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遵守职业道德,激情饱满地工作新闻热线记者每天会接听许多的咨询、投诉电话,有的热线必须到现场才能了解事件的真实性,因此,优秀的热线记者应该勤跑、多看、多听,到现场发现事实,并且忠实地报道事实;应该弘扬真善美,揭露假丑恶;应该有敬业精神,不怕累,不怕苦,不怕险.百姓利益无小事,在百姓需要帮助的时候,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算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也会得到百姓的谅解.优秀的热线记者还应该具备足够的激情,对采访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每天,热线记者都会接到不同类型的热线,每天都是对热线记者的考验.优秀的热线记者要敢于面对挑战,敢于了解事件真相,挖掘事件真相,为百姓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2.
安保开口:"我是哑巴" 2010年2月1日上午,天津某运业有限公司一位副调度员驾车恶意撞人,导致10人死亡10人受伤.当天,记者采访了事发现场、医院及伤员后,到该运业公司采访,遭到保安人员的阻拦未能进入院内.  相似文献   

3.
事发突然、现场不明、时间紧迫……重大突发事件的采访,大都是在这种情况下迅速赶赴事发现场。应该说,当人类进入"风险社会"[1]后,采写突发事件越来越变得常态化和复杂化,对突发事件的采访成为记者必须娴熟驾驭的一种采访本领。  相似文献   

4.
从热闹中找门道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但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应该既能会热闹,又会看门道.2009年初,广东省揭阳广播电视台"民生热线"栏目接到群众报料,反映市区主要街道上有10多名年轻人上街讨钱葬父.接到报料后,记者迅速赶到现场进行采访,先了解过往市民对"上街讨钱葬父"的看法,再详细了解"上街讨钱"者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记者的出镜采访越来越多.新闻报道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采访质量的高低.其中,记者是采访过程的核心要素.当前,日益复杂的新闻现场对记者出镜采访的临场反应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媒体时代下,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很容易成为网络关注热点,随时有成为"网红"的可能.记者想要获得好的新闻素材,让采访走心,就必须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切不可有"娇骄"二气,与群众疏远,产生心理隔阂.本文针对厦门女记者打伞戴墨镜采访这一典型事件进行分析,试图给出镜采访的记者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现场短新闻篇幅短小、内容集中,事实新颖、时效性强,堪称新闻报道的"轻骑兵".它能迅速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和他们最关注的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让现场短新闻在老百姓中产生更大的魅力,就要靠新闻记者现场采访的本领.在采访中,记者要架起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并能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获得人物之真,人物之善、人物之美.记者在采访中须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  相似文献   

7.
不久之前,我们在天津大学进行了一次现场编报.通过这次工作,我们进一步体会到现场编报是多快好省地进行采访和编辑工作的好办法之一.现场编报有"四快"、"三好"、"五满意"的好处."四快"是:了解全面情况多而快,确定报道主题准而快,组织稿件多而快,编辑过程简(单)而快."三好":一是开门办报,专业记者和"业余记者"结合,广泛联系群众;二是采访、研究、编辑三者同时并举,做好工作又提高记者水平;三是记者扎根,迅速建立工作基地.什么是"五满意"呢?(1)学校党委领导和帮助我们工作的过程,同时也是深入了解本身工作情况和研究问题的过程.结果是既做了宣传,  相似文献   

8.
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记者作为媒体公信力的践行者和捍卫者,如何坚守职业精神,是一场考验。一、走进新闻现场,经受住"客观真实"的考验走进新闻现场,是记者的职业行为。自媒体时代,记者的采访方式更加丰富、便捷,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MSN、微信等网络即时聊天工具,让记者的采访大大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以致于有些记者忘掉了"脚板底下出新闻"。甚至有的记者过度依赖电  相似文献   

9.
新闻的完成要求记者在新闻现场围绕主题,对要拍摄的内容,要采访的对象、采访内容等都能了然于胸,并根据现场变动和采访深入及时调整自己的主题。我们把记者在现场的这种表现称为记者的现场控制力。那么,如何提升记者的现场控制力呢?本文重点讲述记者在新闻现场的三种能力。  相似文献   

