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乐年间,明成祖对北部边防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造,不仅使边防指挥系统和沿边兵力部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北部边防的攻防组合得到改善.在此基础上,以京军为后盾的分地防御的边防格局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2.
在明代北部边防中,火器的配备和使用经历了一个起伏的过程。火器的应用使边军战斗力有所提高,守御能力增强,但火器应用并没有改变明王朝北部边防被动的局面。火器配备、管理方面的缺陷,战术利用的不足以及战略决策的失误都影响到火器威力的充分发挥,使火器应用未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明代北部边防中,火器的配备和使用经历了一个起伏的过程。火器的应用使边军战斗力有所提高,守御能力增强,但火器应用并没有改变明王朝北部边防被动的局面。火器配备、管理方面的缺陷,战术利用的不足以及战略决策的失误都影响到火器威力的充分发挥,使火器应用未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马文升是明朝中期一位颇具影响的军事家、政治家。成化、弘治两朝马文升被委以重任,在处理北部边防事务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北部边防废弛的局面,增强了北部边防的防御能力,从而维持了明朝中期政局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一方面全力阻遏北元势力的反扑,巩固其在北疆的统治;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完成奠基定制的目的。明王朝对北部边防进行了一定的战略规划,在军事部署上,在依托山川险隘构建东西呼应的外围防线的同时,重视边防的层次性,设置纵深防御带;在指挥机制上,形成了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防御体制;在后勤保障上,通过屯田解除了边军的后顾之忧,并与卫所制相结合形成了边军的自身绵延体制。洪武时期北部边防的战略规划对明代中后期的北部边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商洛学院学报》2018,(1):56-60
海都之乱是元朝初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宗王海都起兵对抗元朝中央政府,意在夺取最高统治权。这场战乱始于至元初,于大德年间结束,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屡为边患,带给元朝北部边防较大的军事、经济压力。为了保证北部边防的安全,元朝中央政府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北部边防出现的危机,如派遣宗室及重臣驻扎边境、开垦屯田、内地运粮等。在海都之乱末期,元臣郭明德向朝廷提出了针对北部地区的一整套的备边措施。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元朝北部边防情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韦占彬 《邯郸学院学报》2005,15(4):80-82,91
作为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边防思想对明代边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守备为本”的边防方针、屯田练兵的边防保障措施,成为明代边防的传统国策,他所设计和规划的边防方略使明代边防形成攻守兼备的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8.
明代边防诗内容丰富、意境深远。从内容上,可分为反映北部边防的边塞诗和反映东南沿海的海防诗。两者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前者上承唐边塞诗,具有悲凉慷慨、婉转缠绵的特色;后者则自开新境,具有清新流丽、愤激颓放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论明代蒙古族进入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北部边防形势的演变与蒙古族进入河套地区有着直接的关系,朱元璋在建立北边防线时对河套问题重视不够,朱棣即位后将大宁都司和东胜、兴和撤向内地,使明朝防御蒙古族的北边防线出现两大缺口,导致宣德年间开平卫撤向内地,土木之变后北边险要尽失,河套问题遂凸显出来,关于蒙古族各部进入河套的时间,诸史记载颇多不间,同实蒙古族早在宣德年间即已进入河套,正统初年开始扰掠明边,到景泰,天顺年间已有比较著名的部落在河套活动,成化以后河套成为蒙古族永久的根据地,蒙古族进入河套之后,给明朝的北边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形成明代中叶延续百余年之久的北部边防危机。  相似文献   

10.
明代边塞诗因“南倭北虏”的独特边患形势而称为边防诗,包括以北方边患为背景的塞防诗和以东南海患为背景的海防诗两个系列。明代嘉靖时期作家唐顺之的边防诗正是存“南倭北虏”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因差赴北部边塞而作塞防诗,东南海上抗倭期间创作海防诗。唐顺之的边防诗创作是明代边防诗创作的典型代表,是明代边防诗创作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1.
5月下旬,甘肃省酒泉市一中组织100多名学生前往马鬃山边防营,开展了旨在使青少年“体验边防生活,了解军营文化,激发爱国热情,坚定理想信念”的“千里边防行”活动。学校先请边防办的领导做了专题报告。以边防战士舍小家顾大家,为祖国和人民的安宁而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生动事迹,激励青少年以英雄为榜佯,从小刻苦学习,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做好准备:“千里边防行”沿途,同学们通过和战士在荒无人烟的边防哨卡站岗,破边防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相似文献   

