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件小事》是鲁迅短篇小说中很特别的一篇,它塑造了与“众”不同的车夫和启蒙者——“我”的形象,为了表达对启蒙者的质疑和反省,作者虚构了一个理想化的车夫,表现了正剧的美学风格,反映了鲁迅早期对民众和启蒙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一件小事     
角度之一:“我”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起初,“我”见老女人倒地无动于衷,认定她是“装腔作势”,只怕“误了‘我’的路”(这是利己思想的表现);当看清车夫的高尚行动之后,“我”灵魂深处引起了巨大的震慑——“突然”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车夫的形象“刹时高大了”,“须仰视才见”(这表明“我”认识到车夫不体面的外表中跳动着一颗金子般的心,而自己体面“皮袍”里却隐藏着一个渺小的灵魂);下车后,“我”没有思索抓了一大把铜元,请巡警交给车夫,这本是奖赏的意思,但又觉得自己不够资格评价、奖赏车夫。可见,小说就是通过对“我”的思  相似文献   

3.
《故乡》中的“杨二嫂”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陪衬人物 ,也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人物。杨二嫂对丰富小说的主题思想 ,深化闰土和“我”的思想性格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作者用犀利的笔锋 ,既生动又深刻地描述了杨二嫂的肖像、语言、动作等 ,使一个在当时社会既受侮辱、被损害、被蹂躏 ,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小私有者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于纸上。作者批判了她 ,嘲讽了她 ,但对她也有同情和包容。文中描写她对现实不满 ,仇恨官太爷、姨太太和坐八台大桥的人 ,也描写了他的家道中落。年轻时 ,她曾被称作“豆腐西施” ,充…  相似文献   

4.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和描写环境,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它对学生的教育不是像议论文那样直接讲道理,而是以生动的人物形象感染人、影响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选入中学课本中的小说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堪为人师的形象,如人力车夫(《一件小事》)、无名战士、卢进勇、郭全海、老杨……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5.
《封神演义》是一部以武王伐纣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她们属于不同的类型,有女神、女妖、女仙,也有宫妃、女将、慈母、臣妻等。作者在作品中赞扬了传统女性的美德,揭示出古代女性的附属地位。但总的来看,作者仍是站在男性的立场上看女性,在塑造女性形象时体现了明显的“女人祸水”思想。  相似文献   

6.
<正>鲁迅先生的小说习惯选择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这样既让读者觉得亲切、真实,好像所写事情都是作者亲眼目睹的一样,拉近了读者和作品的距离;又让"我"作为情节发展的见证人,将整篇小说串联起来。先生小说中的"我"既是作品塑造的不可或缺的人物,显然又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我"作为文学形象,既有无可替代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更折射了作者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一、鲁迅小说中一系列"我"的形象1.线索人物和陪衬人物  相似文献   

7.
在老舍小说中作为第一个城市个体劳动出现的是车夫赵四,以后小说中又陆续出现了车夫春二、张二,王五、王四等。反映车夫生活是老舍反映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到(《骆驼样子》,老舍则以他对社会的细致观察和深刻认识,描写了一个人力车夫一生的坎坷道路和苦难挣扎。车夫祥子成为城市贫民个体劳动的典型代表。(《四世同堂》作为沦亡后北平的市民生活画卷,在车夫小崔身上,体现了民族的不屈精神。车夫形象塑造贯穿于老舍二十年的小说创作,其中我们可以窥见老舍思想和艺术发展变化的足迹。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子形象系列「狂人」不狂《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的发表体现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在作品中,作者运用写实与象征交织的艺术手法,塑造了狂人这一形象。从表面上看狂人是一个患“迫害狂”的狂人,他“语颇错杂无伦次”,有着“被迫害妄想”的明显症状。当街上人们见了狂人在交头接耳议论,狂人认为要吃他;街上一个女人骂儿子说:“我要咬你几口才出  相似文献   

9.
我在执教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组织学生讨论车夫的性格时,有一位女生说:“我觉得车夫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小说中的‘我’不必为自己的所想而惭愧。”尽管当时有许多同学哄堂大笑,但我觉得还是该给这位女生一个陈述理由的机会。这位女生认为老女人跌倒,责任在她自己,和车夫无关:课本上交待很清楚,“只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说明路上行人稀少,老女人完全可以避开车,况且是慢慢地带倒,说明车速很慢;“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戳过来”,说明老女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责任在她自己;“车夫早已让开道”,只是“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  相似文献   

10.
<正>诗歌除了以情动人外,还以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高尔基说得好:“在诗歌作品中,即使在一首短诗中,第一位重要的也是形象。”阅读鉴赏现当代诗歌也是如此。对诗中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味,往往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美感熏陶和思想教益。诗歌中的形象分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作者不仅满含深情地塑造了一个勤劳、纯朴、善良的保姆大堰河的感人形象,也真实而细腻地塑造了一个满含同情和怀  相似文献   