10.
面对记者采访,个别"惹事"的单位或企业往往"文武兼施"。"文"的:动用多方面关系说情,到媒体单位公关,通过新闻主管部门向下施压甚至直接使用金钱贿赂记者;"武"的:阻挠记者采访,抢设备,打记者,扣记者……如此种种,使新闻记者在采访舆论监督新闻时,难度越来越大。笔者作为一位摄影记者,由于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摄,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神经,运用"观察、倾听、触摸"的手法进行采访。所谓观察,就是到采访现场进行详细的观察,观察现场、观察人物、观察情态。电视记者除了要直观地通过肉眼观察,还必须借助摄像机,将看到的一切拍录下来,用图像符号和语音符号,将新闻现场变成画面语言传播给受众。所谓倾听,是指专门听采访现场非采访对象的各种议论及  相似文献   

12.
做好本职工作,守住自己的本真,做个好记者。我2010年进入半岛都市报后就在热线部工作,一直希望能做出"大新闻",但是政府重大决策的报道一般轮不到热线部,影响国计民生的经济事件也鲜有热线部的声音,想做揭黑惩恶  相似文献   

13.
5月15日下午,《三湘都市报》热线96258得到读者报料,长沙城北清水塘二小前有很多家长排队。摄影记者李丹迅速赶到现场,得知由于该小学16日新生报名,家长们担心自己孩子报不上这所名校,纷纷提前一天前来排队。到达现场,李丹从各种角度进行拍摄,并采访几位家长。傍晚时分,同城其它媒体记者完成采访,纷纷赶回单位发稿。此时,李丹看到前来排队报名的家长仍在陆陆续  相似文献   

14.
苏伟  李明文 《当代传播》2007,(3):105-106
新闻采访是记者同采访对象的双向性互动活动.记者重视采访中的互动性可以使双方进入最佳采访状态,提高采访效果.本文从言语互动、角色互动、心理互动、情感互动4个方面,分析新闻采访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访的完整流程包括采访前的资料准备、采访进行中的事实判断以及采访完成后的信息整合三个阶段,其中采访进行中的事实判断是整个流程的核心所在,正如人们所说的一篇新闻采访的质量七分靠采集三分靠撰写,由此反映出在采访过程中注重现场观察、捕捉真实场景的重要性。为了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记者在进行采访过程中既需要亲身进入现场,又需要对现场的事件、环境等仔细观察,以搜集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而为新闻稿的撰写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对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现场观察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概述,以期为未来从业者撰写出更高质量的新闻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从技术层面讲,一个记者最基本的功夫,一是突破障碍获得采访素材的能力,二是如何营造一个漂亮文本的能力. 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大转型期,突发事件增多,不可预见的情形不断涌现,价值判断不再黑白分明,规则的修正时刻进行.相应地,记者采访时所遇到的情况也急剧变化,面对的是一道道由各色人等组成的"防线".如何在时间紧迫、情况复杂的关头突破采访"防线",考验着记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17.
用现场观察贴近民情民意 记者要具备的基本功很多,其中观察力是必不可少的.观察是一种重要的采访手段,也是一种应有的采访作风.记者只有深入现场目睹真实、具体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新闻,从而增强说服力、可读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18.
记者在采访每一个新闻事实的时候,都要或多或少的面对这样或那样的新闻素材,那么作为记者本身如何面对新闻现场出现的众多复杂的新闻素材,是每一位新闻记者在新闻现场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因为新闻素材的选取决定了新闻报道的价值和导向。本文力图通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运用事物最简单的组成部分——元素,来作为新闻报道的突破口,以此进入新闻的主题,从而展现元素式的采访对新闻的功能显现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现场缺失综合征"及成因分析 "现场缺失综合征"可描述为三种类型: 第一,没有现场采访.记者不到现场,而是根据采访对象提供的资料和网上资料剪贴整理成稿.这种"剪刀+浆糊"模式出来的新闻,空洞概括性语言多,实在生动描述性语言少,缺乏现场感;即便有现场描述,亦是"二手货",生动性、可信度已打折扣.常见于综述类通讯等工作性、成就性报道和应景式报道.  相似文献   

20.
细节体现"关怀" 安徽广播电视台有一档获得过中国新闻名专栏奖的品牌栏目"记者档案".一次,栏目一位女记者去乡下采访留守儿童,采访对象是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记者问女孩多长时间没见到爸爸妈妈了?话刚一出口,孩子就委屈地哭了,看到孩子流泪后,记者不是继续进行"催泪式"的追问,而是放下话筒,拥抱哭泣的孩子,在那一刻,这个拥抱让孩子拥有了一份母亲般的温暖.虽然这段采访没有在节目中播出,却在采访现场引起了老百姓的热烈反响,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