12.
康熙帝与多伦诺尔汇宗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有名的多伦会盟之后。康熙帝应允蒙古各部贵族的要求,选择多伦诺尔敕建汇宗寺钦定陈设布置。汇宗寺的建成,在清前期对加强蒙古地区的统治和民族团结。巩固北部边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多伦地区的宗教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为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边防思想对明代边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守备为本”的边防方针、屯田练兵的边防保障措施,成为明代边防的传统国策,他所设计和规划的边防方略使明代边防形成攻守兼备的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4.
魏学曾与宁夏战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依据《明史》献材料,从晚明宫帷朝政纷争环境来考察魏学曾的仁途际遇;从明王朝与蒙古民族关系和北部边防的演变过程来评述传主总督西北军务、主持宁夏战役的功过事非、作用影响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林则徐与何秋涛经世思想异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则徐与何秋涛同为经世思想的代表人物,其经世思想在未雨绸缪的边防观,以民族团结谋边防巩固,以商制夷的经济思想等方面有着相通之处。但由于他们个人阅历、知识结构和历史机遇的不同,使其又存在着思想的切入点不同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明朝在其北部边墙沿线构筑了庞大的边防体系,使得军饷供给成为明代财政的一大负担,民运粮、军屯和开中法是明中前期解决北部边防军饷供给的重要措施。其中,民运粮指农民将应上缴的田赋额(即田租,或称作税粮)亲自运送到指定边仓供应军需。随着军屯和开中的迅速瓦解,民运粮一度成为九边军饷构成的主体。根据对《万历会计录》卷17至卷29的民运条的分析,能够确定在景泰前后逐渐确立了以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和陕西五省向"九边"军镇输纳税粮的民运粮饷边定制。  相似文献   

17.
刘阳 《华章》2011,(31)
开中法是明前期的基本盐业政策,始行于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制度基本完善.它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明代边防粮饷的供给问题,保证北部边防一带的长期稳定与安全.虽然开中法正适应了当时明初边防的需要,并在洪武年间得到迅速普及和推广,对整个明代盐业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但它还是存在一定缺陷的.现拟对明前期开中法实施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特点以及衰落的原因进行论述,最后对开中法这项明代基本盐政作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18.
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顾华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分布在祖国除东部沿海以外的北部、西部、南部等极其辽阔的广大地区,呈三面连环之势环绕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新中国过去的四十多年中,广大的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人民以巩固祖国的万里边防和发展边疆的...  相似文献   

19.
承德避暑山庄不仅是难得的避暑胜地,而且曾经是清王朝的第二政治中心。它和"康乾盛世"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清帝兴建避暑山庄的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它的避暑用意,山庄的兴建是清政府联络蒙古各部及巩固北部边防的一项重要措施。蒙古王公未出痘者,除扈从皇帝行围而外,还要在山庄觐见。随着众蒙古的相继来归,觐见者日益增多。山庄的建立使清政府与蒙古各部的联系更加紧密,康乾二帝通过接见、册封、赐宴、赏赉等形式,为自己树立了崇高的政治威信。清帝每年用近半年的时间在口外从事政治、军训活动。避暑山庄是其引见官吏、接见各民族王公贵族、外国使节及处理朝政,举行各种政治活动的场所,实际上成为清帝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在建立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汴河漕运与北宋立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农业生产、漕运条件优越的基本经济区是封建农业中国中央集权国家机器最有力的支撑,基本经济区向南向东的转变在北宋已决定性地实现;而由化传统所带来的政治惰性以及北部边防需要,给漕运造成极大压力,北宋不得不立都汴京以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日渐分离的矛盾,通过经营江淮尤其是长江下游圩田和汴河为主的运河网、北宋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照顾到了军事斗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