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课程综合化的渊源及实质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课程综合化”译自英文“Curriculum Inte-gration”,在汉语中 ,也有人将其译为“课程统合”、“课程整合”或“课程一体化”,称谓不一。但在我国 ,习惯上“课程综合化”已经成为课程论的专用术语被推广开来 ,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 ,与“学科综合化”、“高等教育结构综合化”、“当代科技发展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统一”等提法相一致 ,课程综合化的译法更易为人所理解。再者 ,在汉语中 ,“综合”有两层含义 1:一为“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它是以达到整体性或统一性为目的的。在科学技术哲学领域 ,与…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产生高度的综合,交叉学科、横向学科、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群不断涌现。顺应科学既分化又综合的特点,世界各国都在改革学校课程,在探索学科分化的同时,寻求课程综合化的道路。尽管各国提法有所不同,如整合课程、合科课程、广域课程、融合课程、大学科等,但是,都在努力建构综合化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1、课程综合化与“通才教育”。现代教学论发展的特点,表现在课程论方面,是更加强调基础性和综合化,加强了各门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又日益走向高度综合,趋于整体化;社会科学化和科学社会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剧增,学科的迅速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互相渗透,解决一个科学技术实际难题,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这就是综合化的趋势。这就要求一个科学技术人才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4.
课程综合化是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修订原则之一。“综合”不仅有使部分“整体化”的涵义,还包括与综合思维相关联的思维方式的涵义;不仅只是学科间的综合化,还贯通学科内、外,形成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不断扩充、追求完满的连续体;课程综合化的内涵表现出复杂性特征。当前对课程综合化的认识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对课程综合化的价值功能认识不深入,对课程形态理解偏于静态和孤立,以及低估开发过程的难度等。建议遵循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以课程创新吸引学生参与学习、以赋权激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创新三个原则,以此作为理解和实践课程综合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综合化成为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学科课程综合化正反映了这种趋势。学科课程综合化表现为综合课程的设置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学科自身的发展并非“孤家寡人”,某一学科门类也常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们在探索开发综合化课程中,从理论到实践都遇到一些问题,有几点认识,陈述如后。一、课程综合化及类型职业教育课程的综合化,不应是将两门或多门学科课程内容简单的拼凑、合并,而应该是在构建专业职业知识体系时创立一门“新课程”。传统的学科课程多是按学科自身的学术体系构建的,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具有对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综合化的尝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课程综合化的要求,按以“点”连“线”、以“线”成“面”、以“面”构“体”的指导思想,从整体联系出发,对学科相关课程之间、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之间进行课程综合化改革。为此,需树立整体优化大于局部优化的观点,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相似文献   

8.
关于综合课程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综合课程是一个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概念。早在 19世纪就形成了两种基本的课程综合化的原理———“相关综合原理”与“经验综合原理”。综合课程在整个 2 0世纪的发展则指向于统一儿童与学科知识。从类型学的角度看 ,综合课程可分为“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儿童本位综合课程”。课程走向综合化有重要的理论根据。开发综合课程需要注意若干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9.
课程综合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是以分科课程的改进形态而非对立形态出现的。究其实质是采用各种形式使学科中被分化了的各部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最大限度地回归和复现知识的“整体”面目。世界各国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课程综合方法,它的实施需要师资、教材等教学资源的全方位支持。  相似文献   

10.
“近”与“进”近来有许多地方组织新课程学习、研讨、演讲等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主题大多叫“走近新课程”或“走进新课程”。这“近”与“进”究竟有没有区别?笔者以为是有的,其中的逻辑顺序是先“走近”再“走进”。“走近”就是靠近的意思,目的就是要了解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目标;也还要了解国外课程改革的动向以及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再“走进”具体的学科课程改革,研究本学科的特点,具体的教学方法,以及本学科的来龙去脉和学生学习本学科知识有什么特点,再看看此学科与总的课程改革的关系,研究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来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