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自身特性的要求,是受众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媒体自身生存的要求.但是新闻的真实性并不表示所有的事实都可以成为新闻,新闻报道必须加以选择.有选择就有倾向.这就引出了新闻的倾向性问题.在认识新闻的真实性和倾向性二者关系时,我们应看到新闻的真实性和倾向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应尽可能增强真实性,减少倾向性,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平衡地报道事实.  相似文献   

2.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条根本原则。列宁说:“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这条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符合事物的客观实际,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真实而准确的,对事实的解释必须是实质性的,必须与事实的客观位置和内在含义相一致,不可将主观意图强加给事实。 录音报道是广播中的新闻作品,上述关于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的一系列要求,它都应该完全遵守。 与文字报道相比,录音报道的明显特点是有音响和人物谈话录音。这样,音响和人物谈话录音的真实性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新闻真实性的涵义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也许有人觉得不屑一提,其实不然。因为目前已有的解释,并不明确。有的认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所谓真实性,是指新闻事业“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如实报道”;“做到完全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要求“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有的认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事实”,只要如实反映事实的客观存在,反映现象的真实,即谓之真实。这两种观点,我认为是似是而非的。任何科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新闻科学当然也不例外。新闻真实性研究的独特对象是什么呢?把“客观事物”或“事实”(二者实际上是一个意思),作为新闻真实性的研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个新的话题,叫新闻的“生活真实”,这可不是添乱,确实感到值得一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由此产生了两组矛盾: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新闻真实与事实真实.但是,从泛意上说,新闻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等.一些新闻作品尽管写进了这些“生活”,写进了这些“无主事实”,却并未影响这些作品的新闻性、真实性和传播价值.有的作品还拿到了新闻大奖并受到广泛好评.我们把新闻作品中的这种真实称之为“生活真实”.这类反映“生活真实”的新闻内容,在新闻作品中常见有这么几种:  相似文献   

5.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它又不是对客观事实有闻必录式的纯客观再现,报道新闻时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实进行认真筛选,通过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实来阐述某一个道理、答疑释惑,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围绕“为什么”、针对性地抓住某一个问题写深与透。编辑们经常提醒报道员“写报道要注意抓问题”。从一些同时起步的报道员成长经历看,过几年发展大不一样,有的报道员起步就很注意抓问题,很快就写出了很叫响的新闻作品,有的却始终原地“打转”,不见长进。究其根源,不会和不善于“抓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新闻真实性所衡量的是新闻作品报道事实所达到的与事实原貌的吻合程度以及逼真程度。新闻是 人写出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新闻作品整个流程中,新闻的真实性本身就受主观性的制约:新闻是作者根据 客观事实加工制作的,是对事实的报道;纯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评论真实谈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那么,就当前社会上之问题发表意见的新闻评论,要不要真实? 新闻评论也要讲真实性。笔者认为,真实也是新闻评论的生命,它关系到新闻评论的兴衰成败。新闻描述事实,必须忠于事实;评论剖析事实,也必须合于事实。 新闻评论是论说文,观点和材料必须统一于文章的主旨,即中心思想。这种统一,即是以真实性为前提的统一。新闻评论的真实性,笔者认为具有五重含义。也就是说,新闻评论应具备“五真”,即“靶真”、“理真”、“情真”、“事真”、“述真”。 一曰:靶真”。 评论皆有“靶”。“靶”是新闻评论所针对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理论研究中,“什么是新闻”是最基本的问题;而新闻又是对事实的报道,因而“什么是事实或新闻事实”就成了更基本的问题。如果说“新闻”是新闻学大厦的基石,那么,“事实”就是新闻学大厦的地基。陆定一晚年还说:“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性问题。”而真实性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准确把握事实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事实,尤其是新闻事实,在理论新闻学建设上,应该是具有奠基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理论研究中,“什么是新闻”是最基本的问题;而新闻又是对事实的报道,因而“什么是事实或新闻事实”就成了更基本的问题。如果说“新闻”是新闻学大厦的基石,那么,“事实”就是新闻学大厦的地基。陆定一晚年还说:“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性问题。”而真实性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准确把握事实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事实,尤其是新闻事实,在理论新闻学建设上,应该是具有奠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的话题,叫严肃而慎重地对待新闻作品中的“生活真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从广义上说,新闻写作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并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  相似文献   

