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作品中的逃离母题体现了人类的文化沉淀,已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母题之一。逃离母题是莫里森创作的最主要的母题之一,贯穿子小说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各个层面。逃离的主人公大多出自弱势国家和民族,莫里森借助逃离主题让处于弱势的黑人群体发出自己反抗的声音,生动再现了不同时代黑人的生存状态,有力地展现了黑人奴隶所经受的身心折磨以及现代自由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排挤下的精神困境。通过分析莫里森作品中的逃离母题,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意蕴和现实意义,揭示美国社会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展现莫里森对黑人种族和美国社会所抱有的文化理想,进而补充和完善国内有关莫里森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小说《家》是托尼·莫里森全集中对黑人家园母题和隐喻探索最直接的作品。以罗伯特·塔利的处所意识为概念分析小说中空间、处所意识、创伤与身份之间的关联,揭示了黑人家园意识的变化及其原因。通过重新想象黑人与家园、与更大的美国社会空间的关系,莫里森展示了黑人家园这一亲密空间如何受到美国国家空间的挤压和渗透,同时也展现了黑人家园共同体的异质性和坚韧性。莫里森的家园共同体体现了坚强不屈的地方精神和兄妹情谊,揭示了对逆境的抵抗力量,彰显了莫里森对共同体的政治想象。  相似文献   

3.
黑人女权主义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以来,推动了黑人民族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帮助黑人妇女觉醒、寻找黑人妇女的自信心和建立她们独立人格方面做出了贡献。黑人女权主义者从清理美国文学作品中陈腐的、被妖魔化的黑人妇女形象着手,揭示了黑人妇女低微的社会地位的根源。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和艾丽斯·沃克塑造了秀拉和莎格等新形象来抵抗黑人妇女所面对的种族和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4.
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31——)是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和代表性的小说家之一,于1993年获诺贝尔学奖。莫里森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诗意为特征的五部小说,展现了黑人在美国社会三百余年的历史,揭示出蓄奴制度和种族歧视对黑人的精神伤害,从人物价值观的扭曲而造成的自我扭曲这一深层次上揭露种族歧视的罪恶,并使读从黑人妇女的经历与视角对这一现实有了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5.
莫里森的作品表现了在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里黑人的喜怒哀乐 ,展示了黑人 ,特别是黑人女性在黑人信仰与白人价值观、传统黑人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 ,寻找自我、身份和文化根源的经历 ,向美国社会传达了黑人妇女争取平等、反对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是美国非洲裔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她用前人未曾选择过的角度和思路,通过鲜活的描述,开美国非洲裔女性文化领域之先河,成为一代黑人女性文化先锋。托妮·莫里森以女人、黑人、作家多重身份、多重视角,通过女性主义文学,继承、发展并扭转了读者对传统文化深层思维模式的认识,将读者对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边缘文学进行了全新的整合,让人们以更加浓厚的兴趣就这一领域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托妮?莫里森突破了以往的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矛盾描写女性种族意识,而是强调通过内心矛盾的刻画,推动黑人女性主义文学进入了真正的自我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女作家汤妮莫里森在她的小说中刻画出栩栩如生的黑人形象,描绘出从蓄奴制到种族歧视种种境况下黑人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存在于美国社会以及黑人自身的复杂问题。并且,她还深入黑人内部,从黑人自身出发,探索解决黑人问题的途径。而黑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几乎贯穿于莫里森的所有作品中,本文拟用非洲文化传统中的集体主义思想来探讨其作品中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文学作家,也是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神话原型,其代表作《宠儿》中就包含着各种神话原型。《宠儿》这部小说通过讲述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奴隶制社会,让世人对黑人世界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在展现美国黑人寻求自由的描绘中,莫里森运用了传统的希腊神话、非洲神话、伊甸园神话原型,借以展现出了美国黑人女性在奴隶制社会中的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和巨大的精神压力。通过这部小说,一直被忽视的黑人女性受到美国文化的重视,对美国历史有着重要的补充性作用,小说中也展示了人们对自由和母性的推崇,揭露了奴隶制的丑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对现代人的认识和了解美国文化与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对该部小说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总是代表着黑人女性并充满了悲剧色彩。在《宠儿》中,莫瑞森就讲述了一个生活在悲剧中但却始终不放弃信念的黑人女奴的悲惨故事;通过三代人不同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妇女在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的心路历程。一方面,莫里森用她独特的视角讲述黑人妇女真实的处境,使人们可以强烈深刻地感受到黑人妇女的痛苦经历。另一方面,通过《宠儿》的悲剧故事,莫里森向人们展示了黑人妇女的力量与自我成长。尽管成长的过程充满荆棘,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黑人女性最终成长起来,开始勇敢地面对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10.
