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丹巴县特色文化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碉文化、聚落文化、女性文化是丹巴最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丹巴古碉数量多、分布密集、种类齐全、保存完好,素称“千碉之国”。丹巴藏寨的聚落与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被评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古镇”。丹巴历来有“尊女”之俗,丹巴美女更是名扬全国,“美人谷”成为一个十分著名的旅游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2.
红军于1935年6月和10月先后两次抵达丹巴,并在丹巴留驻10个月。丹巴是红军长征在康巴藏区建立第一个具有党、政、军、群组织的革命根据地。“丹巴藏民独立师”是红军历史上第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武装力量。丹巴有着丰富和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定军山在三国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定军山的军事地理位置特殊;蜀、魏定军山之战意义深远;诸葛亮八年北伐屯兵定军山下,留下了丰富的古迹文物;诸葛亮遗命“死后葬汉中定军山”,后主刘禅又下诏“近墓立庙”为诸葛亮在定军山下修建了“天下第一武侯祠”;定军山将永远是在画历史文化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4.
施俭 《语文知识》2003,(9):39-39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失街亭》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郃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这句话先说需屯兵街亭之“右”,后说让魏延屯兵街亭之“后”,这“右”与“后”是否指街亭的同一个方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121年,西汉名将霍去病领军入驻湟水流域,在土著草顶房的一侧,筑起屯兵之所西平亭。西宁作为城市的历史从此开始。这座城市后来让人有了这样的期许:如果你想在一个城市一天之内领略三种以上的民族生活场景和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6.
在山明水秀的太湖冲积平原上,从古老的原始社会开始,一种具有区域特色的人类文化,悄然形成,商代晚期,生活于陕西渭水流域的周族弟兄泰伯、仲雍,挟中原文化南来,进入了这一文化母体复盖的区域,建立勾吴。在六百年左右的历程中,发展成为春秋时期号称五霸之一的强大吴国。它的灿烂文明,在我国东南地区,闪烁出特有的光采,终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又一重要基因。历史学家把这一区域文化,与钱塘江流域的越文化,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对应,称之为吴文化。 (一)“吴文化”概念的新探讨“吴文化”这一概念,久久说不清。一种说法是:吴文化就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吴国特色文化。然而,吴国终究是一个政治概念,它的边界线发生过巨大的变化;北至淮  相似文献   

7.
一、学校文化力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师生在学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明总和。学校文化不等于学校文化力.“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只有它转化为力量时,才能称之为文化力。”也就是说,一所学校即使拥有良好的文化要素,也未必会形成良好的文化力。只有当文化要素通过学校管理者的有效运作后,其“正能量”助力于学校、社会的发展,才能称之为“学校文化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叙述中曾经长时间使用“哲布尊丹巴-杭达多尔济集团”来概述,参与了1911年的外蒙古独立运动的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那么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与清王朝的关系如何,他参与反清的思想和行动轨迹,本文拟利用史料作一番探讨,并简述他在1911年外蒙古独立运动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康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区域文化。甘孜蓬勃发展的旅游与当地浓厚的康巴文化的关系决定了在将旅游文本的源语言转化为译语言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层面的诠释和传播。在木格措、丹巴甲居藏寨风景区旅游景点介绍的文本中,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还是对人文景观的介绍,都有富于当地特色文化。因此,对木格措、丹巴甲居藏寨风景区景点介绍文本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英译技巧进行探析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球的东方,历史地存在一个“东亚汉字文化圈”。兼顾地理、历史和文化,这一“文化圈”主要包括中国、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毫无疑问,这一“文化圈”有许多明显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圈”的特征,所以有人称之为“中华文化圈”,有人称之为“儒教文化圈”,有人称之为“华化佛教文化圈”,等等。我们所以取“汉字文化圈”的概念,则因为除了其他特点之外,古代东亚文化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以“汉字”作为相关民族、相关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关联的主要媒介,而文字,  相似文献   

11.
丹巴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就已有先民生衍,汉代属西羌领地,隋为嘉良夷地,唐王朝兴盛时期,西羌为吐蕃侵据,县境属吐蕃辖地。丹巴锅庄形成于隋唐时期,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丹巴景色优美,风情古朴动人,境内各民族能歌善舞,故有”歌舞之乡”称誉,以锅庄闻名于康藏高原。本文从丹巴锅庄的流派及分类、歌词内容、表演服饰、演出程式及舞蹈特点以及丹巴锅庄的代表性舞蹈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震后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的意义及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羌区学校是"活化"羌族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羌族"文化自觉"的重要启蒙地。震后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重建美好家园、办出有特色的民族教育。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的途径有:搜集整理羌族文化资源、重启羌族语言文字课程、增加羌族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体验羌族文化的魅力、聘请羌族文化传承人做教师等。  相似文献   

