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明代书院是在明中后期官学衰微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背景使明代书院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但基于惯习,明代书院还是保留着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制度特点,使书院依然是明中后期最有活力的教育形式,扮演着批判当时教育弊端,提供新的教育经验的先导。书院的官学化使书院教育能够得到官方的支持,这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更有着积极的意义,明代甘肃始有书院,在很大程度上是书院这种发展趋势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中国书院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生有很深的书院情结,建复了大量书院,推动了明代书院的勃兴;他二十余年书院讲学不辍,促进了书院讲会制度化和讲学平民化,也在书院史上再现了书院学术一体繁荣的局面;在长期的书院教育实践中,王阳明还在书院教育目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师教学原则和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书院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3.
姚鼐一生的主要经历就是从事书院教育事业,先后主讲江苏、安徽等地的重要书院达40年之久,其中主讲安庆敬敷书院和歙县紫阳书院15年,也是其书院教育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述了姚鼐对书院教学、管理的一些认识,力求通过探析姚鼐在书院中的教育教学活动,揭示其对桐城派、安徽书院教育和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4.
昆冈书院和三都书院是普宁教育的摇篮,但随着现代教育的兴起,普宁的书院教育逐渐趋于没落。主要梳理了昆冈书院和三都书院的历史概况及基本现状,并对当前普宁古书院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香君 《河南教育》2014,(12):70-71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美为基本内容的审美教育。大学生艺术团有效地整合了书院的各类艺术教育资源,是书院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不难发现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大学生全面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下,晚清时期的书院教育也经历着变迁,出现了传统型书院与新型书院并存的局面。王闿运、黄彭年、吴汝纶、王韬均曾为书院山长,但他们主持的书院教育却显现出有同有异的交错之相。四位书院山长的教育宗旨均为实现救亡图存培养有用之才,在教育内容上亦都改变了惟科举是务的取向,增加了实学的比重;除却相同的趋向之外,四位山长书院教育的相异之处也甚为明朗:王闿运、黄彭年、吴汝纶的书院教育虽均属传统型书院教育,但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却各有侧重,王闿运注重经学,黄彭年重视朴学,而吴汝纶已在教育内容中融进了西学。王韬的书院教育则属于新型书院,与传统型书院比较,在教育内容上更注重对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晚清时期这种传统型书院之间、传统型书院与新型书院之间的异同,较为鲜明地展示出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书院教育的多元性征。  相似文献   

7.
书院是中国独特的教育遗产,它历时千余载,制度完备,成就辉煌,影响深远。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先秦时候孔子兴办私学,可说是书院教育之雏形;而汉唐时候的精舍,可说是书院的前身;到北宋时候,书院教育才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8.
沈起元是清代前期著名的官员和理学家,为官期间,重视教育,特别是在书院教育方面卓有成就,曾先后执掌多所著名书院,尤以在娄东书院的成就最为突出。作为其书院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沈起元执掌娄东书院三年,是其理学思想发展与传播的一次充分实践。他为书院生徒制定的《娄东书院规条》,推动了娄东书院的发展。娄东书院后来发展成为江南地区的著名学府,沈起元实具有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9.
当前“书院制”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模式备受关注。书院制倡导通识教育,其价值意蕴、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与实践、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互补促进的。周口师范学院知新书院深刻把握与认识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意蕴与价值,充分发挥“书院制”独特优势,实现书院制育人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0.
清代,贵州书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书院的教育功能不断强化,这与书院的教学、藏书、供祀三大事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教学事业的发展是清代贵州书院教育功能强化的表现,藏书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功能的强化,而供祀事业的发展是教育功能强化的保障。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清代贵州书院教育功能的强化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1.
对1999年至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的学习年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硕博连读获奖者的学习年限均值为5-10年,单独攻读博士学位获奖者的学习年限为3.27年;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获奖者,年龄小的其学习年限也相对较短;对于不同学科获奖者,工学硕博连读获奖者学习年限最短,而单独攻读博士学位的最长,医学硕博连读获奖者的学习年限最长,而单独攻读博士学位的最短。  相似文献   

