亮》。看得出,这位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会长对王茂亮是极为赞赏的。我于是想到了新闻界对宣传自身的呼声和实际上的差距,也就不能不为王茂亮这样的人才成长的环境叫好。由此,我深感探讨一下地市报纸培养人才的优势,无论是对地市报纸的实际工作,还是对新闻学的研究,都是大有益处的。那么,地市报纸培养人才的优势在哪里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地市报纸作为新闻媒介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具有离实际生活更切近、更敏感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地市报纸的编辑、记者对中国全面改革中的“热点”、“难点”、“敏感点”的深切体验与具体把握。。不  相似文献   

7.
同读者“近些、近些、再近些”,这是各级各类报纸所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地方报纸尤其是地市报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接近读者的优势。全国几百家地市报纸虽然各具不同的地方特色,而接近读者则是共同的特性。所谓地方报纸的地方特色就是接近性的具体表现。 地市报的接近性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空间接近。地市报的任务是以反映本地情况为主,兼容中央、本省及外埠新闻。所有反映本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新闻事实,都是发生在读者周围甚至是身边的;(二)时间接近。就是指新闻发生与传播到受众之间的时差很小。地市报记者凭借接近读者的优势便于以最快的速度去发  相似文献   

8.
上海期货交易所前任老总是新闻记者出身,他在和我交流时说。他接待过日本的经济记者。日本记者说。中国经济记者的权力真大。想报什么就报什么,想怎么报就怎么报。有的报道一看内容就知道记者“超越权限”了;有的报道则很“外行”,话说不到点上;有的轻率地、主观地作判断、下结论,误导受众、影响市场等等。比如。期货是很专业的,市场反映也很敏感,  相似文献   

9.
在现今我国的报业结构中,中央和省都已形成了以党报为中心,伴以专业报、对象性报等门类齐全的报纸系统,这为报纸突出各自的主要功能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地市报大多处于一地(市)一报的状态,这就要求报纸担负起多方面的功能,而不可失之偏颇。因此,地市报编辑部在科室划分、版面安排、稿件处理等方面,就不宜盲目仿效中央和省级大报。强调地市报的多功能作用,对地市报自身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我国报业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0.
我赞同这样的论点,当一名地市报记者,如果仅仅完成本报规定的见报篇数或分数,未能把当地的重要新闻打出去,不能算很好地完成任务,算不上一名出色的记者。我主张地市报记者,在完成本报采写任务的基础上,还应积极搞好对外报道。地市报是地市党委的机关报,也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发挥党的喉舌作用,就应该立足本地区,胸怀全局,对全局有影响的新闻,地市报记者有责任把它打出去。因为地州领导也一定会支持记者这样做的。在这方面,我有亲身体会。我是一名50年代后期调到哈密报社从事编采工作的老新闻工作者。记得在60年代初期,我除完成本身采编业务外,还积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新闻受众对新闻传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地市小报的记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和挑战。因此,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尽快提高地市报记者能力,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地市报记者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可以说知识功底是扎实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记者的知识结构相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说,就显得不相适应。 从客观上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闻报道的内容拓宽了,读者对报纸的要求也提高了,记者过去  相似文献   

12.
邹跃华 《新闻记者》2001,(10):55-55
地市报因所处地位不同 ,不可能在重大科技新闻报道中与中央、省级报纸比肩 ,而且由于读者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 ,对纯科技报道可能不太容易接受。那么地市报记者在科技报道上是否就难有作为了呢?从笔者多年来的实践看 ,地市报记者的科技报道天地广阔 ,关键在于如何定位 ,也就是说 ,地市报记者科技报道的重点应放在普及的层次上 ,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始终贯穿于日常报道之中 ,在富有地方特色的新闻报道中加以体现 ,这样会在读者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 ,推进政府的科学决策。前几年 ,笔者的两件新闻作品《农民孙世根建…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地方,但又不要被地方的区域性所局限是地市报记者写出深度报道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地市报要实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历史重任,记者拓宽视野,放眼全国,加大报道力度显得十分重要.地市报记者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眼光的“广、敏、深”三个字上做文章,克服“近视眼”、“瞽目无视”和“老花眼”三种眼疾.  相似文献   

