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诗”可以怨--“诗三百”的政治寄托与怨刺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可以怨”是春秋时代孔子提出的学理论,时人为其意味规定了一个“怨而不怒,衰而不伤”的情感的界限。然而,情感的发泄是不可以界定的,“怨”不仅仅有着“温柔敦厚”的讽谏,更有着下层人士时事尖锐率真的讥讽和潮讪。基于此,我们将“怨”以那个时代的作品“诗三百”为献基础,首先把“诗三百”中的政治寄托与怨刺传统进行了模式分析,其“怨”可以分为大谏之诗,告哀之诗,刺讽之诗。  相似文献   

2.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把“怨”列为诗歌的四大作用之一。《诗序》说,“乱世之音怨以怒”,指出了“怨”诗是对乱世而发。《诗序》的首句可信者较多,其中指明风雅为怨刺诗者凡一百二十四篇。这说明《诗序》的作者很重视怨刺诗的作用。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所说的圣贤发愤之作,显然是指《诗经》中的怨刺诗。  相似文献   

3.
《诗经》二雅怨刺诗对屈原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二雅”怨刺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屈原生活的时代相似,其诗歌都有怨刺上政、斥责馋人、生不逢时之感和孤独无援之叹等主题内容的表达.在思维方式上,以现实主义为主的二雅怨刺诗已经有向浪漫主义进行思维跨越的尝试.浪漫主义在屈原作品中逐渐展开,成为其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式.“二雅”怨刺诗在章法句式和抒情风格方面也向屈原作品过渡,两者具有明显的因革关系.这种因革关系的背后是巨大的思想史变革.  相似文献   

4.
“诗可以怨”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它肯定了诗歌的抒情性,且情感激越,包涵了一定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对中国诗学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朱东润先生在四十多年前发表的《诗三百篇探故》中,在论及《诗经》主题时说,“要之则颂祷之诗少而怨刺之诗多,欢愉之情少而诅咒之情多”。四十多年来,大陆学者虽然比较注重对《诗经》政治诗的研究,但在众多的研究中,以怨刺论诗者罕有,以怨刺名诗者,更是绝无仅有。诚如孔丘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故对于二雅刺诗的研究,我们先从正名做起。  相似文献   

6.
略论“永州八记”的骚怨寄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散文的代表作,寄托着作者深厚的骚怨情感。这种“骚怨情感”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主要体现为:一是继承了“山水比德”的审美观照传统,二是发扬了屈原的“怨刺”精神,三是渗透了积极进取的儒家人文精神,四是展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诗学理论中,较为注重诗歌的“怨刺”作用,《诗经》具有开创之功,孔子论诗提出了著名的“诗可以怨”的观点。这一重要思想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涯历任六代朝臣,也历尽宦海沉浮。他以宫怨与闺怨为主的怨女诗占其存诗的一半。王涯以宫人之怨表现出他对帝王之变与官宦之争的愁怨,并以征人之志与闺人之怨表达出他空有铮铮铁骨却无赫赫战功的愁绪。无论是宫怨诗,还是闺怨诗,它们都是情景交融、辞丽情深的。另外,闺怨诗还比宫怨诗少一分怨,多一分情。  相似文献   

9.
曹丕、谢脁之诗,意境“清”而情感“怨”,都具有“清怨”风格特征。但因不同的时代环境、不同的志向抱负、不同的人生际遇及不同的文学主张等因素,二人之诗于“清怨”中又各有其特点,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0.
屈原继《诗经》之后 ,开创了崭新的诗体——骚体诗。《诗》、《骚》怨刺时政的精神是其主要相同之处 ;但从《诗》发展到《骚》,随着时代的变迁 ,其怨刺精神的嬗变依然明显。概言之 ,就是《骚》诗中的主体意识与个体精神的增强。《诗》、《骚》怨刺精神所包蕴的刺政刺时与主体意识两方面的内涵 ,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现实、积极入世与独立不迁的品质。初见于《诗》,定成于《骚》,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代,由于特定的社会背景,时人的主体情绪体现为感伤。这种感伤情怀包括两类,一类是对政治动荡的“怨以怒”,一类就是对生活流离的“哀与思”。这感伤情怀其实可以是中国种种感伤模式的滥觞。它包括爱恋的、怀归的、人生的等诸种模式,表现在“诗三百”中则是《蒹葭》式的,《东山》式的,《君子于役》式的,《氓》式的,《黍离》式的……这些都为中国学独特的感伤特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长恨歌》是白居易杰出的长诗,但宋代文人对它的阐释,无论是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多有贬低甚至是否定性的评价。宋人的不满并非仅仅是对叙事诗的接受问题,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因素。宋代是君主专制加强,士大夫对皇权依附性显著加深的时代,这种政治文化影响了他们的阐释和文化接受心态。他们对《长恨歌》的阐释是君权至尊的政治伦理意识在诗学批评领域的话语体现,尊君的道德思维模式成了他们诗学的话语规范。  相似文献   