13.
西拉木伦河流域是西辽河的主要干流,10世纪初由契丹人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建立起来的辽上京城成为辽王朝的统治中心。这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继北魏之后所建立的最壮观最辉煌的一座特殊都市。自金朝灭亡后,辽上京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清康熙至嘉庆年间,由编写"大清一统志"的文人们发现并确认了辽上京城的所在位置。以往中外学术界一直认为,辽上京城的重新发现是清道光年间蒙古学者张穆所撰写的《蒙古游牧纪》一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最迟在《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中已经有明确记载。此外,契丹人所修建的辽上京城从"二元"理念出发,采用了"北朝南市"的二元体制,分为南北二城。北城即皇城,为辽朝皇帝的临政之所;南城即所谓汉城则是以容纳汉人为主体的包括契丹人之外的各族人的生产、生活、市易、井肆、居住的场所。辽上京城是西辽河流域古代都市文明的标志,对东北亚乃至内陆亚洲的文化交流与传布,商品贸易的往来等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清兵在山东的杀戮在幼年孔尚任心中留下了阴影;孔的父亲的言传身教、族兄所讲的血染诗扇的故事唤起了他的民族情感;各地反清斗争的此起彼伏、任职淮海期间的所见所闻滋长了他的反清情绪;儒家“仁政”、“爱民”、“夷夏之防”思想促使他反清,而作为清朝臣子,他又必须忠于清帝,又不能反清,这一矛盾使他的人格处于分裂状态。孔尚任不满“现实自我”,在《桃花扇》中,他分裂的人格合一于理想,化身于老赞礼等爱国者形象之中。  相似文献   

15.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先秦时期,云南的土著民族与氐羌、百越、百濮等民族群体相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已见端倪。秦汉至唐宋时期,随着汉族的不断迁入及与云南各族的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元明清时期,大量的汉族人民进入云南,汉族即成为云南的多数民族,其他民族则成为少数民族,云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这对云南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卡伦”是清代特有的一种防御设置,官兵被派遣到固定的卡伦驻守执勤称为“坐卡”。清朝政府从各种防御目的出发,在卡伦官兵的坐卡管理方面制定专项条款,要求每位官兵在其坐卡驻守期间必须遵守各项规定。并采取相应的奖惩等各项具体、有效的措施。使其逐渐成为一套较为完善的防务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续书作者高,旧有“传胪”之称。查“传胪”本为宣布进士名单的仪礼行为,后由动词转化为名词,成为进士名单中的专用称谓。明代科举,“传胪”并指二甲、三甲第一名;清代科举,则偏指二甲第一名。根据有关资料,高于乙卯恩科所中名次为三甲第一名。就清代科举制来说,称其为“传胪”,实不够准确;但放在明清文化大背景中,称其为“传胪”亦非全无根据。  相似文献   

18.
陇西李氏之兴,与古羌族的发展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从事李氏文化研究的学者一般认为,李氏远祖出自轩辕黄帝,子孙繁衍,瓜瓞绵绵,至东汉终于形成了陇西李氏的庞大家族。李氏文化源远流长,对陇西李氏文化的研究,为羌学研究开拓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台湾平埔族群的分类十分复杂,尤以清代为最。这当是人们缺乏科学的民族识别的理论方法所致。日据时代,一些学者力图利用语言学理论方法对平埔族群进行科学的分类,但因平埔族群已隔合到汉族之中,族群语言保留不多,而使得分类工作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结果。清代文献中,台湾少数民族还有“熟番”、“生番”、“野番”、“化番”、“流番”之类的称谓,这既说明他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也说明台湾少数民族成分的众多。因而把台湾少数民族统称为“高山族”、“山胞”或“原住民”都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20.
商洛人口根据移民来源的先后可分为两批,一批是本地人,主要分布在商州、丹凤、洛南等市县城市广大地区,讲此种语言的人主要是当地土著居民和明代移民至此较早的"大槐树人",他们以主户自居。另一批是第二次移民高潮来陕的人,他们的祖先于清初伴随着"湖广填陕南"的浪潮从江南和广东、福建沿海等地入陕定居,故被称作"客户人",其名称和"客家人"的叫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商洛的本地人还称"下湖话"为"蛮子""山蛮子""鬼蛮子",下湖人则称本地话为"瞎家伙话""爪子话""奤子话"。在相关方言材料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各种称谓的说法作出了相应地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