11.
“多余人”是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青年贵族形象。“小人物”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底层被欺凌着典型形象。“多余人”与“小人物”形象同出一脉,他们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有什么典型意义呢?我从作者作品及人物方面同大家一起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 九十年代初,司马攻的一篇《探亲奇遇》揭开了泰国华文微型小说创作的序幕,使一些圈外人也跨入到创作队伍中来。郑若瑟先生就是在这种创作热潮中涌现出来的微型小说作家。 郑若瑟的微型小说,虽然也象其他作家那样关注社会、人生,以及对人性弱点的嘲弄与调侃,但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一是取材于回中国探亲生活的多。这些小说大多写“文化大革命”前后潮汕地区的社会生活,带有“伤痕文学”的印迹。这类作品或对善良的人物寄予同情,或对丑陋的人物给以嘲弄,都在一定程度上抒发了作者心系祖国的深厚感情,或褒或贬,都出于一片赤诚的爱心。二是歌颂正面人物的多。这类作品大多侧重对优良品质的张扬,以便使其同龌龊的行为相比照。颂美是为了伐丑,树立闪光的形象是为读者提供学习的楷模。作家的这种对美的企盼与追求,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泰华微型小说所讴歌的都是一些品德高尚的人,如:《诚意的回报》,通过表现细妈阿汶悉心照顾丈夫的元配夫人楚珍和她的女儿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识大体,顾大局,心地善良,能忍辱负重的女性形象,《车夫》,表现了车夫勇于救伤,却不居功,把荣誉记在阿舍(老板)头上的优良品质;《让座》,写了一个小姑娘在公车上一再给人让座的故事,这似乎不是惊人之举,但在传统道德滑坡的社会,这个小姑娘?  相似文献   

13.
二月河在“落霞”系列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出色的当属于伍次友、邬思道、方苞等人的“帝师”形象,这些帝师形象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中“军师”形象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才子”形象的结合体。在他们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作者正是通过伍次友等人的“帝师”形象,重塑了儒家思想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我在执教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组织学生讨论车夫的性格时,有一位女生说:“我觉得车夫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小说中的‘我’不必为自己的所想而惭愧。”尽管当时有许多同学哄堂大笑,但我觉得还是该给这位女生一个陈述理由的机会。这位女生认为老女人跌倒,责任在她自己,和车夫无关:课本上交待很清楚,“只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说明路上行上稀少,老女人完全可以避开车。  相似文献   

15.
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思想深刻、艺术高超的作品。它的艺术特色,在我看来,主要表现在形象塑造,情节安排和人物设计三个方面。 首先,关于形象塑造 本文的主角是于勒的兄嫂菲利普夫妇。这一对夫妇又是本文塑造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 小说一开头,作者便通过“我”的嘴介绍给读者:“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挣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这个介绍虽然简短,却安排了一个形成人物典型性格的典型环境,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干什么都离不开金钱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家五口,只一个人挣钱,生活自然“拮据”。对这种“拮据”的生活,女主人“感到非常痛苦”。作者借“我”的嘴说:“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相似文献   

16.
鲁讯小说中“我”的形象塑造从典型化方式看有两种情况,一是以自己的思想历程为雏形,一种以是自己的生活经历为雏形。从功能和作用看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作为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是作为作品中的次要人物。  相似文献   

17.
<老残游记>不仅具有谴责小说的特点,更承载着作者刘鹗的人生理想,特别是其<二集>所塑造的逸云形象,典型地反映了作者终身奉行的思想理念.本文通过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解读演绎,剖析了作者不太为人关注的佛教素养,并透露出一个饶有趣味的信息:晚清儒学潜流太谷学说,在其思想内核中,更有着极其深刻的佛教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8.
中篇小说《为党生活的人》是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的代表作品之一。关于这篇作品,作者曾在一封信里写道:“在这篇作品里,我采取了和《蟹工船》、《工厂支部》等以前作品不同的写法,进行了冒险的尝试。”①又写道:“这是力图摆脱过去无产阶级小说框框的作品。”②由此可见,这篇小说是作者抱着相当的自信写成的,是他企图向前跃进一步的大胆尝试。这种尝试主要体现在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 作者说过,从内容来看,这篇小说叫“为党生活的人”最合适。这就是说,他笔下的主人公安治是个完完全全为党而生活的人。安治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完完全全为党而生活。安治是个从事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在“号称世界最完备的警察网”③的追捕下进行斗争。这种特定的环境对他提出了特别严格的要求:非但要彻底抛弃个人主义思想,而且要完全牺牲在正常情况下许可存在的个人利益、个人生活,把个人的全部精力以及全部感情毫无保留地献给党的事业。无疑,这是对一个革命者最严格的考验。安治自觉自愿地接受了这种考验,并且经受住了这种考验。对于党的工作,他竭尽全力,拼命去干。要求自己一天过“二十四小时的政治生活”还不满足,又提出“一天工作二十八小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小说有的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呐喊》、《彷徨》中共二十五篇小说,其中就有十一篇采用第一人称。在中学语文课鲁迅小说教学中,关于“‘我’这个人物是不是作者自己”这个问题,存在着分歧意见。有的同志认为,“我”是作者塑造的文学形象,不是鲁迅自己;有的认为,“我”就是鲁迅;还有的认为,在一部分小说中,“我”就是作者,在另一部分小说中,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运用最经济的笔墨,去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时,善于借助于标点符号,描摩人物的语言、举止,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现在以《一件小事》为例来加以说明。当老妇人被人力车把兜着,跌倒在地之后,小说中写了人力车夫和“我”对待老妇人的不同态度。虽然不到二百字,但塑造了人力车夫的高大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友爱无私、勇于负责、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崇高品质,同时也反映在事发之初“我”的自私和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冷漠态度。在这一段叙述中,标点符号同文字配合使用,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这里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