在《爵士乐》中,美国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刻画了女主人公维奥莱特在社会压力和家庭危机中迷失自我又重新寻回自我的坎坷经历。小说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建构的困境,通过从身份缺失、情感扭曲和精神救赎三个方面分析维奥莱特实现主体建构的过程,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身份困境的反思和对黑人女性主体建构途径的思考,使读者更好了解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11.
《所罗门之歌》,莫里森唯一一部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标志着莫里森小说创作由深度到广度的开拓。小说通过叙说奶人飞翔回归黑人文化,找寻到自己真实姓名和融入黑人群体之历程,描写了在种族制度下从黑人对于自己的文明和历史的怀念,展现了美国黑人在被白人霸权文化异化的生存状态下回归黑人文化传统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化视野下对《宠儿》主人公塞丝人生历程的审视,对照作者莫里森个人经历,认为二者实际上都是以黑人文化的回归为基础的自我完善,是作者自身对黑人文化找寻在作品中的展现。  相似文献   

13.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对黑人女性角色的刻画深刻反映了黑人女性群体所面临的精神困境。这些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阶级压迫互相交织,共同塑造了被压抑的女性体验。《所罗门之歌》展现了觉醒过程中的重重困境——不稳定的“姐妹情谊”、不彻底的觉醒,以及黑人传统文化传承的代际断层,莫里森传达出了对黑人女性觉醒之路的关切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吴迎春 《海外英语》2012,(3):216-218
《宠儿》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为莫里森获得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该文重点分析了莫里森独特的奴隶叙述方式及其在整个黑人文学中的文学地位。莫里森以奴隶尤其是女性奴隶的角度描写了奴隶的真实内部生活,改写了黑人女性在传统的奴隶叙述及主流文学中的刻板形象,揭示了掩盖黑人真正历史的沉重黑幕!填补了以往奴隶叙述的空白,为重建黑奴文学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重要意象——树,长期以来未得到研究者们应有的重视。莫里森借助这一意象关注了非洲文化在美国这一异文化环境中的命运,使得黑人文化在奴隶制下的创伤、黑人文化的强大生命力、黑人文化对黑人子民的召唤和黑人对非洲文化的向往与回归都在树这一意象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从黑人文化身份入手,分析了当代颇负盛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的三种生活状态,并对美国黑人既是非洲裔又是美国人的双重文化身份进行了探索和挖掘。认为作品中挣扎在文化夹缝中的美国黑人只有加强文化身份意识,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牢记过去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美国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17.
莫里森作品中对待死亡的态度反映了其对黑人群体精神上和生活上需求的关注,显示了作者的人文主义关怀和生死观。结合作者的成长经历和社会环境,尝试就莫里森的几部代表性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死亡类型和意象进行分析,探究黑人如何完成对个人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探索,从而更清楚地解悟莫里森如何借死亡的书写来再现黑人不堪回首的悲惨历史,重构黑人民族记忆,明晓莫里森主张多元文化融合的思想以及赋予死亡的意义和情感指向,以期为研究与莫里森有相似政治际遇和生活经历的其他美国少数族裔小说家的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论非洲文化传统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创作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民族性,不断挖掘非洲优秀文化传统.她的小说<所罗门之歌>洋溢着神秘的非洲文化色彩.莫里森通过描写黑人祖先所罗门及其曾孙"奶人"的飞翔,再现并重新演绎了非洲飞人传说;布鲁斯、灵歌和黑人民谣在小说中交相辉映,诠释了非洲传统音乐对黑人精神生活的巨大作用;非洲祖先崇拜传统则在女主人公与其父亲灵魂的交流中得以体现.通过对非洲飞人传说、音乐传统和祖先灵魂崇拜等黑人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运用,莫里森阐明了继承非洲优秀文化传统的必要性,为苦苦探求民主、自由的黑人种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小说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自始至终无不表现了非洲文化遗产对于黑人民族,尤其是生活在白人主流文化包围中的黑人族群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中的场景是对人物和情节在特定环境中发展的综合描写。诺贝尔文学奖惟一黑人女性得主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们之歌》中的场景描写精彩纷呈,大致可分为描写性、象征性和感知性三个方面。而对这些场景的悲剧性描写和处理,高扬了贯穿欧关思想文化历史几千年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20.
成长话题是当代美国文学的重要主题,它也是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文学作品中始终如一的关注点。通过对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经历,揭示出新一代黑人如何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认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