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无论是“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还是“知识本位课程”,都认为儿童的兴趣是编制课程的一个重要依据。特别是“儿童本位课程”,更是以儿童的兴趣、需要作为儿童课程编制的根本出发点。如迪尔登(Dearden,1976)就对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尤其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作了如下说明:是否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现实兴趣?是否有助于儿童对自我兴趣的认识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曾经一度是彼此对立与分离的两种课程形态 ,但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经过两次国际课程改革运动和课程理论的发展 ,这两种课程形态由截然分开和彼此对立走向相互融合和趋向统一 ,熔于一炉 ,从而形成了以建构主义课程观为基础的“学生本位课程  相似文献   

3.
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建立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是职教课程发展趋势。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的建构隶属于能力本位的范畴,其主要特点是:课程目标由“知识客体”转向“学生主体”,教育导向由“教育专家导向”转为“企业专家导向”,教育程式由传统的“教程”转为“学程”。  相似文献   

4.
综合课程发展史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关综合课程”与“经验综合课程”是早期综合课程的基本形态。而统一‘这两种原理是20世纪综合课程发展的主旋律,杜威批评了“外铄论”和“预成论”,确立起“现代连续论”,从而从理论上推进了综合课程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课程理论发生“范式转换”,走出“泰勒原理”的框束,“概念重建主义”对分科课程的深层反思为综合课程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从课程改革实践来看,约有140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30个综合课程,并建构了综合课程类型的框架,注重综合课程的设置,已成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5.
课程综合化是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修订原则之一。“综合”不仅有使部分“整体化”的涵义,还包括与综合思维相关联的思维方式的涵义;不仅只是学科间的综合化,还贯通学科内、外,形成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不断扩充、追求完满的连续体;课程综合化的内涵表现出复杂性特征。当前对课程综合化的认识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对课程综合化的价值功能认识不深入,对课程形态理解偏于静态和孤立,以及低估开发过程的难度等。建议遵循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以课程创新吸引学生参与学习、以赋权激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创新三个原则,以此作为理解和实践课程综合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综合模块课程是处于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与儿童本位综合课程的交叉点上的一种综合课程,是一种模块化的校本课程。本课程形态上是模块化综合课程,内容上是主题式(课题式)综合课程,性质上是综合性活动课程或说是活动性综合课程。从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理想的目标,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课程概念的演化要求历史教师转变课程意识。为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笔认为现阶段我们广大的历史教师要有敢于突破“教科书本位”和“教师本位”的课程意识;要重视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树立整合的课程观。  相似文献   

8.
“能力本位”是以培养职业岗位实际做事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支撑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随着产业形态变革与职业教育高移化,这一课程模式在中等职业教育、职业专科教育与职业本科教育中均面临严峻挑战。把职业对人的要求作为展开教育逻辑起点的根本属性,使得“能力本位”作为职业教育课程核心模式的主体地位不受质疑。解决矛盾的根本办法是发展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切入点是对能力本位课程模式中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这两个概念做出重新解释,并深化对其开发技术的设计,包括在概括性层面理解和分析工作任务,把职业能力作为关键性课程要素进行开发和设计职业能力的教学化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2003年3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除了体现新课标精神,给学生更宽广的自主学习空间外,其教学大纲更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它改变了过去高中教学中片面强调“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把“社会本位”与“学生本位”有机结合,既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又兼备科学与人、实践与交流、人和自然关系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怎样增强校长培训的实效性?实践证明,如果只注重国家课程的开发而忽视参培者的内心需求,那么培训必定是低效的。本文就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如何开发符合参培者需要的课程即“校长本位”课程进行讨论。“校长本位”课程的概念笔者给“校长本位”课程作了如下界定:参培者在培训前与培训过程中,为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难题及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学习内容上的要求(显性课程);参培者在目标一致的学习中结成了学习共同体后互相学习到的非预期性、非计划性的知识、观念、规范、态度等(隐性课程)。“校长本位”课程的开发“校长本位”课程…  相似文献   

11.
论课程的分化与综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科课程及综合课程的含义、分科课程的合理性及缺陷、课程综合化的必要性和局限性、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等方面,阐述课程的发展仍需通过分科与综合这一基本关系的相互作用来实现,两种课程应当共同存在。到底是采用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要看它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课程综合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由于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语文必须加强整合,向综合化道路迈进。语文课程的整合既包括学科内的综合,又包括与其它课程的沟通,还要加强与生活实践的广泛联系。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一种曾经在上个世纪70年代广为流行的课程模式又一次成为教育改革所关注的焦点。课程整合究竟为哪般?其逻辑基础是什么?本文中,笔者对课程整合的含义、渊源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对课程整合的三个不同层次进行了区分,将这三个层次概括为跨学科的、整合的和综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课程统整作为解决社会发展给课程领域带来诸多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日益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比恩是美国20世纪后期新进步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以实现民主教育为目的,力倡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规划、完全超越学科界限的课程统整理念与模式,回应了社会与青少年发展的诸多诉求,对我国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综合科学课程与分科形式的科学课程相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课程内容的组织。本文主要从课程内容组织的视角,分析80年代之后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组织的发展变化,具体从课程内容组织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对我国综合科学课程综合范围、综合的基础、综合方式、综合程度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冯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6(10):59-62,104
课程整合是20世纪80年代课程设置的一种新趋势,也是21世纪课程设计的主流。尽管课程整合模式未有定论,但概括来说,主要有课程类型整合模式和课题类型整合模式两种。国外高校在这两种整合模式上都有成功的范例,借鉴国外高校课程整合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突破传统教育理念、树立整合课程观念、培养配套师资等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综合课程实施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是:教师不清楚综合课程的涵义,更不知综合课程的理念,不了解综合课程的模式,不知如何进行课程整合,因而出现缺乏广度和深度、流于形式的综合课程。因此,从理论上对综合课程的概念、模式加以梳理,使教师明确综合课程的理念,了解综合课程的模式,逐步学会综合。这无论是在综合课程的实施中,还是在目前分科教学占优势的背景下,对实现课程综合化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综合课程以来,随着课改的深入,综合课程实施呈现许多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师资问题,而当务之急是对在职教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采用反思型培养模式下的校本培训、教师技能和素养的自我发展、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和不断完善师资培训课程体系,强化活动课程设计等措施能够有效地促进综合课程在职教师的能力养成。  相似文献   

19.
课程综合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语文又是一门综合性、生活性、买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语文必须加强整合,向综合化道路迈进。语文课程整合的途径既包括学科内的综合,又包括与其它课程的沟通,还要加强与生活实践的广泛联系。语文学习将在多种形式的整合中受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学生的各科会考成绩,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和地理共计9门课程,使用因素分析方法对“3 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高考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门课程可以科学地分为三类:“文科综合”包括历史、政治、地理三门课程;“理科综合”包括化学、物理、生物三门课程;另外三门课程数学、英语、语文可以看作无论是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都需要学习和考试的课程。这恰好与“3 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的高考方案相对应,本文的研究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