12.
“突发危机”是当代社会中常见的重大问题。危机管理,亦即对危机的预防、控制与消解的一系列努力,这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或武力问题,还是一个语言问题。社会危机就其根本,多为因利益而起,但在一个相对均衡的格局中,冲突的直接表现常常不是利益而是而子。在政治危机中,物质利益的得失与利益集团的人群可以是分子与分母的关系,当得失数额确定后,利益集团成员的基数越大,则公众感受到的损失越小;而面子得失与利益集团成员数的关系是乘数与被乘数的关系,面子得失确定,人群基数越大,则公众感受到的得失就越大。而面子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语言问题。这意味着,首先,一切冲突的解决都离不开合适的定位,而对冲突的任何定位都离不开语言。其次,在应对冲突的各种行为中,语言行为是费效比最为经济的一种。第三,任何冲突的解决要获得足够的面子,都离不开语言的有效描述。危机管理中的语用问题可以概括为“WWW”,亦即WHO谁说、WHEN什么时候说、HOW怎么说。由此,可得:(1)“序言”准则(2)话语权准则(3)时间准则(4)适度过激准则(5)清晰准则(6)差别化准则。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正式的文体,政论文一般句式严谨,逻辑缜密,语句精确。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政论文英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成功翻译政论文以实现国际交流,是摆在译者面前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本文认为政论文翻译应遵循三个原则:准确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和文化调适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一部良史,必须真、善、美兼备。历史的真实不在已经归纳的概念符合中,而在千殊万态的社会现象中。真能如实反映一代真相的记载,只能由像徐霞客那样独立不羁、好学深思之士来承担。优秀的史家,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入而复出,在洞悉事实之后,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史学同样是人学,不可能毫不动情,更无法回避社会群体的情感、民族的情感。《徐客游记》的出现,为史相通,为科学与历史的结合,提供了完美的典范作品。历史的最高目标不是实录,而是垂鉴。徐霞客撰写游记,并非要誉于一时,而是作名山事业。《徐霞客游记》是明末南方社会最直接、最真实、最生动的记载,可说是一部“游史”,一部当之无愧的信史。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开始,世界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大体要经历50~60年.在第一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在差异中发展;在第二阶段,发达国家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速度被人口的快速地增长所抵消;在第三阶段,世界高等教育进入另一快速发展阶段,中等收入国家成为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要动力,这一阶段也是中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6.
龚波  周鸿 《教育学报》2007,3(1):37-46
当从宏观层面对大学教师流动的分析难以回应现实情境下的诸多问题时,一种动态的、全景式的、社会性的微观机制的考察就成为一种积极选择,也成为改进大学管理的理性追问。而以探究“组织与社会之关系”为己任的组织社会学自当对大学组织的教师流动现象和过程提供特殊而内在的解释力:从流动实质上讲,兼具“社会人”和“学术人”双重性格的大学教师与大学之间存在一种主观与客观的“人和组织”的博弈关系;从过程上讲,大学教师流动经历了酝酿阶段、讨价还价阶段、流动执行阶段和反馈阶段等过程,不同阶段各方力量的行动策略也有不同;从针对性建议上讲,大学教师流动要从教师自身层面、大学层面、国家层面及微观管理层面等加以完善和改进,其中既有理念上的也有现实上的,有管理上的也有文化上的。  相似文献   

17.
付朝 《滨州学院学报》2011,27(5):102-106
《孙子兵法》舍事言理的论说式结构是文章体裁的重大创新,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其最早的源头应为《周易》:主要概念和概念构成均取自《周易》,主体结构的理论框架也源于《周易》,而一句一理的结构占位和立象尽意的哲理化思辨也都深具文化特质。所以,这不仅是文体结构的重大进步,也成就了我国轴心时代理论言说方式的深刻变革,对提升整个民族的理论思辨能力和文化发展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第二回的叙事承接第一回,用冷子兴演说的形式预写贾府情况,看似闲笔,实则有意用"冷"语闲笔作开场,引起下文叙事。而这一回包括回目联句的四处韵文则寓写故事的"兴衰"背景。  相似文献   

19.
对中央民族大学预科部2003级全国班新生语学习状况进行的调查数据与分析结果显示:中学阶段过早地渗透明确的升学目标的、以考试为轴心的学习模式,是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自主性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为此,预科语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意识、强化人教育。同时,教学过程中应定位明确,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20.
"战时新闻学"所赖以支撑的工具理性,在中国新闻与文化传播史上有十分悠远的思想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晚近以来中国的绝大多数新闻思想家、革新家和革命家那里.其观念核心就是"新闻武器论",具有鲜明的工具理性内涵,即新闻作为战争武器,也就是"战具",是有区别的.它既可以是"侵略者的工具",又可以是反侵略者"犀利的战具",也就是说,既可以为人类正义的事业服务,又可以为反人类的非正义事业服务.由此足见,这种工具理性的背后,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在抗战期间的中国新闻传播界是何等的深入学者和记者们的内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