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问题视角”下的贫困大学毕业生资助工作着重于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救助与补贴。新时期要真正贯彻资助理念与目标,帮助贫困大学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必须实现由“问题视角”向“优势视角”的资助理念转变,以及由“经济援助”向“就业帮扶”的过渡与转换。引入新的“优势视角”,提出新视角下实现贫困大学毕业生资助目标的路径:即通过培养并增强受助人的抗逆力,构建就业支持体系,发挥其自身优势和资源,从而实现从资助依赖到助人自助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相对其他农户,脱贫农户在生存和发展中可能需要经历更多的风险和逆境。抗逆力作为个体所具有的抗御困境并恢复正常适应的能力,对于巩固脱贫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生命历程的视角,以脱贫农户F为个案,通过叙事探究呈现其不同生命历程中抗逆力的培育策略、表现形式和保护性因素,可以发现:面对不同压力源,脱贫农户采取了相应的学习策略,通过积极抗逆力(认知调节和行为调节)和消极抗逆力(否定、逃避和选择)来应对相关压力。外部和内部保护性因素双管齐下,可以激发抗逆力。在此基础上,勾勒了脱贫农户抗逆力培育的生成机制:“爱学会学”是抗逆力培育的重要手段;“保护性因素”是抗逆力培育的间接推手;“合理选择”是抗逆力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抗逆力”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挖掘当事人的内在潜能,更加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爆发和自我超越.文章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大学生“抗逆力”的方法,做了一些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前西方文献对待弱势群体存在浓厚的“缺陷思维”范式。缺陷思维的根基建构在弱势学生在社会文化、经济、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存有劣势的假设之上,其主要特点是:研究者责备受害者,一定程度忽视了政策和制度的补偿性角色;政策建议着眼点在于“修理”个人或家庭的文化、语言与习性等。西方相关研究中已出现缺陷思维与反缺陷思维的范式之争。虽然国内教育界并没有完全复制西方的“缺陷思维”,但在当前“优势视角”导向下很容易滑入“特质缺陷说”的极端,即过于强调弱势群体抗逆力和韧性,忽视了该范式与缺陷思维的理论迷惑性和实际危害。未来的相关研究,研究者应避免陷入缺陷思维和简单的“反缺陷”的陷阱之中。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新月异与公众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教师正在成为一个富有压力与挑战的职业.如何帮助教师提高能力、应对压力受到关注,教师抗逆力研究正是顺应这一需求而出现的.1999年美国学者邦迪首次使用“教师抗逆力”一词之后,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视角各异的解释模型与实践模式不断涌现.本文选取澳大利亚学者和美国学者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模型,即“八因素模型”“四维度模型”和“多纳圈模型”,凝练其中的重要观点、研究特色与应用前景,对教师抗逆力研究的进展和实践模式予以介绍.通过提炼与比较,达到对教师抗逆力理论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6.
抗逆力辅导工作,是指增强个体或群体的抗逆力的一系列辅导工作。在香港,对学生的抗逆力辅导工作主要集中在小学和中学,推出了“成长的天空计划”(Understanding Adolescent Program,简称“UAP”)。小学UAP作为中学版的延续和进一步发展,可以更早地甄别和介入,有着预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陕西某高校的110名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心理健康素质视角下大学生抗逆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心理健康素质视角下大学生抗逆力提升策略,包括引入优势视角理论,挖掘个人优势;构建和睦的家庭环境;加强学校引导;等等.  相似文献   

8.
运用抗逆力视角对大学生网络沉溺的原因进行解读,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沉溺大学生的抗逆力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大学生网络沉溺是抗逆力激发失败的结果,而情绪管理和问题解决能力、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乐观程度与自主选择意识等内部动力系统,与人际支持、校园环境、大众传媒和网络环境等外部社会支持系统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网络沉溺大学生抗逆力的激发程度。  相似文献   

9.
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而言,道德教育既是完善自我、奉献社会的现实需要,又是战胜自我、正视困难的有效手段,因此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弱势群体道德教育的思考与研究。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道德教育要遵循发现优势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个性化原则。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激发抗逆力教育、激发责任感教育和诚实守信教育。  相似文献   

10.
社会建设领域政府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在社会建设中扮演着倡导者,组织者,资源整合者,社会问题的预防者、调和者和弱势群体保护者、救助者的角色。而在社会建设实践中,政府存在着角色“越位”和“缺位”等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政府在社会建设中要发挥更合理有效的作用,必须引入、借鉴和培育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价值和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1.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如何化解这一现实难题,理论界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探索,政府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本文结合弱势群体的基本现状,从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出发,着重分析了职业教育提升社会弱势群体能力,实现就业再就业,摆脱贫困的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弱势群体一般处于社会底层,经济贫困和权利贫困是弱势群体的特征,经济贫困是权利贫困的折射和表现,权利贫困是经济贫困的原因和根源。社会权利是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本质是维护公民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无论是基于人权、人道主义,还是基于社会权利特性、社会和谐建设,弱势群体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享有保障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13.
伴随社会发展,离异家庭子女比例不断上升,其作为传统社会视角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影响,他们自身也容易出现被抛弃、迷惘、独尊等心理问题与行为特征。而将之从传统弱势群体转化为"非弱者",乃至强者,助其身心健康,走出阴霭,是教育者必须关注之命题。  相似文献   

14.
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解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和谐社会即构成社会的各个团体及个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可以表现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水平、个人行为方式以及个性特点等方面),但彼此之间又能够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包括保持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心理学出发,这三方面的工作除了物质、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努力以外,更重要的是确保这些努力能够被个体准确感知和把握。心理学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领域包括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研究、对个人成长与成功的研究以及对团体动力学的研究。解决和处理好我国心理学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于顺利完成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教育应当先行,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而近年来我国教育公平失范,再生了新的社会不公平,并已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最基本的不和谐音符.校正教育公平失范,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的政策选择有: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支付转移制度和优惠政策;制定面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优惠政策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局部执政时期创造出比较和谐的社会氛围,其中群众社团在构建延安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政治性社团在构建延安和谐社会的政治文明;经济性社团在夯实延安和谐社会的物质文明;文化性社团在营造延安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社会性社团在发展延安和谐社会的社会文明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经验。总结这一时期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在改革开放关键期如何减少、规避群体性社会冲突事件的发生,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高校贫困学生弱势群体肩负着改变自身及其家庭社会弱势群体地位的责任。高校贫困学生应当从权利与责任并重的公民视角赋予社会支持"善"以相应的行动诠释。因此,主动担当生存发展责任、主动运用生存发展权利以及主动拓展公民性交往活动是高校贫困学生弱势群体公民身份自我认同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作为知识社会现实的或潜在的主体力量,对于未来知识社会价值观念的建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他们所建构的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对于现实社会的知识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导引作用。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为建构大学生良好的知识价值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小说《库娜图》中的库娜图及话剧《雷雨》中的四凤的生活背景、人物性格、爱情追求以及命运结局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虽然所处不同社会和历史背景,但受制于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女性这个弱势群体,在现实中挣扎却终究不能摆脱殊途同归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20.
弱势群体是社会转型期的客观存在,本从社会整合作为一种解决的手段更作为一条重要的社会规律阐述了对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作用,并从社会整合的应用即社会政策、产权重构、社会救助等方面作了论述。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关键在于产权重构即明晰农民的土地产权与工人的劳动力产权和财产产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