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戏曲活动在徽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徽剧是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绩溪县伏岭镇的“舞佪”是徽戏中最富有生命力、最贴近群众的一个流派,更是徽州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体现。在人文视角下,徽剧与徽州祭仪音乐有其社会传承渊源,祭仪中的徽剧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徽剧剧目的艺术分类多种多样,从地方文化角度看,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由于徽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加上徽州方言的多样风格,使得徽州民歌具有原滋原味的音乐旋律,反映出土生土长的徽州母语文化的艺术魅力.但由于目前徽州民歌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现代社会文化对它进行了严重的冲击,同时,社会对它的研究和关注不够,使得徽州民歌出现了传承危机.因此,我们要建立对徽州民歌传承人的保护机制,多渠道、多样化的传承徽州民歌,重视徽州新民歌的创作,将徽州民歌融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使徽州民歌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3.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地理环境概念。徽州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徽州武艺具有了乡土特色和海纳百川的性格;人文地理环境使得徽州习武之风得以延续,促成了徽州武文化的繁荣。并通过对以武彰显的徽州本土神的尊崇,在强化宗族血缘关系的同时,加强了地缘的联系,促进了徽州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徽州古牌坊数字化保护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古老的徽州历史文化遗存,徽州牌坊凝聚了古代徽州的人文思想以及徽州建筑雕刻艺术与工艺的精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开发利用价值。目前,徽州牌坊的现状令人担忧,亟待保护。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恢复与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是对牌坊其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文化价值的尊重与回归。  相似文献   

5.
徽州古村落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历时性的视角,指出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在分析徽州古村落具体保护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数字化技术对徽州古村落居住环境、居住文化和居住艺术等保护的不足,提出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构建模型分析系统及开发网站平台等措施,对徽州古村落进行保护性研究,以期为徽州古村落保护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徽州学术文化所关注的领域非常广泛,具有鲜明的学术性,同时徽州学术文化对徽州社会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南宋以后徽州出现的宗族社会形成、徽商崛起、节烈之风盛行三大社会现象都与徽州学术文化密不可分;而徽州学术文化具有社会性的原因则和它自身的研究内容、传播的手段和形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徽州古民居建筑彩画是是中国古建筑装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久远的历史和显赫的艺术造诣.本文以徽州建筑彩画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徽州古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全面梳理了建筑彩画的起源和发展,分析徽州彩画装饰多样性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了徽州建筑彩画的装饰功能.最后总结出我们应该对徽州传统古建筑彩画进行保护,让徽州的经典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徽州民谣是徽州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口头艺术,是写在徽州人心中、流传于民间的另类重要的“徽州文书”。徽州民谣在历史上曾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是徽商历史的真实写照,具有特别的认识价值。通过对徽州民谣的分析和解读,再现了明清时期徽商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探究徽商产生、发展、壮大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9.
对灿烂徽州文化的研究热潮促成了“徽州学”学科的勃然兴起,《徽州学概论》是第一部对徽州学学科、对徽州文化作全面论述的著作,深入浅出,具有普及性、通俗性、学术性。徽州学研究,无论是作总体史观的区域体系研究与作专题、个案研究的结合,还是徽商研究的深入,都需要从时代的角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扩充丰富研究资料,在思维方式、研究视角和方法等方面不断更新,以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17,(1):158-161
徽州古村落古祠堂具有独特的整体布局、设计和内部装饰,是徽州文化的见证,体现着丰富的儒家文化内涵,承载了徽州文化思想。主要阐述徽州古村落祠堂的建筑规划和文化特征,介绍徽州祠堂的建筑风格,剖析徽州祠堂的建筑结构,重点解析徽州祠堂中的古戏台的结构和建筑装饰。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大型文体表演——《惠风和畅》,采用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但以舞蹈表现最为突出和精彩。舞蹈以表现惠州文化内涵为主题,充分体现了地域性和现代特色,展现出极强的审美意境,突出了舞蹈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在整台晚会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了构成艺术形式和条纹的特点,发现其间的密切联系,并利用构成艺术中的解构重组、变异、发射、立体空间形式进行创新设计,突破条纹服装设计的陈旧视觉效果,提出了数十种具体可行性方法,拓宽了条纹服装设计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元宵“舞龙灯”之俗亦由来已久。休宁县山斗乡有着流传已久,且独具特色的“板凳龙”这一民俗事象,其记载繁见于徽州的地方文献中。通过对当地青岭村村落概况及元宵节“板凳龙”习俗的研究,反映出中华汉民族地区的“龙”信仰在徽州地区的体现,折射出传统儒家思想对徽州地区的深远影响,而这一民俗事象得以传承延续亦是其社会功能的体现。最后,试图透过研究“板凳龙”这一民俗事象,解读其背后徽州社会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何俭 《湘南学院学报》2009,30(6):83-85,98
现代舞是近百年发展起来的舞蹈艺术.现代舞在中国崛起于20世纪30年代,经历了文化专制和不完全接受的时代,20世纪90年代进入创作的高峰期.现代舞越来越为群众所喜爱,特别是受年轻人的喜爱,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研究现代舞的审美特征,对其他舞种的发展和创新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这个轨迹也正是中国文化自传统跨入当代的现代化历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徽州民俗现象是徽州社会的原生文化形态,徽州方言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徽州方言词语与民俗并不同步,它并不伴随着民俗的消失而消失,这些遗留的方言词语是研究徽州民俗新的突破口。而徽州方言的形成深受特定地区民俗文化影响,二者的关系凸显了徽州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立足民俗文化与徽州方言语汇,在具体的徽州民俗现象中探究徽州方言词汇与徽州民俗内部关系,寻找形成徽州方言语汇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继承徽州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标志性文化形态,是以摆手为主要动作的舞蹈,是土家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本文通过对摆手舞的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等风格的分析,论述了摆手舞与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活环境、宗教信仰之关系.  相似文献   

17.
徽学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仍然缺少美学维度的考察.徽州人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审美文化,蕴育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徽州的文学、戏曲、绘画、篆刻、雕刻、建筑等艺术凝聚着徽州人的审美趣味和美学追求;徽州的美学家们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表达出自己的美学观念.重视徽学研究的美学维度,对于把握徽州人的精神创造性、有效阐释徽州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发展当代审美文化以及进一步深化徽学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安江是徽州的母亲河,它孕育了徽州文化,哺育了徽州一带的民众,也培育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生态环境遭遇了破坏,文化遗存犹如倾巢之卵,保护迫在眉睫.优良的文化生态环境是文化繁育的土壤,营养供给站,是文化传承与保护必要条件.通过对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所涉及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和人的价值观念等5项维度的现状评估,并从这5项维度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乐舞教育曾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从原始自然形态到自觉化过程.从娱己、娱人到娱己、娱神,又到育己、育人的教育流变,使我们看到古人乐舞的教育观、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实践等所经历的历史蜕变。古代乐舞教育从萌芽走向成熟到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美育教育雏形。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对古代舞蹈教育源流溯变的探索,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舞蹈传播的概念出发,以文山州马关县苗族舞蹈为例,运用符号学理论,论述其核心领域、符号活动和传播模式以及舞蹈的文化代码,试图从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解读舞蹈传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凸显马关县苗族舞蹈在民族文化传播领域中的价值,以期更好地保护马关县苗族舞蹈,促进马关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