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兴"之原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是华夏诗学中歧义“最为缠夹 ,可也最受人尊重”(《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 )第2 6 0页 )的命题 ,引起了千年聚讼而涟漪不息。解放以来学界涌动的“形象思维”、“民族文化”等阵阵热浪 ,推动了兴义探索的层层波澜。可惜诸多努力都是以诗歌艺术发展之一定阶段为前提的 ,都是以诗歌审美运动为座标来予以定位研讨的 ,往往缺乏以一种文化为座标来测定剖析渊源中的兴之原始 ;缺乏一种“有生于无”(《老子》)、“原始返终”(《易经》)式的视角来“举终以证始 ,本始以尽终”(王弼《老子指略》) ,而兴之胚胎又恰恰是在原始文化中孕育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素以儒、道互补而著称。儒家的经典是“五经”,按汉代以后的排列,它们分别是《易》、《书》、《诗》、《礼》、《春秋》;道家的经典是“三玄”,按魏晋以后的说法,它们分别是《易》、《老》、《庄》。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个饶有兴趣的现象:历史上泾渭分明的儒、道两系,竟均以《易经》为自己的哲学坟典。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后世的学者争相以前人的经典作门面,还是儒、道两家本出于一源?从这一意义上讲,探明《易经》与儒、道之间的联系,便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所应解决的首要课题。然而遗憾的是,也许是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匮乏、文献与传说的真假难辩,检阅诸多版本的中国哲学史,这一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是有意无意地被忽略掉了。于是,谈儒者始于孔、孟,说道者肇自老、庄,而在此以前的中国哲学,则只留下混沌不清的一个疑团。为了解开这一疑团,笔者曾在《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第1期上撰有《〈易经〉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一文,集中阐述了《易经》中所包含的以“阴阳”为载体的两性文化的世界观和《易经》中所运用的以“周易”为形式的素朴辩证的方法论。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讨论《易经》的上述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怎样影响和制约着儒、道两系在以后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易经》是一部中国最古老最神秘的著作,人们觉得它深奥难懂却又非常渴望了解它、掌握它。几千年过去了,在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中,这本古老而神秘的经典,竟成了某些人卜卦算命的工具。台湾学者曾仕强教授作客百家讲坛,经典讲解《易经》。他认为,《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而"易"字就是变化的意思。64卦只是表示一种现象,根本没有好卦坏卦之分,而《易经》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认知世界,应该如何认知自我,从而做到持经达变,通达乐观。本文根据曾教授的讲演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4.
魏晋《高士传》与中国隐逸文化朱子仪“高士”是古人给予隐士的许多名称中较常用的一个,取《易经》“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意思。这里的《高士传》用作总称,包括魏晋南北朝文人编撰的各种隐士史传。蒋星煜说:“隐士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扮演一种最受人家喝采拍掌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粉色春天     
沈阔 《文化交流》2012,(4):70-74
桃花情结粉色桃花最有中国文人情结。《诗·周南》“桃之天天”,描写其娇艳繁茂态貌。春秋息国国君夫人息妫容颜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在中国文化中,有桃花色一说。唐诗中“1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名句,以女子相比于桃花。粉红桃色也便象征女性。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  相似文献   

6.
精品展柜     
《对外大传播》2009,(8):63-63
《老外的中国情结》的内容定位是描写在中国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外国人的生活故事。这些老外来自不同的国家,讲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他们在异国他乡,感受生活,品尝百味。本书用大量深入的采访,生动幽默的语言记录了来自五大洲13个国家23个外国朋友的人生故事与中国情结。《老外的中国情结》分别以中、英文版投放市场,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一位意大利朋友拿到书后兴奋地说:“太精美了!我一定要让我的朋友们都看到”。本书旨在让阅读者,特别是外国读者能在一个个故事中,轻松体验和感受不断进步着的中国。  相似文献   

7.
《易经》翻译现象之复杂罕见于其它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其英译文本之批评需解决原文解读历来复杂多歧、批评标准设定困难等问题,因而殊非易事。针对这些困难和复杂问题,《易经》英译文本批评在理论上可采用差异化的四重复合模式展开。首先将译本在理论上区分为以传解经的《易经》英译和经传分离的《易经》英译两个系统,前者的学理基础在传统易学,后者则在近代以来对经文的原生态研究。对于两个系统中某个译本的翻译批评,可分别进行描述性评析为主和规定性评析为主的两轮批评研究,然后对译本进行综合评价。对其它先秦典籍译本的批评也可采用各以描述性和规定性批评为主的两轮程序,以较全面、客观地对译本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包括易学文献在内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学术视野,对《易经》在西方的译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方学者在翻译和诠释的过程中用出土易学文献来替代通行本部分对应文字,或者结合甲骨文、金文以及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对《易经》的意义进行重塑,打破传统经学的藩篱,在《易经》的诠释上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薛颖 《文化交流》2003,(5):59-61
连续几年,《财富》等杂志都把陈永栽列为菲律宾首富。这个曾经一无所有,每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卖香烟的华人“穷小子”,在50年时间里靠着勤俭和智慧,构筑起一个跨航空、银行、烟酒、建筑、旅店等十几个行业的庞大商业王国,成为至少拥有数十亿美元的大富翁。许多人都想知道他“从无到有”的成功秘诀,但没有人能够得其要领。有人甚至猜测,会不会因为他研究《易经》,拥有了能够预知未来的本领?  相似文献   