13.
盛德友 《培训与研究》2006,23(6):4-5,45
诗是语言艺术。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也是语言艺术。那么,为什么把一篇散文分行排列开来,人们却不认可它是诗,而把一首诗连缀成散文模样,则依然认为它是诗。甚或在一篇小说中发现几个好句子,也往往击节:真是诗的语言。何也?答曰:是诗歌语言的非科学性特征使然。  相似文献   

14.
秦观诗初探     
秦观诗抒发报国壮志、寄托人生幽愤 ,关注百姓疾苦 ,唱酬赠别、感怀人事 ,歌咏山河风物 ,展示了北宋后期社会较为深广的现实生活内容与本质 ;明显形成了清新婉丽、精致纤巧的艺术风格及清旷、雄豪的特色 ,后期诗风又转向沉郁凝重。秦观以其诗歌题材的开拓和艺术上继承创新的成功实践 ,为宋诗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应当重视对秦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是一首吊古伤今的名作.词人登上吴江城楼,看到城外的第四桥,想到晚唐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此,于是就产生了愿与陆龟蒙在这里共同隐居的愿望.但古人已去,致使词人无限惆怅.这种惆怅,是由于词人长年漂泊生活而引起的人生感触.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  相似文献   

16.
声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流样式。在中国百余年来波澜壮阔的现代性伟大历史变革中,新声诗始终呼应乃至推动着社会变革的大潮,歌唱新思想、歌唱新人物、歌唱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和激烈斗争。它成功地走过了学堂乐歌、救国战歌、建设颂歌、改革潮音四个阶段,出现了大量的长期活在亿万人民心头、口头的不朽诗篇。但迄今为止,它的思想、艺术成就仍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并一直被排除在"新诗"之外。  相似文献   

17.
海子作为一个终生都矢志不渝追求终极理想的“诗歌天才”,不仅照亮了他生活过的那个年代,他的诗带来的震撼即使到了今天也始终不能被诗坛所忘怀。海子的诗虽然没有自觉的模仿存在主义,但从诗的表现和内在精神气质而言与存主义是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8.
董希平 《天中学刊》2005,20(3):75-81
中唐是早期词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彼时的文人词作者皆为声名卓著的诗人,尚无专业的词作者出现;其时的文人词与诗没有明确的界限与分野,演唱实践中诗词并用、难分彼此,词尚未成为独立的文体;词在意境、取象、表现情感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中唐诗歌的特点.可以说,中唐词是诗歌影响之下的诗人之词.对于中唐词这一特征的考察,揭示了诗歌对于早期词发展的影响以及早期词体建设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吴中四士"及吴越诗人群体创作的诗歌,大多以吴越山水为题材,相对齐梁山水诗来说,吴越山水诗体现出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不仅选取日常景物入诗,而且,人的主观情"兴"主动融入山水,这是山水诗表现艺术的一大飞跃,为山水诗在盛唐的全面繁荣做了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20.
宋词有两大流派,一是婉约词,一是豪放词。北宋前期基本上都承袭了晚唐五代词风。词至柳永而一变,在内容上常写羁旅行役,男女恋情,辞藻多彩,音律谐婉,风格清婉绚丽,给人以柔性的美。词至苏轼而再变,一扫晚唐以来浮靡温柔的词风。凡身世友情、怀古感旧、伤时叹世、咏史说理、山水田园等内容,均可入词,从而冲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给人以阳刚之美。本文以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谈谈宋词的阴柔美和阳刚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