11.
视觉新闻即目击新闻、现场新闻。如何将视觉新闻写活,引人入胜?笔者认为,让“我”走进视觉新闻中去,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可读性,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下面就视觉新闻中的“我”如何把握,谈谈管窥之见。 “我”走进视觉新闻,并不只是有闻必录 写好一篇视觉新闻,离不开作者深入事件或人物中去感受感知。用事实讲话是新闻的基本原则,而过浓的主观色彩难免会减弱它的可信程度。如何做到新闻既真实,使读者相信,又要表达作者倾向呢?郭玲春概括得非常精辟:“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选择哪个角度,突出什么思想,甚至摘录一段讲话都渗入了记者的见解和主张,只是为了避嫌,往往藏匿起自己,将所思所感穿插在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2.
一般地来讲,新闻是靠事实说话,但不能绝对化。有些情况,新闻报道也该有议论。甚至必须议论。从事新闻工作者,不能笼统地反对新闻中的议论。有人说,新闻是“新变动事实的传播”。也有人说:“新闻是新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试想:宇宙之大,新变动(新发生)的事实,不计其数;任何一个传播新闻的人,不论他是官方机构的新闻发言人,还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专业记者,都是有一定的立场、观点的。因此,任何一件成为新闻的事实,在它被传播出去以后,绝对不会是原始形态的事实,它必定是经过新闻发布者加工了的“新闻型”的事实了。所谓“用事实说话”,其意义的核心,就是要求从事播发新闻的同志,一定要使所说(写)出来的话,能够确保真实、确凿,要经得住查证与核对。至于采用什么样式的传播体裁(包括议论)都是可  相似文献   

13.
马建峰 《青年记者》2012,(22):53-54
真实地反映实际,正确地指导实际,是党和人民对新闻事业的基本要求.前者是新闻的真实性要求,后者是新闻的功能性要求,而连接二者之间的则是新闻思考. 新闻思考是在真实、全面、深刻反映事实的基础上,由新闻创作主体透过事实现象,贴合时代要求,蕴涵在新闻作品中的反映主体感情、理念、见解的倾向性思考.这种思考限于新闻题材的特点(言论除外),大多不是大篇幅、直接的表达,而是隐含于作品之中,在传播过程中感染、启发、说服受众.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其中写的应该是作者身历、目击或亲自查访的事实。然而,现在有许多作者(记者、通讯员)却是当的“二传手”、“经销户”,所用材料多是纸上得来、电话要来。下面不妨展示几种: 照抄照搬,招牌换记。有的人惯吃“现成饭”,对拿到的公文或简报,不作调查,便在上面勾勾划划,把公文变新闻,简报变报道,冠以大名,寄给报刊、电台发表。有时一篇失实材料还几次“转化”、“增值”。只求大同,不问小异。有的人写新闻只求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理论研究中,“什么是新闻”是最基本的问题;而新闻又是对事实的报道,因而“什么是事实或新闻事实”就成了更基本的问题。如果说“新闻”是新闻学大厦的基石,那么,“事实”就是新闻学大厦的地基。陆定一晚年还说: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性问题。而真实性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准确把握事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反映“早已发生过的事实”对电视新闻来说是个难题。难在何处呢? 首先从电视新闻的反映手段上讲,难在“无法重现”。电视主要靠视觉形象反映事实。事件发生时记者不在现场,就拍不到正在发生的事实,不像广播、报刊记者靠事后的深入采访,仍然能够对往事描述得如同在现场目击一般.而不受时空条件的束缚。其次,从电视新闻的性质上看,难在“不得违犯真实性原则。”真实,是一切新闻作品赖以生存的依据,是新闻工作的原则问题。有的人对电视新闻务必受新闻属性的严格约束这点还较模糊,用摄制电视剧或者艺术片的创作手法来使新闻事实重现,不仅经常组织补拍,乃至安排重演,甚至进行扮演严重违背了新闻性电视作品必须遵循纪实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评述性新闻,有的叫加注新闻。它是在叙述事实的同时或中间,用另一种口吻明显地加上作者的评论、分析、批注。这种评论、分析或批注,类似电影中的旁白,给人以引导或启迪的作用。写这种新闻,不完全用事实说话,而是利用各种事实来发表议论,表明看法。这样说,有的同志会问:“写新闻不是反对议论,强调用事实说话吗?”诚然,新闻报道肩负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且有些消息只告诉读者新发生或新发现的某某事实就够了。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写作只用事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闻奖”评选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把内容、形式、风格和谐地统一起来。是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可缺少的功夫。有的新闻作品尽管题材重要、价值很高,但谈起来或者听起来总是疙疙瘩瘩,好像沙子揉进了眼里那样不舒服。原因就是文章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很不和谐协调。这样的新闻是难以成为好新闻作品的,即使人选也难以进入高档次,尤其是通讯(专题报道)更是如此。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这叫因事制宜。比如,河北建设日报的通讯《查市长》,是一篇现场目击新闻,事实集中,情节生动,这样的题材写成通讯要比写成消息更和谐统一,也更具有可读性,因而获得了二等奖。当然,有的题材同时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新华社关于百家“三资”企业的调查材料,一般对于这种材料大都写成调查报告的形式;但作者在处理这个材料时扭了一下角度,当成消息发布了,题名为《百家“三资”企业调查表明:在华投资大有可为》。这样,既简化了内容,又强化了新闻性,还增强了可读性,形式、内容也和谐统一,因而获得了一等奖。但在参赛的作品中,有的因为内容与形  相似文献   