10.
《商业周刊》毫不犹豫地认定他为“商业先知”(Business Prophet),而且盛赞他“改变TCEO们的思维方式”。伦敦《泰晤士报》则称他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  相似文献   

11.
《职业圈》2008,(19):102-102
《易经》是一本帮助人们解除困惑的智慧之书。古往今来,解读《易经》的著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本书独辟蹊径,不做卦象分析,不做风水解读,而是着重探讨《易经》思想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易经》作为占筮之书,通常被视为原始宗教巫术与原始思维、神秘主义的代表,直到马王堆帛书《要》篇"观其德义"思想得以现世,学界才重视阐发《易经》中的"德义"内容。实际上,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本身就附着重德的理念。《易经》中的"德"内涵丰富,从"德"与"得""德"与"禄""恒德"、诚信之德等方面彰显了西周重"德"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旗人的京话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满族人统属满洲八旗,故通常称之为“旗人”、“旗族”①“在旗”,北京的满族人又称“京旗”。老一辈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旗人的北京话说得最地道、最悦耳动听。胡适说:“旗人最会说话,前有《红楼梦》,后有《儿女英雄传》,都是绝好的记录,都是绝好的京语教...  相似文献   

14.
走过了四年改版之路,《对外大传播》的追求已渗透在我们每一期封面人物的策划中——寻找传播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事件,追踪影响事件走向的重要人物,将这些人物的重要思想与智慧在刊物上放大,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群。  相似文献   

15.
《周易本义》是朱熹对《易》的注解,朱熹主张经传分离。易经为卜筮之书,朱熹反对当时重义理而轻卜筮的学易风气。这并不代表朱熹不重视义理的阐发,在《周易本义》中朱熹致力于回到易经本身的同时,融入了当时理学的思想对《易》进行解读,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价值。乾卦作为《易》中至关重要的一卦,与君子的人格修养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对这一问题的明晰阐述对君子的人格塑造以及现当代青年人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艺谋,以其在国内外屡获大奖的“神话”式经历,已成为90年代正宗的“中国”形象的权威“供应商”。他在《黄土地》、《红高梁》、《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秋菊打官司》中描绘的原始情调,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唤起了原始中国的真实感。人们把张艺谋描绘的原始中国,就看成确实如此的原始中国。那么,张艺谋的原始中国究竟是一种真实还是一种虚构?它是“我性”的还是“他性”的?这正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 原始情调与灵韵重构 张艺谋影片总是把人们抽离现实而引领到遥远的过去、甚至仿佛原始时期,与神秘的、野蛮的、朴素的、愚昧的东西相遇,而且,还使我们领略这种原始生活中弑父英雄与传统父亲规范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易经》在西方早期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6世纪以后,西方人在介绍中国文化时已开始注意《周易》,《周易》在西方的传播成为“中学西传”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是对《周易》在西方早期的传播做一个初步的梳理。《易经》本属儒家经典之一,欧阳修曾说“孔子生於周末,文王之志不见于后世,而易专为古筮用也,乃...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普通的艺术型童话故事,《格林童话》作为世界童话发展史上的佼佼者,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故事的文本来源于民间,文字间都回荡着浓厚的原始文化气息。而在这种原始文化气息中,森林情结又显得那么耀眼。而这种森林情结,归根到底,来自于原始人对树木的崇拜。森林情结使得《格林童话》具有很高的生态美学价值,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前,十三位来自欧洲的耶稣会士译介了《易经》。利玛窦、金尼阁、卫匡国与柏应理是西传《易经》的首批西方学者,他们开索隐之先。由于思维差异、宗教政治、宗教训练与汉学发展的原因,其后的译介者分为两派,白晋等人将索隐式翻译推向极致;刘应等人的翻译则基于文本。《易经》的译介源于传教之需;对《易经》的索隐起于良善,见于亲和;索隐派的思考出自内心,源于信仰,流于争议。这些耶稣会士客观上把中国的群经之首推向了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20.
央视大戏“迁徙三部曲”——《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以其独特的叙事和精良的制作,成为中国电视剧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系列之一。《走西口》和《下南洋》两部作品均出自以宏大叙事见长的女编剧廉越笔理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