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发生变化,这是一个长时段历史上的阶段性质变。正因为是阶段性质变,所以这一变化并没有改变具有长时段历史特征的基本国情与社会主要矛盾的逻辑关系,基本国情仍然规定着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社会主义规定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而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初级阶段规定着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从而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经过4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既顺应了我国人民更加广泛和丰富多样的生活需求,又符合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九大一个最重大的政治判断,就是旗帜鲜明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基本内涵与新特点及其重要意义,是我们认真学习与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时代必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新变化的政治判断,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作出的新判断,是对时代发展的回应,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节奏和脉搏。  相似文献   

3.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有其曲折过程,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形成和存在有其客观原因,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方法和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有其曲折过程,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形成和存在有其客观原因,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方法和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在深入学习党的十三大报告的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理论提出的客观依据,有的同志认为是我国生产力水平低。这种观点虽然没错,但仍缺乏说服力。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主要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形式而提出来的。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这里说得很清楚,大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正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论断,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判断、新概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内容,也是这一思想赖以形成并确立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没有改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因此,要从变与不变、部分质变与总体量变的辩证统一中,正确理解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与初级阶段国情没有变之间的关系。为此,党的十九大围绕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一系列战略安排和重大部署。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强调要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这为我们研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指引。实现共同富裕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都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科学判断与决策,都需要聚焦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都需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谋划和实施,都需要紧紧依靠人民伟力来解决,目的也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发展阶段要求全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着力点,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的平衡协调和包容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解决来促进和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不但准确判断了我国当下的发展形势,还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了新的变化,如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人们生活水平发生变化、矛盾的决定性不一样、国力变得越来越强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反映了中国社会经历的历史性变革发展,因而这一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这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人们经常谈论和关心的问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展社会生产力需要“效率优先”,实现共同富裕要求“兼顾公平”,就是如何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的公平;同时,又不至使社会失去发展的活力,已成为我国深化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八大”的历史性贡献是根据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决策。“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内容和实质的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它的现实意义在于给邓小平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很大的启迪。邓小平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联系起来考察,在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找到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经济思想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笔者把它归纳为十个统一。一、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的统一。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活动的基础,是社会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和力量。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唯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党的十三大对教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战略地位的科学概括。十三大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和方法,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作了深入的系统分析和科学论证以后,得出的主要结论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识,是我们党在新发展阶段应对社会矛盾变化、克服资本局限性从而向高质量发展、防止两极分化的战略选择。其中,物质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文章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规范引领各类资本健康发展;强化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形成社会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不断壮大实体经济着力点、增强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等三个层面探索实现物质共同富裕的实践方略。当前“两个大局”背景下,中国式物质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不仅具有超越资本主义矛盾范式和“财富幻象”的独有优势,而且能够推动人民精神生活的富足、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三大描绘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蓝图,把教育事业放到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地位,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们一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 1992年初在南巡讲话中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段科学、精辟的论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已经写进了14大报告和党纲,成为全党的共识。但从一些报刊文章上看,人们在理解上似不尽相同。比如有的论者把它一分为二:“一是说明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是说明达到目标的手段,即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比如,有的或者只说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体现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上,认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或者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只归结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等等。现谈一点个人理解,希望得到专家、学者和同行的指正。  相似文献   

18.
关于共同富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说: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他把“共同富裕”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进而按最终目标来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这个意义上,它们都是手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将是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从而结束了人类的“史前史”,那时的人类才真正得到了最全面的发展。毫无疑问,要达到这一步,必须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为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温饱”、“富裕”等等问题早已不在话下。但是,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尤其是象我国这样原来经济落后的国家,直到现在也只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更淡不上产品极大丰富。在这种条件下,我们首先提出的是解决温饱问题,进一步则是富裕问题。社会主义就是要使人们过上富裕的生活。“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谬论,早已被人们扔进垃圾堆了。只有草的“社会主义”不可能鼓舞人民为之奋斗。所以,把“共同富裕”确定为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归结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理论上是科学的,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实事求是的。这里的关键是“共同”二字。资本主义统治的几百年,创造的物质财富相当丰富,却永远也达不到“共同富裕”。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之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劳动者方面的贫穷和愚昧、非劳动者方面的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马克思说:“这是到现时为止的全部历史的规律。”这种两极分化,并没  相似文献   

19.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这一重要论述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公平正义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为最基本动力;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主要手段;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最重要基础;以人民利益的实现为最高标准;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以加强制度建设为最强保障。  相似文献   

20.
<正> 十四大报告明确确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是总结了我国四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十四年来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得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我们之所以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是因为: 第一,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实践中得出的最宝贵的经验。 1956年党的“八大”在正确分析了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后,确立了我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