14.
我有位朋友,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浏览报纸。一日,陪他到报摊挑选报纸,有的他爱不释手,有的他扔到一边。我问他为什么讨厌那几份报?他说:“这几份报‘看人下菜碟’,太势利眼!”我是搞新闻的,很有兴趣听他对“势利眼”的解释。他边走边罗列了“势利眼”的种种表现。我归纳起来,主要“症状”是:一曰嫌贫爱富。对财大气粗的企业,腰缠万贯的大款,左一篇通讯,右一篇专访,篇幅长似“床单”;而对困难企业和下岗职工,则连一个“豆腐块”也舍不得。二曰  相似文献   

15.
这些年来,地市报无论在事业发展,还是在办报水平的提高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类报纸又显示出它的不足,报纸质量与广大读者的期望,与当地党委、政府的要求,与报社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办报水平不高、报纸质量较差是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报纸内容空洞,缺少新闻性;二是脱离读者,缺少可读性;三是因循守旧,缺少独创性。 首先,地市报报纸缺少新闻性。打开报纸,扑面而来的是文山会海,连篇累牍的是工作简报,…  相似文献   

16.
“如何办好地市报纸”北岳杯有奖征文活动的启事,我已从去年第12期《新闻战线》上看到了。我觉得搞这项征文活动很有意义,尤其在目前情况下,贵刊能辟出专门篇幅让地市报纸的同志发表一些见解,对进一步办好地市报纸,将会起很好的推动作用。地市报面广量大,又有不同层次,虽然这是地域及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同造成的,但毕竟有一些是共同的问题,值得交流、研究、探讨。当然,有些情况和问题,中央、省、市报纸和其他专业报纸也会遇到,因此,征文更应有地市报纸的个性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如何办好地市报纸”北岳杯有奖征文活动的启事,我已从去年第12期《新闻战线》上看到了。我觉得搞这项征文活动很有意义,尤其在目前情况下,贵刊能辟出专门篇幅让地市报纸的同志发表一些见解,对进一步办好地市报纸,将会起很好的推动作用。地市报面广量大,又有不同层次,虽然这是地域及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同造成的,但毕竟有一些是共同的问题,值得交流、研究、探讨。当然,有些情况和问题,中央、省、市报纸和其他专业报纸也会遇到,因此,征文更应有地市报纸的个性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县(市)报、台的记者,很少发生抢新闻的现象,原因是新闻机构少、记者少,这也滋长了某种惰性。但是,有时遇到国家和省级领导人来当地视察,或某种高规格会议在县召开,大报、台记者便蜂涌而至,本县记者往往有小巫见大巫之感,难以插手,眼看着重要新闻在本县发生而无法及时传播;而有时上级新闻单位一时没有派出记者,又将新闻的遗漏。我认为,县报记者的这种“惰”性应克服,也应  相似文献   

19.
时事报道是地市党委机关报在新闻宣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张没有时事新闻或很少刊发时事新闻的报纸,是一张下完整的报纸.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闻改革的深化,地市报都较重视时事新闻宣传,既强化了报纸的信息功能,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又满足了多层次读者的需求.这是报纸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一大举措,也是新闻改革的成果之一.但是,也有的同志认为,地市报刊不刊发时事新闻无关紧要.其理由一是地市报版面小(少),主要立足本地新闻、时事新闻大报上都有,地市报没有刊发的必要;二是随着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电视新闻比报纸快,报纸的时事新闻竞争不过电视,所以地市报也可以不刊发时事新闻.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诚然,地市报虽然在过去由于受到刊期(多为周三、周四刊)长、版面小(四开四版)的制约,主要立足刊发本地新闻,这无疑是必要的.但这只是地市报的重要职能之一.而且在地方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报道层面浅、内容结构单一、有效信息含量少的问题,没有摆脱那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报道模式.比如说,报道农业、多是“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四季歌”;报道工业,少不了年初“开门红”,夏季“战高温夺高产”,“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等等.而能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改革和经济活动的新动向、新  相似文献   

20.
有些通讯员,对大报记者报道过的题材,从不敢问津,觉得人家记者都写过了,咱还能写出个啥。我觉得,这种自卑感要不得,记者的素质一般比通讯员要强,但是他们也有弱的一面,也有忽视的地方。我的体会是,对大报记者报道的题材要深钻细想,敢于和他们争、拚、抢。1988年夏季,襄樊电视台播放了与种粮大户刘文豹把土地部分改种经济作物的对话采访,报道只提出了生产资料涨价威胁着粮食生产的发展,但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没有提出来。一段时间后,群众对刘文豹议论纷纷,有的说他压缩部分粮食面积改种经济作物,是只图赚钱,不顾国家利益,是接了“媳妇”忘了“娘”,但也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