19.
金鸣  金真 《军事记者》2006,(11):15-15
一出好戏,不但应有好的开头,还需有好的结尾,这样才能吸引观众,让人依依不舍。同样,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个引人人胜的开头,还应有一个精美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读者对其爱不释手。我们知道,写好结尾,能使新闻作品富于严密的逻辑性,给读者以完整、丰满的印象。许多老新闻工作者经过大量的新闻实践后。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写新闻要“龙头、猪肚、凤尾”。要使自己的新闻作品的结尾成为凤尾,邪就得善于创新。紧扣事实不空泛笔者认为,新闻结尾应该紧扣新闻事实脉络不空泛,要有点睛之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眼下,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新闻结尾写的是一套比较原则的话,给人以空泛的感觉。比如,报道某项新制度落实的情况,结尾时有的记者或通讯员喜爱用这样的套话:“推行这项制度后,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等等,这就未免流于空泛。新闻要用事实说话。1980年全国好新闻《随县县委书记走访包产户》,其结尾是这样写的:“消息传开,干部社员高兴地说:有县委书记撑腰,我们广开致富门路的胆子更壮了。”县委书记走访并鼓励包产户,解除了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这点由老百姓自己说出来,显得亲切、自然和实在。结尾的内容要有事实,但这个事实最好不是一般的具体事实,古人强调“收结恒须紧张”,“收处须有完固之力”。新闻的结尾内容要有所浓缩和集中,主题思想应凝炼和有所升华。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的《短秤一两赔罚一斤》结尾是:“信誉赢得了顾客,黎家肉担经常出现顾客排队购买现象,生意好不兴旺!”写进结尾的这个事实就很有概括力,出色地起到了结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新闻必须“动”起来新闻作品首先是给读者看的,其最终目的是为读者传递信息,通过一定的形式把事实介绍给读者。不能想象,一个语言枯燥乏味、内容呆板沉闷的作品,能够吸引并打动读者,使读者得到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信息。部分人的新闻观片面强调作者的主体地位,认为新闻作品是作者的产品,写什么、怎么写,作者有很大的主动权,读者只是处在被动地位。但是从大众传播的观点来分析,不难发现,传播的受众对传播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才能真正达到传播效果。所以,新闻作品只有“动”起来,调动起受众全部的感官神经,全方位的传递信息,引发受从接受渴望,才能真正达到传播效果。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